聯統日報有限公司.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038356141-3 hualien.info@gmail.com

政治

焦點、府會、民代、鄉市鎮、廣場

綜合

社會、一般、工商、生活、廣場

美食

餐廳、小吃、飲品、特產

生活

百貨、美容、旅遊、休閒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北榮玉里分院住民 職能復健成效良好

北榮玉里分院住民 職能復健成效良好

圖文/記者潘青
  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復健科,透過各種不同屬性的工作,依照其內容,培養該院住民對各種工作之參與意願,並藉以改善工作職能技巧與習慣,另外亦透過院內職場與鎮內商家提供的工作機會,提供住民類似的環境,得以實際操作執行,藉以真正的熟悉職場上各種狀況,進而對內達到增進人際社交關係、因應技巧及團隊合作等目標的訓練。
  對外則能夠培養住民維持經濟的獨立性,藉由自給自足來建立自我價值觀,換變住民原本由社會救助的角色,以減少社會負擔,例如該院住民們在復健中心麵包場工作(如圖),參與的意願程度相當高,職能成效非常好,更獲得各界醫療團隊的肯定與家屬的嘉許。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亞太精神醫療學者觀摩玉里模式

亞太精神醫療學者觀摩玉里模式

記者潘青/報導
  亞太地區精神醫療學者,由西部澳洲大學精神科莫翰教授(中間-男)帶領一行12人,日前抵達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參訪觀摩台灣最具特色的社區精神復健服務 ─ 玉里模式,由醫院副院長趙建剛(前排右2)接待。有來自澳洲、新加坡、印度、菲律賓與泰國的與會學者,皆充分了解「治療性社區」的理念與實務發展,這是一個從醫院到社區,多元且統整的精神復健模式,經過醫療團隊的陪伴與鼓勵,病人在提升康復的動機下,積極參與各項多元的社區復健活動以恢復社會與職業功能。目前該精神復健模式,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與肯定,參訪學者對於該院醫療團隊成員之服務熱忱,皆讚不絕口,更表示體會病人復元的生命歷程,也增加了他們持續服務的動力。
  同時,來自墨爾本大學的臨床心理師Dr. Erminia與菲律賓大學的助理教授Dr. Dinah,也在該院舉辦一場心理衛生影像記錄工作坊,該院同仁在兩天半的課程中,學習如何運用影像紀錄來幫助精神障礙朋友發聲以及協助他們表達內心感受,並在最後一天發表了微電影之拍攝劇本與文案,透過照片、影帶或文字,分享病人之生命故事或家屬的陪伴歷程,栩栩如生展現在所有與會貴賓與同仁面前,除了感動之外,大家一致認為只要精障朋友願意走出疾病的牢籠,他們一定可以擁有一片美好的未來,而「治療性社區 ─ 玉里模式」就是他們實踐燦爛人生的園地。

圖:亞太地區精神醫療學者一行,抵達北榮玉里分院參訪觀摩。

人醫後山獻關懷 良醫服務甘如飴

人醫後山獻關懷 良醫服務甘如飴

記者吳思怡/報導
  「看到脊髓損傷病友,感覺很親近……只想把他們照顧好。」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郭漢崇說,他願意當脊傷病友一輩子的靠山。行醫三十多年,郭漢崇不僅以泌尿醫學專業醫治了無數病患,更以一顆熱情澎湃的心,真誠為脊髓損傷病友付出關懷,讓他獲得花蓮縣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
  在1986年8月花蓮慈濟醫院開始啟業運作,剛升為臺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的郭漢崇主動輪調支援,在支援一段時間後,深知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郭漢崇,決定把專業奉獻給花東民眾。  來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二十八年的郭漢崇醫師回憶起當年,主要是相對於臺灣都會區,花蓮因為偏遠,醫療資源缺乏,願意到花蓮服務的醫護人員也較少。他當時只是懷抱到花蓮照顧有泌尿系統疾病的病人,同時也傳承醫學教育與研究。
  「擺脫導尿管、擺脫尿布、擺脫殘障的標籤,能夠自己處理排尿,生活品質就能夠改善許多。」這就是郭漢崇一直在做的事。近年來,更有海外病人不辭飛行之苦,飛越重洋到花蓮慈院找郭醫師求治。對於獲得花蓮縣醫療奉獻獎,郭醫師表示,幫病人尋找病因,改善病人的病苦與生活品質,這些都只是做一個醫師的本分事,談不上「奉獻」。
  除了醫院門診,郭漢崇甚至每星期一次,開著車帶著超音波去家訪、檢查。郭漢崇出門,總不忘帶三樣法寶:帶手提超音波,檢測膀胱和腎臟有沒有病變或水腫;帶試管,將尿液帶回來分析有無尿路感染;帶衛教手冊,發給病友做自我照顧的參考。就這樣,郭漢崇精準的把握時間安排義診與往診,有時花蓮、有時外縣市,在2003到2004年,包含SARS發生的那兩年期間,郭漢崇和助理繞了臺灣兩圈,幫九百零六位脊損病人詳細檢查泌尿系統,也教他們怎麼自我照護。
  看著一群脊髓損傷的病人努力地與生命奮鬥,讓郭漢崇化感動為行動,積極投入脊髓損傷病人的排尿障礙治療研究。無論是醫學教育或者泌尿學領域已累積出成果,郭漢崇不僅撰寫泌尿學專業書籍,同時也針對一般讀者出版泌尿疾病相關書籍,讓一般人也可以了解泌尿的問題與治療。特別是在尿失禁等排尿障礙相關疾病的治療的研究上,郭漢崇所帶領的泌尿科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醫學界深受肯定。
  小醫師變成大教授,郭漢崇除了自身的努力,脊傷病友是背後的推動力量。郭醫師由衷地表示:「我對脊髓損傷病友心存感激,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很多東西。也因為照顧他們,讓我能夠去做學問,在醫學上有所成長與突破。」
  今年除了郭漢崇醫師獲得花蓮縣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外,花蓮慈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魏佑吉、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家庭醫學科王英偉醫師,也獲得花蓮縣優良醫師的表揚。
  還有入會資深醫師接受表揚:滿20年:張寶源、蘇泉發、黃顯哲等三位醫師。滿10年:許文林、陳宗鷹、方甘棠、高聖博、張睿智、賴佩芳、何明山、劉淑馨、李家鳳、劉維新、劉迪塑、吳篤安、李哲全、鄭弘裕、趙又麟等十五位醫師。

圖: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郭漢崇醫師。(花蓮慈院提供)
圖:郭漢崇醫師為脊髓損傷病者義診。(花蓮慈院提供)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感恩器官捐贈 生命之樹大愛紀念牆揭幕

感恩器官捐贈 生命之樹大愛紀念牆揭幕
 記者吳思怡/報導
  當醫療出現極限的時候,器官移植能讓即將消逝的生命得到延續。感恩器官捐贈者及家屬的無私大愛,花蓮慈濟醫院在院區二樓連通道設立「生命之樹大愛紀念牆」,21日上午,由慈濟醫療志業體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院院長高瑞和、副院長陳培榕、器官移植中心何冠進醫師帶領醫護行政團隊,以及勸募志工共同揭幕。何冠進醫師說:「211片菩提葉上,記載的不只是211位生命勇者,而是211個家庭與上千個家庭因愛結緣的生命故事。」
  「太驚喜,在醫院長廊與老爸相遇!」器官捐贈者家屬劉蓁蓁表示,看到歷年來器官捐贈者的名字組成的生命之樹,不經意發現父親的名字,讓她驚喜不已。林俊龍執行長也特別感恩器捐菩薩與家屬的大愛,他表示,要讓一個人器官在另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並且發揮功用,不是光靠醫療技術就能完成,還需要器官捐贈者與家屬的認同與無私付出,化無用為大用,讓好幾個生命與家庭因此獲得重生。
  「如果有一天生命走到了終點,希望自己也能成為生命之樹上的一片葉子。」器官移植中心何冠進醫師表示,加入器官移植團隊這麼多年,見證了器捐者與家屬的勇氣與智慧,也感染了受贈者生命重生的喜悅,讓他深受感動,所以自己也簽下了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這樣愛的循環能一直延續下去。
  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從1995年成立至今,明年將邁入第二十個年頭。高瑞和院長特別感恩醫護、志工團隊,他表示,這是一棵充滿愛與感恩的生命樹,感恩所有的器官捐贈者及家屬,因為愛,讓生命延續,更感恩醫護、志工團隊的用心陪伴,點燃許多在風中將息的生命之燈。
  微涼的秋天是適合走出憂傷分享感恩的季節!為了感恩器官捐贈者及家屬的無私大愛,10月25日(週六)上午九點至十二點,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於花蓮慈院協力樓一樓大廳(急診大樓後方大樓)舉辦「憶念的秋」器官捐贈感恩音樂會,除了有器捐者家屬與受贈者的感人分享,現場還有藝文團體及醫護團隊帶來的歌曲演唱。

圖:花蓮慈濟醫院在院區二樓通道設立「生命之樹大愛紀念牆」,感恩器官捐贈者及其家庭的無私付出。(花蓮慈院提供)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守護臺九線 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

守護臺九線 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 
 記者吳思怡/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承接「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簡稱IDS計畫),提供秀林鄉居民定期的巡迴醫療服務,懷著一份感恩與疼惜的心,陪伴秀林鄉親走過十年,服務超過五萬人次。18日上午,花蓮慈院舉辦「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成果分享,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副組長邊子強、花蓮縣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以及秀林鄉衛生所護理長林月寶也到場一起分享喜悅。
  花蓮縣秀林鄉,面積1641平方公里,相當於六個台北市,是全臺占地面積最大的鄉鎮,人口一萬五千人中,八成以上是原住民。93%是山地,村落間在地形的阻隔下,只有一間衛生所與十來間診所。從2004年開始,花蓮慈濟醫院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承接「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由家庭醫學科、小兒科、復健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眼科、胸腔內科等專科醫師與護理團隊,每天在秀林、崇德、和平、天祥等九個部落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有需要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進去!」花蓮慈院院長高瑞和以靜思語譬喻IDS巡迴醫療服務,其實就是把醫療服務、將愛與健康送到秀林鄉,十年來,每週的醫療服務從不間斷。家庭醫學科主任葉日弌表示,十年來,花蓮慈院十五個專科團隊在秀林鄉提供了五千七百個專科門診,服務超過五萬人次,與當地民眾培養出信任感,不僅解決鄉親因為交通產生的求醫問題,也走進民眾身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避免讓小病拖成大病。
  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也表示,IDS計畫彌補了山區居民就醫不便,深入社區提供就近性、方便性、感動性的醫療服務,從花蓮市區到和平要一個多小時,有時下雨、颱風,路上有落石,IDS醫護團隊依然風雨無阻的守護秀林偏鄉民眾的健康。
  「定期看診不是天天駐守,真正的便利要落實在地化。」從2006年開始,家庭醫學科邱雲柯醫師加入IDS團隊後,帶動和平村鄉民發展出「社區自我照護模式」,最特別的就是訓練部落鄉民承擔「社區藥箱志工」的工作,邱醫師會在社區藥箱志工家中備有應急的常備藥,讓民眾在沒有醫師的情況下,也能有自我照顧的能力。邱雲柯醫師與鄉民真誠的互動,建立起居民的信任,當地的居民也因此為他取了「莫那」的原住民名字。
  邱雲柯醫師說,實際走入偏遠地區後,發現偏遠地區與都會區民眾發生的疾病別,其實差異不大,只是因為就醫習慣與交通因素,導致偏遠地區民眾疾病的嚴重性較高,每當現場發現異常,請民眾到醫院做精密檢查時,往往十個病人只有不到兩位會到醫院檢查。所以,要守護部落居民健康,不是光靠巡迴醫療的醫護團隊與衛生主管機關,因此,花蓮慈院IDS團隊結合衛生所與社區將衛生觀念落實當地,也從中發現學童有齲齒與頭蝨的問題!
  邱雲柯醫師表示,其實頭蝨不算是嚴重的醫療問題,也並不罕見,在英美國家也有頭蝨問題,而整個花東偏遠地區的頭蝨問題,是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經歷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強孩子們平日所學的健康知識,並鼓勵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衛生觀念從學校出發,延伸到家庭、社區,花蓮慈院除了提供藥物與篩檢服務,還結合慈濟基金會的資源,在社區校園裡設立熱水器,便利社區民眾與學童用藥及清潔,用行動關懷秀林鄉親的健康。
  高瑞和院長表示,花蓮慈濟醫院承接秀林鄉IDS計畫,深入鄉鎮,提供各項醫療服務,讓偏鄉民眾一樣也能獲得醫學中心等級的照護,不僅在2008年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豐碩的成果也吸引了新加坡衛生部照護聯合中心前來取經。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副組長邊子強也表示,每個鄉鎮都有他的特性,IDS不是套用固定的模組,而是要用心打造專屬的醫療服務模式,在花蓮慈院IDS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十年來滿足了鄉民的就醫需求,未來希望能結合預防醫學與社區健康促進方向,二十年、三十年持續落實部落居民的健康關懷。

圖: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副組長邊子強、花蓮縣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以及秀林鄉衛生所護理長林月寶一同參與花蓮慈院的「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成果分享會。(花蓮慈院提供)
圖:九月IDS巡迴醫療場次。(花蓮慈院提供)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營養師:吃再製餿水油易致癌

營養師:吃再製餿水油易致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台灣社會再傳不肖業者把餿水油回收再製成食用油販售的案件。營養師表示,這種黑心油易產生致癌物質,危害健康。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業者收集餐廳截油槽及回鍋油經過處理後再販售,再製的油從口感上不易辨別。
  許惠玉說,油再製會改變本身的組成,經加熱後,飽和度會提高,易產生致癌物質,對身體的危害是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中風。
  許惠玉提到,餿水回收油再製後,油本身已無油香味,因此不適合用在炒菜,不過若製成糕餅點心則不受影響,建議民眾,來路不明的糕餅點心應不要食用。
  此外,油品可能流向小吃或夜市,許惠玉指出,少吃重口味食材,如糖醋料理,逛夜市品嚐小吃時,多注意攤販使用的油,夜市屬開放領域,攤販都會將油桶放在旁邊,民眾也易辨認。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鼻過敏兒可吹冷氣?關鍵在溫度設定

鼻過敏兒可吹冷氣?關鍵在溫度設定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汽機車排出的廢氣、熱氣,以及柏油路、水泥地吸收大量的熱能,造成都市熱島效應。台灣夏季愈來愈熱,但家有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夏天可以吹冷氣嗎?中醫師建議,將冷氣溫度控制在攝氏28度以上,有點熱的溫度會小流汗,促進身體排毒;若完全不吹冷氣,反而容易引起皮膚炎,甚至發生中暑症狀。
  開業中醫師廖婉絨指出,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夏天是人體儲存陽氣的季節,用來應付秋冬的寒氣;若夏天吹了冷氣,到了冬天則容易受寒邪侵襲而生病。
  不過,隨著全球暖化及溫室效應,再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夏天在室內不開冷氣種煎熬。廖婉絨表示,尤其許多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常合併異位性皮膚炎,曾遇過有家長執意不開冷氣,結果導致小朋友全身起紅疹,一覺睡醒,身體抓得皮破血流。
  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夏天可以吹冷氣?廖婉絨認為,白天的冷氣溫度可控制在攝氏28度以上,雖然會有點熱、會流汗,但稍微流汗可以幫助身體排毒,完全不流汗對身體更不健康;晚上睡覺時,可開啟舒眠功能,讓冷氣強度逐漸轉弱,體溫逐漸適應冷氣溫度,才不會著涼,但切記風向不可對著頭吹。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懷孕缺乏DHA 恐影響寶寶智力發展

懷孕缺乏DHA 恐影響寶寶智力發展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胎兒所攝取到的營養皆來自於母體,但你知道嗎?若在懷孕期間營養不足,對胎兒發展產生關鍵性影響,且根據懷孕的不同階段,對胎兒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若媽媽們不多留意的話,恐影響胎兒未來的健康狀況。
  根據台灣母胎醫學會鄭博仁醫師表示,懷孕的重要營養素,可分為前、中、後期三個階段來看:
  1.懷孕初期-葉酸。缺乏葉酸,將提高胎兒神經管缺陷、表面畸形和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風險。
  2.懷孕中期-鈣質。懷孕4~6個月,若缺乏鈣質的話,除了會影響胎兒的骨骼發育外,出生後也容易罹患喉軟骨軟化症。
  3.懷孕後期-DHA。DHA是神經形成髓鞘質的關鍵脂質,有助於寶寶的腦細胞的完整性與視網膜發育,若在懷孕最後兩個月缺乏DHA的話,除了會對胎兒腦部的發育影響極大外,也會對IQ、EQ及智力的發展造成影響。
  但據台灣母胎醫學會媽媽孕期營養認知行為調查中發現,每一百位孕婦中,僅不到一人達到孕期每日飲食攝取標準,且調查數據更指出,孕婦們雖瞭解關鍵營養素的重要性,但攝取量卻遠不及標,認知與行為具高度落差。
外食及點心攝取缺乏營養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攝取營養,但此調查也發現有78%的孕婦們怕胖,但體重過重比例卻仍高達43.4%,而這種認知與行為間嚴重落差,長期外食恐為主因,具調查顯示,近7成的孕婦每天至少一餐外食。
  此外,點心攝取行為也是缺乏營養的關鍵之一,因擔心挨餓會影響寶寶健康,卻攝取一堆空熱量食物,像是鹹酥雞、餅乾、麵包及蛋糕等,鄭博仁醫師表示,高熱量點心補充過多,熱量恐難控制,且內含營養價值不高,因此在生活上應避免過甜、過油等空熱量的攝取。
  為了給寶寶良好的未來發展,台灣母胎醫學提出簡單好記的孕期營養要點一少三多,只要少熱量、多DHA、多鈣、多葉酸,就能幫助胎兒擁有健康的發展,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醫師建議每天攝取深綠色蔬菜3份、魚類1份、奶類2杯,強化胎兒神經管、腦部及骨骼發展,若因生活型態或外食習慣難達飲食均衡,可適時補充富含DHA、鈣、葉酸等關鍵營養素的孕期營養品強化。

早餐吃麵包配牛奶 鈣質吸收降低

早餐吃麵包配牛奶 鈣質吸收降低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很多人早餐是喝牛奶配麵包,但這樣的吃法,可能營養價值沒那麼高,毒物權威林杰樑遺孀譚敦慈表示,林杰樑之前曾說,牛奶中的鈣質,會因為麵包添加的磷酸鹽,降低鈣質的吸收,建議兩者隔30分鐘到1小時吃,而磷酸鹽的作用是保色、防腐和增加口感,常常出現在加工食品,像是泡麵、巧克力、霜淇淋、蝦餃等等,攝取過多,會增加腎臟負擔、心血管疾病。
  很多人早餐選擇牛奶配麵包,快速方便,不過毒物科權威林杰樑遺孀譚敦慈表示,林杰樑生前曾提醒過,這樣搭可能營養價值被稀釋掉,顛覆大家一般認知。已故林杰樑醫師遺孀譚敦慈:「(牛奶中)鈣跟(麵包中)磷結合之後,它常常會排出體外,當然腎臟好的人很好,但是如果腎臟不好的人,(磷過高)就會引起一些骨病變。」
  牛奶中的鈣質,因為麵包添加磷酸鹽,會減少鈣的吸收,吃了「嘸採工」,磷酸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用途是保色、防腐和增加口感。民眾:「不會說不吃啦,還是會啦,但是不會說每一天都吃(牛奶麵包)。」
  民眾:「有時候我會自己做麵包,我可以控制我裡面有些什麼樣子的東西(添加物)。」
  有民眾乾脆都自己做麵包,但其實磷酸鹽廣泛用在很多地方,除了麵包,像是蝦仁、鮮蚵,或是霜淇淋和灌水肉,吃多了磷酸鹽類食物,會增加腎臟負擔、心血管疾病。台大營養部主任鄭金寶:「(牛奶加麵包)它或多或少會有點影響,但是不會像牛奶跟巧克力、泡麵影響力這麼高。」
  不少人太忙,會直接買切片水果,或是自己切好,帶來上班吃,但其實水果在切好後的「6小時」,大部分營養價值流失,以蘋果來說,最好是洗刷果皮乾淨後,直接吃完整一顆,如果要先切好,剖半就好,營養價值流失的速度,沒有切成片那麼快;而果汁則是1小時內,維生素C就會漸漸說掰掰,要讓水果營養不流失那麼快,切好後泡鹽水可以延長久點,但專家提醒,現切現吃最健康。

圖:麵包若添加磷酸鹽,同時喝牛奶會降低鈣質吸收。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嘴角長異物誤為息肉 竟是口腔癌

嘴角長異物誤為息肉 竟是口腔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口腔息肉不一定會惡性病變,但有少數人可能癌化,導致口腔癌。一名63歲男性,右側嘴角出現1公分大小的「違章建築」,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越長越茁壯,經切片檢查後,證實已罹患口腔癌第一期。醫師指出,口腔病變常被誤以為是嘴角炎或是小息肉,容易被患者輕忽,但若是難以癒合的傷口或是息肉等異狀,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
  台中澄清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蘇家龍指出,患者已有20年嚼檳榔、抽菸的惡習,最初除了嘴角有異物感外,並不覺得有異狀,因此將1顆1公分大小的腫瘤誤以為是無害的息肉,好在切片篩檢後已及早發現並切除病灶。
  一般來說,息肉與腫瘤難以從外觀來辨別,雖然腫瘤可能會有摸起來硬、難以移動、糜爛狀等特性,但一般人仍不易分辨,需經由切片檢查來鑑定。口腔常接觸化學性或是物理性的刺激,例如常吃辣、燙等刺激物,或是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刺激黏膜,以及牙齒不整齊所造成的口腔內摩擦,都可能是產生息肉的原因。
  蘇醫師表示,一般息肉轉變成腫瘤的機率並不高,但若發生惡性病變導致癌症的比例,1萬人中也約有4至5人,且有吸菸、喝酒、嚼檳榔等不良習慣的人,發生率會更高。民眾莫待罹癌後才連忙戒癮,及早遠離菸、酒、檳榔等致病因子,才是維持健康的上策。

預防勝於治療 少碰菸酒檳榔
  口腔癌好發於兩側頰黏膜、臼齒後方等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民眾若發現口腔內長出息肉、腫塊,且兩星期以上仍未消失,或是出現紅斑、白斑,建議盡早至醫院診療,醫師會考量患者有無吸菸、飲酒、吃檳榔等不良習慣,以及年齡、口腔狀況來建議是否該做切片檢查。

口腔癌4前兆
  1.口腔內出現破洞、潰瘍,且2星期內未痊癒。
  2.口腔出現摸起來凸起或是粗糙的腫塊。
  3.口腔內出現紅斑或是白斑。
  4.口腔黏膜出現纖維化現象。

30歲以上可免費篩檢
  癌症32年來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口腔癌則為十大癌症的第五名,好發於40到50歲的中年時期。口腔癌是嘴部黏膜長期受刺激而產生的病變,致病原因多和菸、酒、檳榔脫不了關係。
  蘇醫師提醒,30歲以上的「紅唇族」或「癮君子」,每兩年可至家醫科或耳喉鼻科接受免費的口腔黏膜篩檢,及早發現方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第一期口腔癌在5年內可有9成以上存活率。

減緩脊椎退化 注意培養5習慣

減緩脊椎退化 注意培養5習慣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脊椎就像傳統帳篷,由肌肉、骨頭、肌腱、神經等連結在一起,密不可分, 其中,肌肉負擔支撐力量,如果肌力逐漸流失,退化也會跟著產生,所以要有柔軟健康的腰,肌力必須強,骨科醫師游敬倫不斷強調,肌肉訓練以及腰部的柔軟度鍛鍊能預防腰椎退化。
  因此,平常的站、走、睡等姿勢就變得很重要,隨時保持正確姿勢並養成習慣,就可遠離腰背痛。振興醫院骨病科主任周溫祥提供以下建議:
  1.走路時挺胸縮小腹,不要拖著腳底板站或走路時不要彎腰駝背,肌肉容易疲勞,踏出步伐時要把腳的重心放在腳跟,然後沿著腳的外緣到腳趾,邊走邊留意讓身體的重心保持在骨盆的位置,挺胸、微縮下巴。
  2.維持良好坐姿
  坐辦公或打電腦時儘量把椅子拉近桌面,讓電腦螢幕靠近自己一些,避免讓身體太往前傾,增加脊椎負擔。臀部要把椅子坐滿,讓腰背完全緊貼椅背,如果椅子深度太深,臀部無法坐滿椅背,就放個靠墊在椅子上,讓腰能完全緊貼著靠墊,並且兩腳平放地上。如果身材較矮小,腳很難平放在地上,可以在腳下墊個小板凳。
  切記不要雙腿交疊翹腳,這會讓髖關節的關節囊變得緊縮,大腿內側肌肉緊縮,腰部及髖部的活動度降低,嚴重時身體無法完全挺直,造成彎腰駝背,增加腰椎壓力,游敬倫提醒。即使坐得再舒服,也不要坐超過半小時,設個鬧鈴,提醒自己起來動動。
  3.不要彎腰提重物
  搬任何東西,只要比身體的位置還低,就要蹲下或屈膝搬起,不要騰空彎腰(也就是背與大腿呈九十度),以免增加腰椎負擔,「彎腰提起一公斤的物品,腰椎就會承受五倍的力量」,周溫祥說。搬舉物品時,記得重物不過腰、輕物不過肩,萬芳醫院復健部主任林伯威提供保護腰背的祕訣。
  4.揹包包要平衡負重
  很多人外出時喜歡揹大包包,周溫祥建議背包重量不要超過三公斤,揹包包時仍要保持身體筆直,如果包包過重最好左右手輪流拎。背帶比較長的斜背包, 揹的時候最好把包包放在腹部,不要放在身體兩側。如果每天都必須揹很重的東西出門,最好能使用雙肩背包,讓背包重量緊貼著脊椎,平衡受力。
  5.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稍微往前彎
  姿勢不正確,即使用力打個噴嚏也會受傷。建議打噴嚏或咳嗽時要讓身體往前彎,兩個膝蓋稍微彎曲,可減輕腹部和背部承受的壓力。

慢性咳嗽不停 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

慢性咳嗽不停 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30歲的男性,因吃飽飯後及躺平後容易引起咳嗽,同時伴隨胸口灼熱感及喉嚨有酸酸的分泌物而就醫,經胃鏡檢查診斷為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咳嗽。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張家豪醫師表示,慢性的咳嗽常隱藏著潛在嚴重的疾病,在胸腔科門診最常聽到病人的主訴就是慢性咳嗽,常見的原因有4個︰
  (1)鼻涕倒流:最常見的慢性咳嗽原因,會有長期鼻子癢、打噴嚏,尤其是在密閉空間,空氣不流通的時候容易有鼻子症狀。病患也會感覺得有液體從鼻子往下流到喉嚨,時常會有清喉嚨的動作。
  (2)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大的特色就是活動喘,傍晚症狀會較嚴重,可能也會因過敏原接觸或空氣不流通而發作。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患大多都有抽菸的病史,容易有黃痰的產生。
  (3)胃食道逆流。吃飽飯後會使咳嗽症狀更加劇烈,同時病人也會有胸口灼熱感、胸痛、喉嚨有酸液回流的感覺;有些病患也會抱怨發聲困難,說話沙啞。
  (4)服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作為降血壓的藥物。此藥主要使用在高血壓及心衰竭患者身上,約2~33%的使用者會有咳嗽症狀,只要停藥數日或數周後,喉嚨癢及乾咳症狀便會停止。

有合併症狀需留意
  慢性咳嗽的定義為咳嗽超過3週。但是有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也可能會有著超過三週以上的咳嗽症狀,這些病患可能只是因為有著過度敏感的呼吸道,而不是有其他嚴重疾病。但是,上呼吸道感染引發的咳嗽鮮少超過2到3個月,因此,如果咳嗽的症狀超過2個月,就需要去找造成慢性咳嗽的潛在主因,如此才能夠對症下藥。
  張家豪醫師提醒,咳嗽的一些合併症狀也要小心,例如發燒超過三日服用藥物後仍無明顯改善,體重下降、咳血、呼吸急促、活動力下降,如果有以上的症狀,一定要早日尋求醫療協助。

白色食物力量大 白花椰菜解毒抗癌

白色食物力量大 白花椰菜解毒抗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多吃綠色蔬菜有益身體健康,但不只綠色的菜,營養價值高,白色蔬果還能調節免疫力,抗癌降血壓,今天的養生好簡單,就要告訴大家,營養排行前5名的白色食物。
  花椰菜能抗癌,位居白色力量大食物第1名,再來,同樣能降低癌症的是洋蔥。營養師謝宜芳表示,一些癌症譬如乳癌、大腸癌,想預防的話,吃洋蔥是有幫助的。可是洋蔥怎麼吃,你切好之後最好放室溫,稍微烘乾一下下再吃會比較好,它會得到比較好的一些抗氧化成份。洋蔥也能抗癌,最主要就是裏頭的抗氧化成分,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增強免疫力;另外,大蒜也能對付小感冒。不過要讓大蒜發揮作用,最好先把它拍碎後,放在室溫下等個10分鐘,再開始料理,營養價值比較高。
  而同樣能調整免疫力的白色蘑菇也很厲害。營養師謝宜芳:「B葡聚糖在我們身上到底有什麼功能呢?它其實是可以調整我們身體的免疫力。」最後,馬鈴薯也很營養,富含鉀離子;但如果用炸的,或者做成薯泥,恐怕吃了容易胖。營養師說:「做成薯泥之後,變成高升糖指數,我們發現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其實對我們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
  要讓白色食物發揮最大功效,料理手法很重要,盡量簡單,營養價值才能留得住。

圖:洋蔥有助預防癌症。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吃素者比較不易罹癌?

吃素者比較不易罹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吃素的人比較健康、罹癌風險較低?研究發現吃素的人,罹患癌症未必較低,甚至可能更高。
  多吃新鮮蔬果可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但能否減少罹患「萬病之最——癌症」的機率?雖然近年來得防癌衛教已有進步,但仍有24%民眾堅信素食主義者的罹癌風險較低,殊不知長期茹素會造成營養失衡,且可能因過量攝取素食加工品,反而拉近與癌症的距離。
  一份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由奧地利「社會醫療與流行病學中心」與格拉茨醫科大學(the 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共同發表的研究也提到,奧地利的素食主義者,雖然普遍較少抽菸飲酒、社經地位較高,罹患高血壓和中風的機率較低,但可能因動物性脂肪攝取太少的關係,就醫頻率不僅比葷食者高,罹患癌症、過敏憂鬱症的風險,也是重度肉食主義者的2至2.5倍。

素食加工品暗藏致癌危機
  吃素的罹癌風險不會比較低!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吳姿瑩說明,醫學已證實經常大魚大肉、偏好高熱量飲食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會提高,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也容易讓人產生「素食主義者不吃肉、多吃蔬菜、罹癌風險較低」的刻板印象。
  吳姿瑩營養師表示,素食主義者可能因天天攝取大量新鮮蔬果,膳食纖維攝取充足,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低。不過,許多茹素者的飲食內容除了高纖蔬果之外,少不了口味變化多的素食加工品或油炸物,長期恐造成油脂、鹽分、人工添加物(例如防腐劑、著色劑)、致癌物質的過量累積,傷害肝腎功能,比一般人更容易被癌症盯上。
  此外,國內素食者也普遍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其中最普遍缺乏的營養素就是維生素B12,患者易有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貧血、睡眠障礙等症狀,嚴重時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維生素B12主要存在動物性肉品和蛋奶類食品中。

正常作息 規律運動 均衡飲食
  過度偏好肉食或素食,都不是預防癌症的最佳方法。想要遠離癌症的威脅,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和均衡的飲食,正是防癌的黃金鐵三角,特別是飲食部分,無論是素食或葷食的人,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加工品以每周1至2次為限,且應天天吃5份不同顏色的蔬果,補充各類植物營養素,提升身體抗氧化和防癌的能量。

酵素減重 飯前喝酵素精釀減脂

酵素減重 飯前喝酵素精釀減脂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好萊塢女星減重的法寶之一即是靠「三大酵素之王」,包括:木瓜、鳳梨、奇異果製成助消化的「酵素減重飲食」,為了讓有心甩肉的人輕鬆上手,可以依照食譜自己在家調配出一杯杯「酵素精釀」,既有助減重、排毒、美膚,還能抗老化。
  現代人體內累積太多不必要的物質,包括飲食過度而增加的多餘脂肪、代謝不良而留在體內的水分、攝取過多糖分、重口味食物中含有的鹽分、外食當中的添加物、加工食品的保存劑等,久而久之,身體健康即出現警訊。必需想辦法排除這些物質,讓身體回復健康,近年風行於國外的「酵素減重」即是一種選擇。

沒有酵素就沒有生命
  沒有酵素就沒有生命!酵素會促使細胞活動,有效燃燒囤積在體內的體脂肪,轉變為能量,也能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讓肌膚變得光滑濕潤,以及排出多餘物質,朝著解毒淨化的方向前進。若覺得酵素攝取不足時,可利用當季的蔬果製作酵素精釀,完成後展開為期2周的酵素生活。
  在新出版《神奇手作蔬果酵素:瘦身.排毒.抗老化》一書中,特別推荐以下2款有助減肥的「酵素精釀」,並提醒攝取酵素後再吃其他食物為宜,因為在胃裡有充分酵素的狀態下進食,能預防體內酵素的無謂浪費。晚上8點前務必結束用餐,才能在睡前有足夠的代謝時間。

奇異果酵素精釀:
  材料:奇異果5個(淨重500g)、砂糖500g
  作法:
  1.削掉奇異果皮,切成約5mm厚的圓片。
  2.將材料輪流放入保存瓶內,充分攪拌後輕輕蓋上蓋子。
  不削皮也可以。如果要連皮一起醃漬,請確實用水洗淨奇異果。
  效果:奇異果粗糙果皮看似無法食用,其實含有比果肉高3倍的多酚。所以建議連果皮一起醃漬釀汁。另外,它也有許多蛋白質分解酵素,可幫助消化。

葡萄柚酵素精釀:
  材料:葡萄柚3個(淨重1kg)、砂糖1kg。
  作法:
  1.剝除葡萄柚皮,果肉切成約1cm厚的圓片。
  2.將材料輪流放入保存瓶內,充分攪拌後輕輕蓋上蓋子。
  效果:葡萄柚香氣具有減肥效果,連薄皮一起醃漬,有助於整腸與抗發炎。若食用紅寶石葡萄柚,還能增加抗氧化作用。
  適合補充酵素族群:
  1.年齡愈大酵素貯存量愈少,維持補充酵素,方能延年益壽。
  2.罹患急、慢性病、老化及循環系統疾病者。
  3.內分秘不足、肥胖、身體瘦弱者、容易緊張者。
  4.運動員及體力消耗量大者。
  5.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異常,酵素可減輕胰臟負擔,從而控制病情惡化。

口腔癌每年奪千命 檳榔菸酒風險增123倍

口腔癌每年奪千命 檳榔菸酒風險增123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檳榔,危害了許多人的健康,更讓許多人的家庭因此而破碎。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有2,300人死於口腔癌,9成患者都有嚼檳榔習慣,提醒,喝酒、抽菸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23倍,疾呼民眾戒檳榔、遠離口腔癌。
檳榔本身就會致癌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證實,檳榔子本身是人類第一類致癌物,即使不加紅灰、白灰、荖花、荖葉,光嚼檳榔就會致癌。且嚼檳榔、抽菸及喝酒更是口腔癌常見的3大危險因子,因為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有該習慣者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提高為89倍,如果酗酒、嚼檳榔、吸菸三種危險因子都具備的人,罹患口腔癌機率比完全沒有這些習慣的人,高出123倍。
  為了減少檳榔對於健康造成的危害,呼籲紅唇族們,趕快戒掉檳榔,沒有嚼過的人,別輕易嚐試!有嚼檳榔的民眾,別忘了善用政府的資源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水腫問題老不好?6壞習慣不可輕忽

水腫問題老不好?6壞習慣不可輕忽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會出現水腫,很多時候是一些以為無所謂的習慣所造成,如果能先排除這些壞習慣,或許就能擺脫大部分的水腫困擾。
  相信許多人都擔心水分滯留體內而讓臉部、四肢出現浮腫,其實有些水腫現象,是與日常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小習慣密切相關。
1.吃得太鹹或太甜
  飲食是造成水腫的主要原因之一,油膩、重口味,都會讓體內的鹽分滯留。振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尚峰指出,會水腫,主要是因為鹽分攝取量超過腎臟負擔,因此,平日飲食應該要適當限鹽才行。
  很多人喜歡追求重口味,例如愛吃麻辣鍋、鹹酥雞、燒烤等,但這些都會導致體內的鈉、鉀離子嚴重失衡,引起口渴,而讓體內必須補充更多水來加以平衡,這也會讓鈉離子將水分囤積在體內,因而引起水腫。
  不只是重口味,市面上很多加工類食物甚至精緻甜點、麵包類,其實也都隱含了許多鈉。為了減少身體的負擔,成人一天的鈉含量攝取最好不要超過5公克,但因為外食時很難測量,建議吃東西時要盡量選擇少放鹽、少油脂等較清淡的食物,同時也要注意一般包裝食品的食品標示,才能達到日常生活中減鹽的目的。

2.少運動或根本不運動
  腳會腫,部分是因為下肢血液及淋巴循環不良所造成,如果平日沒有運動習慣,或者很少運動,不但心肺功能會變差,也降低了藉由收縮下肢肌肉來幫助血液及淋巴回流,因此造成水腫,所以,養成運動習慣對消除及預防局部水腫,確實有一定的幫助。
  要讓雙腳的靜脈回流能力保持良好,平日除了必須保持運動習慣,適時提高呼吸與心跳數,比如說爬樓梯、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都能藉由發汗,讓體內的多餘水分與廢物,加速排出,促進代謝。不過,太激烈的運動,卻可能造成血壓下降,反而容易水腫,因此,運動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3.愛穿高跟鞋、喜歡翹腳
  穿高跟鞋活動時,因為腳部長時間處於用力的狀態,這時血流供應增加,也造成更多血液滯留在下肢,如果再加上穿的鞋子較緊,更容易讓水分累積在足背造成水腫。
  此外,也要注意翹腳這個看似平常的小習慣,如果一腳長時間交疊在另一隻腳上,也會造成下肢靜脈回流的壓迫,小腿就容易出現水腫現象。

4.吃來路不明的減肥藥
  高血壓用藥、類固醇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以及荷爾蒙補充劑,都有可能會出現水腫的副作用,一般只要停藥後或選擇其他同類型的藥物取代,水腫通常就會改善,如果病情需要一定要長期使用,可搭配飲食限鹽與適度的運動來降低水腫的現象。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許多想要減重的女性,會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例如前一陣子相當流行的雞尾酒療法,而這些減肥藥,有很多都是摻雜了利尿劑。利尿劑雖然會排除身上多餘的水分,讓體重看起來降低許多,但實際上是把體內的電解質、鈉、鉀、鈣、鎂等重要元素排出體外,使得身體虛弱;更嚴重的是,長期使用還會造成對腎臟的傷害。一旦腎臟出現問題後,自然無法順利排水,水腫症狀更無法消除,反而會更嚴重。

5.喝水的時機不對
  楊尚峰說,很多女性在睡前喜歡喝杯溫水,但這卻會造成隔日起床臉部、眼皮出現泡腫的現象,這是因為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睡覺期間因為無法排尿,體內的生理機制自動把水分留住,而這些多餘的水分容易在睡覺時跑到組織液中,因此隔天起床就會造成浮腫的現象。不過,一般來說,在身體機能正常的狀況下,早上起床後腎臟自然會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通常不會造成持續性的水腫。
  另外,也不要因為怕浮腫而不喝水,想喝水通常是因為身體內的含水量已經不足,不喝水反而會造成負擔。如果腎功能正常,體內多餘的水分會在一、兩個小時之內就會排除,喝水其實無妨。最好的喝水方式是少量多喝,不要一次灌下太多水,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

6.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
  熬夜所造成的水腫,是由多重因素所形成,楊尚峰解釋,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的活動下來,會讓大約1公斤的水分累積在下肢組織中,如果夜晚沒有適當的休息讓這些血液回歸、恢復正常,就等於是阻斷了自我修復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很容易水腫。
  另一方面,熬夜時必須提振精神,一直刺激交感神經的結果,會使腎臟強制回收水、鈉,造成水腫的現象,因此,熬夜不但會因為休息不足、也會因為交感神經失調而造成水腫。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紅豆水可減肥?只是利尿消水腫

紅豆水可減肥?只是利尿消水腫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近期在網路上掀起一陣飲用紅豆水消水腫的風潮,使得民眾紛紛嘗試用紅豆水來維持身材,且現在市面上充斥著許多紅豆水沖泡包,讓無法自己熬煮的民眾,可透過沖泡包來達到功效。
水分流失消腫≠減肥
  有多數民眾會把消水腫與減肥、瘦身劃上等號,對此,董氏基金會許惠玉營養師表示,紅豆水主要功能是利尿,幫助消除水腫,因為在人體中有一半都是水分,所以,當體內的水分流失時,體重也會跟著減輕,因此容易讓人誤以為喝紅豆水也有減肥功效。
  不僅如此,營養師也建議有腎臟病、肺積水及水份限制的人要特別留意高鉀及水分攝取,但對一般人來說大部份的人都是可以飲用的,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000C.C.,避免造成水中毒。
薏仁水也有利尿功效
  在豆類製品上,其實薏仁也有相同效果,兩者的功能都是利尿,只是每種豆製品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些微不同,但就飲用上來說,這些營養成份都只有微量,所以,許惠玉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兩種輪流飲用,如此一來,就可以多方取得營養。另外,民眾也可以依自己的喜好,添加其他的飲品,都比含糖飲料好,攝取的熱量也會比較低。

圖:紅豆水具有清熱解毒、消水腫功效,業者甚至做成紅豆水沖泡包上市。

事前避孕反覆停藥用藥 恐增懷孕機率

事前避孕反覆停藥用藥 恐增懷孕機率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根據內政部2012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100名嬰兒之中,就有5位是未成年少女所生,台灣女性大多依賴男性帶保險套避孕,使用事前口服避孕藥的比例竟不到4%!由此可見,國內女性大多缺乏避孕知識。
  台灣幸福教育協會理事長、敏盛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保仁說明,隨著醫療進步,避孕藥的出現,使得女性有了自主生育的權力,也促使人們對性行為抱持一種全新且開放的態度。一般常見的避孕方式為保險套及口服避孕藥,避孕藥又分為事前及事後兩種。與事後避孕藥相比,事前口服避孕藥較為安全、方便,主要使子宮內膜變薄,讓精子不易著床,同時也抑制排卵,正常服用避孕效果高達99%。
  而事後避孕藥為常規避孕失敗時緊急使用,在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有95%的避孕率,若超過48~72小時,恐只有58%的避孕率;陳保仁提醒,1顆事後避孕藥等於8顆事前避孕藥劑量,一個月若服用超過一次,部分患者可能會造成經期不順、不孕,用藥前務必向醫師諮詢。
  陳醫師表示,新型黃體素避孕藥有抑制水腫效果,不再有變胖的問題,也能抑制男性荷爾蒙,可治療女性體內男性荷爾蒙過多所引起的痘痘。針對事前口服避孕藥的靜脈血栓疑慮,部分女性甚至自行停藥三個月再用藥;陳醫師提到,根據2014年2月發表的大型臨床研究報告(INAS-OC study)顯示,事前口服避孕藥服用六個月後,靜脈血栓風險降至3倍以下,風險相對降低,大家其實不必過份擔心,若因此反覆停藥、用藥,反倒會增加意外懷孕機率。
  醫師提醒,要避免懷孕,不能單靠一方的努力,透過男性使用保險套,加上女性使用事前口服避孕藥的雙重避孕,能避免性病傳染並達到有效的避孕方式。若成年未婚男女未做好懷孕準備,也請確實做好避孕措施,勿讓懷孕這樁美事成為家庭及社會負擔。

圖:台灣女性使用事前口服避孕藥的比例不到4%,顯見大多缺乏避孕知識。

男子咳3星期 竟是染上肺結核

男子咳3星期 竟是染上肺結核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位有抽菸習慣的王先生,咳了將近3個星期,其間至附近診所拿藥治療,一直未見改善,衛生所護士建議他至醫院就醫檢查,才發現肺結核疾病,還好提早對症治療,否則就可能延誤治療蔓延至週遭親朋好友。呼籲民眾,如有久咳(2至3週)情形,請儘速就醫治療,即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根據疾病管制署2013年結核病民調顯示,約有44%民眾不知道咳嗽2週以上、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有痰為感染結核病初期常見症狀,結核病傳染途徑是透過空氣或飛沫傳染,民眾自我檢測結核病的「七分篩檢法」是簡易的檢測方法。 除了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外,如有久咳(2至3週)不癒情形,請儘速至醫院掛胸腔科門診,以免延誤病情。
  由於結核病大多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要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罹患結核病,可用「七分篩檢法」: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進行自我檢測,而當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建議趕快就醫檢查,一般結核病個案規則治療並服藥兩週、痰檢驗呈陰性後,即不會傳染給別人,需持續服藥6~9個月即可治癒。

小孩誤食毒物勿催吐 防吸入性肺炎

小孩誤食毒物勿催吐 防吸入性肺炎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白色的降血壓藥看起來像糖果曼陀珠,五歲男童就將藥丸餵三歲弟弟吃,結果弟弟出現嗜睡、嘔吐、肚子痛、活動力變差等症狀,家長緊急將這名三歲小孩送醫院急診。
上述例子並非特例,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鄧昭芳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暨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二十多年統計資料顯示,六歲以下孩童最容易發生中毒意外,曾有一名一歲小男孩在家中玩耍時誤喝姐姐眼藥水,結果產生臉部潮紅、心跳過快,以致於必須緊急送醫並住院接受治療。
  另一名兩歲小男孩則是吃到伯父的精神科藥物,結果走路不穩、眼神呆滯、眼睛上吊,家長以為小孩子中邪,緊急送醫並接受解毒劑治療才好轉,然而這一類意外中毒事件都是可以預先防範。
  家中小孩一旦吃到有毒藥物、有毒物品,家長千萬不要催吐。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隨便催吐很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如果是強酸、強鹼,更會對食道造成二度傷害。
  有些家長會讓小孩飲用大量牛奶、白開水。楊振昌主任提醒,這種做法等於是變相催吐,即使是誤食強酸、強鹼,喝牛奶最多只能飲用一百二十c.c到兩百四十c.c,改善效果非常有限,最重要的是要馬上就醫。
  楊振昌主任分析,毒性較強毒物包括強酸、強鹼、防鏽劑、氰化物等,有些三到五分鐘就會造成嚴重傷害,以強酸、強鹼來說,甚至可能造成食道潰爛、食道穿孔,必需盡快就醫,小孩如果誤食安眠藥、抗組織胺藥物,毒性較弱,家長有疑慮可以撥打二十四小時諮詢專線(02)2871-7121諮詢專業建議。
  依據台北榮總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歷年統計資料,含括兩萬多名六歲以下兒童中毒個案資料顯示,藥物、物質材料、環境用藥、美容化妝用品及個人清潔用品、家庭清潔用品相關中毒比例最高。其中藥物又以安眠藥物及精神科用藥最多,物質材料中則以電池最不容忽視。
  環境用藥中以老鼠藥最常造成兒童集體中毒,美容及個人清潔用品則對兒童極具吸引力,另外清潔用品最令人擔心的則是具腐蝕性的酸鹼清潔劑。
  楊振昌主任補充,每種中毒情況處理方式不太一樣,並非所有藥物中毒者都需要洗腎、洗胃。另如遭虎頭蜂、蜈蚣叮咬,千萬不要用尿沖洗傷口,以免造成感染,最好冰敷十五到三十分鐘,一邊冰敷一邊就醫。但如果是被水母等刺到,則需要以攝氏四十二度溫度熱敷四十五到九十分鐘。當被蛇咬到,千萬不要用嘴吸,否則也會造成感染,應該要盡速就醫,尋求治療。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動輒喝酒乎乾啦!胰臟抗議

動輒喝酒乎乾啦!胰臟抗議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有人愛喝酒,經常豪飲、乎乾啦。中醫師劉筱薇表示,長期酗酒容易造成胰臟炎,這種病症通常歸屬結胸症、脘痛等範疇,跟「脾」有關,患者發病後主要出現劇烈肚子痛,有時候可能傳到後背部,以及伴隨噁心、嘔吐、發燒、畏寒、拉肚子、胃口差等症狀。
  現代醫學指出,胰臟位在胃的後方。劉醫師指出,傳統中醫沒有胰臟一詞,但在古醫書記載常與「脾」息息相關,譬如《黃帝內經》有云:「脾與胃以膜相連」,又認為「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此外,中醫說的脾與現代醫學說的脾臟不太一樣,中醫的脾較複雜,而且跟胰臟有關,功能上與胰臟內分泌腺密切相關。
  劉筱薇醫師進一步指出,再以症狀來看,中醫認為,脾功能失常後常表現出胃腸道症狀,尤其是「脾熱病」和急性胰腺炎的症狀很類似,所以中醫的脾可以對應現代醫學的胰臟,中醫也常把脾胃和消化功能緊密地聯繫起來。
  避免胰臟病變,建議民眾多吃新鮮蔬果、大豆食品、清淡食物,同時少吃甜食、酒精性飲料、動物內臟或脂肪,以及避免經常暴飲暴食、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如此就可望減輕胰臟的負擔。如果已經有胰臟病史的民眾更是要注意,一定要禁酒、戒酒,這樣才能讓胰臟得到充分休息,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胰臟炎是一種以肚子劇痛為主的病症。中醫師劉筱薇表示,病情初起時,傳統中醫療法常依照急性期、慢性期進行診治,然後視病情配合使用針灸療法。
  劉醫師指出,在急性期階段適合使用「通裡攻下」類中藥材,有助於促使胰液順暢流出,進而避免再度淤滯發炎,通常可用大柴胡湯,然後搭配雞內金、蒲公英、金錢草等中藥材,以便加強去積消炎等作用。如有必要也可以搭配「活血化瘀」類中藥材,以改善微循環。大柴胡湯能外解表邪兼內通裡實,方中含有柴胡、半夏、芍藥、黃芩、枳實、生薑、大黃、大棗等。
  劉筱薇醫師進一步指出,在慢性期階段,主要針對患者本身出現濕熱內蘊、肝脾不和、氣滯血瘀、中焦閉阻等病機加以治療,同時配合清熱化濕、理氣降逆等治療原則。另外,針灸療法可提高治療效果,適合取天樞、中脘、期門、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道。
  天樞穴位在肚臍各往左右延伸二寸的地方;中脘穴位在人的肚臍上四寸處;期門穴位於人體的胸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的地方;陽陵泉穴位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足三里穴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三陰交穴位在腳踝內側向上三寸處,靠近脛骨內側後緣的地方。

圖:乳頭位於胸肋第四節間,期門穴為往下兩節,在第六肋間隙的地方。

缺乏營養 減重女大量落髮

缺乏營養 減重女大量落髮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中年女性進行節食減重法,體重雖有明顯下降,卻出現大量落髮,就診後確認缺乏營養引起,正常飲食後髮量恢復。
  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楊朝鈞指出,這名女性進行節食減重法3至4個月後,體重下降4公斤,但1個月前開始出現大量落髮,掉落髮量甚至堵塞浴室排水孔,即使用手撥弄頭髮,也能抓下許多頭髮。
  這名女性就診後確定是休止期落髮症,是缺乏營養引起的,恢復正常均衡飲食後,掉髮情形在2個月後停止,整體髮量1年後完全恢復。
  另名中年女性因肉類攝取不多,生理期出血量也較多,落髮量增加,整體髮量減少,就診時抽血發現體內含鐵量缺乏,也是休止期落髮症,經補充鐵劑及攝取肉類,掉髮在3個月後停止,1年後髮量恢復。
  楊醫師表示,這2個例子是全身性健康問題引起禿髮,但多數禿髮和全身疾病無關。以最常見的雄性禿來說,大約40%男性及10%女性有此疾病,但這是基因遺傳加上頭皮局部雄性荷爾蒙活性較旺盛,絕大部分患者無其他全身性異常。
  和全身性健康有關的禿髮,包括甲狀腺疾病、營養缺乏(缺蛋白質、缺鐵、缺鋅)、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感染(梅毒)、雄性荷爾蒙異常(腎上腺、卵巢腫瘤)、藥物(抗凝血劑、維他命A酸)等,這些問題需詳詢病史及抽血檢查診斷。

不明原因小腹微凸 恐是卵巢癌

不明原因小腹微凸 恐是卵巢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女性不明原因變胖要注意!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1100人罹患卵巢癌,為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第8名。醫師指出,卵巢癌的初期狀不明顯,往往發現時已進入末期,建議女性,如有不明原因體重增加、小腹微凸,以及持續性下腹不適,最好至醫院接受檢查。
  衛生福利部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卵巢癌為第8名,占所有癌症死亡率4.8%。雙和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治醫師賴鴻政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100人罹患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及55至75歲的婦女,確實罹病的原因不明,推測可能未曾懷孕過、較晚生育或較晚停經的婦女,以及家族史、肥胖有關。
  賴鴻政表示,一般罹患卵巢癌的患者,初期症狀多不明顯,臨床上約有4分之3的患者確診時,已進入第3、4期,多數患者會出現體重不明原因增加、腹部漲大,其實是卵巢癌產生腹水,但卻很少人聯想到是卵巢癌。
  賴醫師建議女性朋友,如有不明原因體重增加,以及持續性腸胃不適等症狀,如腹部疼痛、下腹不適,最好至醫院找產科醫師接受檢查。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感冒不只咳嗽發燒 竟會造成肥胖

感冒不只咳嗽發燒 竟會造成肥胖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大家都知道感冒會引起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但你知道嗎?其實感冒中的病毒,可能還會讓你變胖,根據英國《每日郵報》指出,腺病毒36(adenovirus 36)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感冒病毒,這種病毒能讓脂肪細胞儲存比平常多很多的脂肪,也能使幹細胞變成脂肪細胞。
  美國阿特金森醫生表示,他研究這個病毒已經很多年了,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腺病毒36與肥胖有關,一旦感染變胖就瘦不下來了,因為它所產生脂肪細胞,是不會輕易消失的,而且還會影響體重長達數十年,另外,捷克研究人員也表示,過重與肥胖青少年感染這種病毒的機率,是苗條的人2倍半。
  對此,阿特金森醫生提醒各位民眾,若要遠離腺病毒36感染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免疫力、擁有充足的睡眠,並且勤洗手,如此一來,就可以降低感染發生率。

「蜘蛛人」有危險 靜脈曲張要人命

「蜘蛛人」有危險 靜脈曲張要人命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久站或久坐的現代男女,要注意了!根據醫事單位統計,每年大概都會發生幾例因為靜脈曲張所導致的血栓致死的病例。而血栓的先期症狀大多是靜脈曲張的病人。因此醫師呼籲,不管職業是什麼,站或坐至多兩個小時應該起來走動三到五分鐘,預防自己成為現代「蜘蛛人」。
  以往大多發生在農人或懷孕婦女身上,所謂的「浮腳筋」靜脈曲張,近來已經逐漸出現在各個需要站立或久坐的勞工身上。這其中又以櫃姐、空姐、醫護人員和久坐辦公室的OL為最多。
  中心診所心臟血管外科權威賴曉亭醫師表示,據估計20-25%的女性與10-15%的男性有下肢靜脈曲張的情形。臨床發現:老人、懷孕婦女、遺傳、過於肥胖及需要長期站立工作的人,是靜脈曲張主要的侵略對象。如果下肢靜脈長期處在高壓狀態,且血管壁缺乏彈性或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而出現逆流,加上重力的原因,而造成靜脈血管撐大擴張,擴張後逆流情況會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而目前有關靜脈曲張的療法至少包括傳統抽除手術、靜脈內雷射、微創靜脈摘除術、硬化劑注射療法、皮膚外用雷射治療與脈衝光等方式。
  賴醫師指出,截至目前為止,仍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治療方式可以應付所有不同類型的靜脈曲張,究竟使用何種療法仍需由留療團隊針對不同的病情來提供患者建議;例如最新的EVLT靜脈內雷射療法,就是810mm波長的雷射,只需要一個小小慯口,甚至可以不用麻醉或只要半身麻醉就可以執行。手術全程也只需要大約半個小時就可以結束,病人經過短暫休息就可以回家,節省了很大的社會成本,到目前為止,他執行過的EVLT靜脈內雷射治療,病人的滿意度幾乎百分百。
  賴醫師強調,從過去到現在,許多人常有一個誤解,以為靜脈曲張影響的只是外觀,事實上如果放任病情惡化,皮膚上可能會出現潰瘍及嚴重出血;每年也都會有幾個病例是因為靜脈曲張造成的靜脈血栓,導致肺栓塞而死亡的意外發生。因此他呼籲工作需要久坐或久站的民眾,除了選擇彈性系數較高的彈力襪之外,搭配足部按摩和適當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也是避免靜脈曲張的保健之道,尤其是現在3C產品當道,許多人一沉迷下去,經常忘了要起身走動,最少二個小時要起來運動三到五分鐘,增加小腿肌肉的彈性,才能對抗地心吸引力,避免蜘蛛人上身。

圖:靜脈曲張嚴重,腳部血管浮筋嚴重,甚至可能皮膚潰瘍出血。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健身房戴耳機 飆血壓又傷聽力

健身房戴耳機 飆血壓又傷聽力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有些人在健身房運動,喜歡一邊戴耳機聽音樂,一邊運動,這種行為不但可能傷害聽力,也容易讓血壓飆升。
  長庚大學醫療機電所副教授、台灣聽覺科學專家余仁方表示,健身房往往播放快節奏音樂,且音量不小,電視、健身器材也都會發出噪音,加上屬於密閉空間,這些聲音會產生共振效果,聲響就更大,若用耳機聽音樂,音量必須調很大才聽得清楚,這樣做很可能傷害聽力。此外,運動時血壓本來就會上升,如果又接觸龐大噪音,血壓更容易飆升,對心血管健康反而沒有好處,因此建議去健身房就不要再戴耳機,以減輕聽力、心血管負擔。
  余仁方指出,無論在公車、捷運上,都會看到一些人戴著耳機玩智慧型手機。因為公車、捷運背景噪音很吵雜,所以必須將聲音調大聲才聽得清楚,長時間下來,聽力很容易受到影響。如果真想使用耳機,最好不要將音量一直往上調,可以選擇耳罩或隔音效果較強耳塞,阻隔外界噪音,這樣就可以在適當音量下聽得較清楚。最重要的是,每聽三十分鐘,就要讓耳朵休息,不要一直聽下去。
  余仁方在「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一書中提醒,千萬不要戴著耳機睡覺,這種行為會讓耳朵聽覺神經受到持續、累積性傷害,也會干擾睡眠、影響睡眠品質。一旦聽力受到嚴重損害,就無法再恢復正常。

保肝大作戰 呼籲民眾驗B肝C肝

保肝大作戰 呼籲民眾驗B肝C肝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2年全國十大死因顯示,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多人死於肝病,平均每個家庭就有一個肝病患者,為了提升全民肝病防治觀念,肝病防治基金會呼籲民眾抽驗B肝、C肝,相招一起來保肝。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除了保持開朗的心情,多運動之外,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在台灣平均每41分鐘就有一個家庭因為肝病而破碎,目前全台灣約有250萬B型肝炎帶原者,是全世界B肝帶原率最高的地方,另外,約有40萬C型肝炎帶原者,每年約有1萬人死於肝病。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王明鉅:「希望藉由這樣的慢性病篩檢活動,能在鄉親身體還沒發生問題時,能及早發現慢性病,能盡早來做疾病管理。」
  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才能及早治療,具有護理背景的藝人文汶,也趁著拍戲空檔投入公益,提醒民眾檢驗B肝、C肝的重要性。藝人文汶:「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有愛心的資源,我們要多加運用。」
  肝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現在肝病有藥不像以前沒有藥,有肝病知道自己有B肝、C肝,就要找專科醫師,為我們做定期追蹤檢查。」

預防脂肪肝 也應注意烹調

預防脂肪肝 也應注意烹調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預防脂肪肝,日常生活保健有何需注意?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若為酒精性脂肪肝,必須戒酒及正常飲食。而非酒精性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因此,預防重於治療。還有,素食者食材選擇、烹調也應注意。
  王玟玲表示,近期門診也常有素食、體瘦者的檢驗報告,仍發現脂肪肝,主要是因素食者若使用錯誤的烹調方式,或過量食用堅果類食物及水果,一樣會攝取過量油脂及糖分,導致脂肪肝。
  而瘦子若罹患家族性高血脂症時,同樣仍會導致脂肪肝形成。
  此外,臨床上也發現過長期過度錯誤的減重,導致缺乏營養或蛋白質者,也會造成脂質代謝異常,而形成脂肪肝。
  王醫師表示,因此,日常應適度的飲食控制(高纖、少油、少鹽、少糖、優質蛋白質)、運動、減重及規律作息,並定期追蹤相關指數及超音波,嚴重者接受藥物治療,才能徹底瓦解脂肪肝體質。
  茶飲方保健部分,醫師建議,可準備丹參、山楂、絞股藍、陳皮、茶葉等各10公克,切碎後,裝入紗布袋包中,5000C.C水煮滾後,再以小火煎煮10分鐘,取汁,代茶飲。有助消脂活血、健脾化濕作用。

防中風 最好別吃阿斯匹靈

防中風 最好別吃阿斯匹靈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並非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適合使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英國醫學專家提醒,如果是心房顫動引起心律不整,最好不要使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這種情況使用阿斯匹靈不但效果不好,且很容易造成腦出血、腸胃道出血。
  醫學專家認為,患者若是心房顫動造成心律不整,應該採用抗凝血藥物或華法林藥物(Warfarin)預防中風,如果讓患者服用這些藥物,一年可以拯救約七千名患者免於中風悲劇,讓兩千名患者不致提早死亡。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十幾年來,很多醫師會使用阿斯匹靈幫助心房顫動患者預防中風,不過最近有些醫學專家認為,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還可能讓患者承受更多藥物風險。因此英國國家健保局(NHS)最新用藥指南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正在使用阿斯匹靈,且藥物效果不彰,最好盡快轉換成新一代抗凝血劑、華法林等其他更有效藥物,以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患者因心臟收縮異常,導致血液容易滯留、形成血栓,而這些血栓很可能引起中風。最新臨床研究證據顯示,阿斯匹靈對這類患者效果並不好,且比其他抗凝血藥物更容易造成腦出血、腸胃道出血。

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使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易造成腦出血、腸胃道出血。

洗頭仰躺眩暈 耳石脫落亂跑惹禍

洗頭仰躺眩暈 耳石脫落亂跑惹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往後仰躺時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當心是內耳的小沙石作怪!醫師指出,日前有一名65歲的婦女到美容院洗頭時,往後一躺就出現眩暈症狀,剛開始還以為是地震,就醫時才知道這是一種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只要透過特定動作讓「耳石」回歸原位,即可消除症狀。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婦幼院區耳鼻喉科李弈輝醫師指出,「耳石」是一種存在於內耳中的碳酸鈣結晶,並非外耳道肉眼可見的耳屎,它的體積比一顆沙子還小很多。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耳石會附著在內耳掌管平衡的接收器上,幫助維持穩定的姿勢,如果耳石鬆脫掉進大約0.1公分的半規管中,只要在頭部姿勢改變時,就可能會突然產生眩暈現象,俗稱「耳石脫落症」。
  李弈輝醫師表示,耳石脫落症的主要好發於老年人,這名65歲的婦女初次發作時曾到一般診所就醫,但卻被診斷為暈眩症,吃了2個星期的藥物卻不見好轉,轉到耳鼻喉科求診時,他請病人躺下轉動頭部後發現,才確診是耳石脫落造成的暈眩症狀。
  一般說來,導致耳石脫落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頭部受到撞擊、內耳感染發炎、血液循環不良、年紀大機能退化、長期臥床等因素,但是大部分的病人發病原因不明,此症患者不需要服藥,只要透過耳石復位術,經過診斷確認耳石掉落的位置,醫師只要讓病人做幾個特定的動作或姿勢,就可以讓耳石回到原來的位置,不需要透過外科手術治療。
  李奕輝醫師指出,耳石脫落症是是最常見的一種眩暈症狀,只要維持不動,大約幾秒鐘或1分鐘之後,天旋地轉的感覺就會自動消失,但是重複同樣的動作時,又會出現眩暈症狀,有時候眩暈症狀持續幾天或2周後就會消失。
耳石脫落眩暈 5姿勢自檢
  1.一大早起床時,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
  2.忙碌工作一天之後,晚上回家躺下時發生眩暈症狀。
  3.到理容院躺下洗頭時,突然眩暈。
  4.抬頭看高處架子上的東西時,感覺眼前的景物都在旋轉。
  5.彎腰撿拾東西或穿鞋時,突然暈眩難耐。
  醫師強調,有耳石脫落症的患者不用驚慌,只要找有經驗的醫師診治,即可透過一連串的頭部動作把耳石從半規管中「倒」回原位,只要耳石不在半規管就不會誘發眩暈,這種耳石復位術的效果很好,通常一次復位術的成功率可達8成。

久盯螢幕眼乾澀 黏蛋白分泌不足

久盯螢幕眼乾澀 黏蛋白分泌不足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日本研究發現,每天緊盯螢幕逾7小時的上班族,其眼部淚液的「MUC5AC」分泌不足,容易造成乾澀、刺痛等乾眼症症狀。
  長時間緊盯螢幕者將造成「黏蛋白」分泌不足,以致產生乾澀、刺痛等乾眼症症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眼科》的研究指出,久盯螢幕的上班族眼部一種稱作「MUC5AC」的黏蛋白分泌不足,導致淚液「保濕」效果不佳。醫師建議將螢幕放低、調整為「俯視」,可避免乾眼症發生。
  正常眼球表面覆蓋著淚液層,透過眨眼,讓淚液及其中含有的各種物質,均勻地分布於角膜與結膜組織的表面,以保護眼睛。近6分之一的成人飽受乾眼症困擾,主因多為淚液分泌不足,或眼瞼長期發炎等因素,導致淚液「揮發」量過高,症狀包括眼睛易乾澀、疲勞、想睡、搔癢、灼熱、刺痛、眼皮緊繃、怕風、畏光及暫時性視力模糊。
  眼睛的淚液層共有3層,其中眼瞼的皮脂腺會分泌形成「油脂層」,增加表面張力以潤滑眼球表面,淚腺分泌則組成含有維生素及抗菌物質的「水液層」,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眼淚;另有結膜的「杯狀細胞」分泌形成黏液層,讓淚液能均勻貼附在角、結膜表面。慶應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使用電腦的工作者,其黏液層的「MUC5AC」蛋白分泌量不足,以致容易出現乾眼症狀。
  研究人員分析近百名日本上班族淚液檢體的組成,並比對其工作時間及眼部各種不適狀況;結果發現每天平均緊盯電腦螢幕逾7小時者,每毫克淚液中含有5.9毫微克MUC5AC,較少使用電腦者每毫克淚液則含9.6毫微克MUC5AC。  此外,在所有受試者中有57%已出現輕微的乾眼症狀,9%為乾眼症患者,其每毫克淚液僅含3.5毫微克MUC5AC,遠少於無不適症狀者的8.2毫微克。
  慶應大學醫學院眼科醫師內野接受《路透社》訪問時分析,長時間注視螢幕與書本相較,緊盯螢幕時眼睛會「張得比較大」,而該動作同時會使眨眼頻率下降,也就是眼睛有更多「表面」會暴露於空氣中而造成乾澀。
  內野建議,上班族若無法避免長時間緊盯螢幕,可將螢幕角度從仰視或平視調整為俯視,以減少眼皮撐開的幅度,並儘可能地多眨眼睛,同時避免讓頭部正對冷氣出風口。

35歲未生育 易罹3大婦癌?

35歲未生育 易罹3大婦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35歲是女性結婚生子的健康分水嶺,也是罹癌的重點觀察年齡!醫師表示,35歲以上晚婚未育的女性,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的機率確實比較高,主要是與黃體素分泌周期有關,因女性懷孕過程中體內分泌黃體素的時間長達9~10個月,不但可以讓卵巢和子宮內膜獲得充分休息,哺餵母乳的婦女也會因為身體分泌較多的雌激素,因此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懷孕是保護婦女很重要的生理保護機制」,馬偕醫院婦產科何信頤醫師指出,黃體素是一種自然存在於人體的女性荷爾蒙,主要是由卵巢分泌而成,當女性懷孕之後,體內的黃體素濃度會比未懷孕的女性還高,此時黃體素負責讓子宮內膜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以便讓受精卵順利著床生長。
  對於35歲以上晚婚未育的女性來說,排卵後卵巢會自動分泌黃體素,但是到了排卵後2周左右,就會停止分泌黃體素,子宮內膜就會崩解出血形成月經,黃體素濃度自然就會降低,子宮長期負責排卵、產生經血,幾乎沒有時間休息一下。
  但是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分泌黃體素的時間長達9~10個月,此時子宮內膜和卵巢都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卵巢不必每個月忙著排卵,子宮內膜也不用月月崩落出血。
  婦幼醫院一般外科陳火木醫師表示,當婦女在產後自行哺餵母乳時,體內會自然分泌足夠的雌激素,讓媽媽分泌充足的乳汁,在母親懷抱中的寶寶在享用大餐的同時,也是乳房可以放輕鬆休息的大好機會,因此在35歲以前懷孕生子,的確可以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若無法在35歲前懷孕生子也不能強求,建議可依照以下建議,減少婦癌的發生率。

遠離婦癌5撇步:
1.生產後儘量自行哺乳。
2.不要補充過多的女性荷爾蒙。
3.避免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4.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並減少工作壓力。
5.經期混亂或陰道異常出血時,要立刻就醫。

醫師小叮嚀:
  陳火木醫師提醒,晚婚未育的婦女要定期做乳房自我檢查,並配合子宮抹片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心血管病者 愛吃海鮮死亡率增

心血管病者 愛吃海鮮死亡率增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吃海鮮一向被認為比吃肉健康,但就怕海鮮裡會有重金屬汙染。國內醫師研究,如果你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含鎘海鮮,像是牡蠣、蚵仔吃太多,會讓心臟、血管發炎,惡化病情,提高死亡率。建議大家,盡量選擇巴掌大小的魚,比較健康。
  國內醫師研究,要是你有心血管疾病,還偏愛生猛海鮮,例如生蠔,會提高死亡風險,因為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跟蝦,還有深海魚類,幾乎都有鎘汙染,一旦攝取過多,就會讓心臟、血管發炎惡化,就算,心血管健康,鎘一樣會損害腎臟功能,甚至會造成軟骨症。
  醫生建議,喜歡海鮮,盡量選擇巴掌大的小魚,鯖魚、秋刀魚,比較健康,如果擔心吃到太多含鎘海鮮,也可以多喝水,吃新鮮蔬果,加強體內代謝,但還是得忌口,免得傷害健康,得不償失。

宵夜成癮症候群 應戒泡麵、油炸類

宵夜成癮症候群 應戒泡麵、油炸類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景氣差,上班族工作時間長,加上壓力大,常常忙到吃宵夜變肥!醫師發現,國內上班族逾5成有過勞肥現象,大多與長時間工作、睡眠不足,以及缺乏運動有關,且多數患有「宵夜成癮症候群」,不僅腹部與臀部囤積大量贅肉,更易誘發慢性疾病,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抽菸喝酒不控制 肥胖易上身
  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肥胖減重專科醫師劉伯恩指出,上班族不但要防過勞死,更得小心「過勞肥」。一名30多歲從事保險業工作的女子,為拚好業績,每天超時工作長達12小時以上,白天只吃1個三明治,下班後則是以700.CC珍珠奶茶,配上大塊炸雞排充饑。
  不到一週,該女子竟過勞暴肥5公斤,且患有「宵夜成癮症候群」,也就是白天吃很少,夜晚則是狂吃猛喝,加上業績壓力大,下班後常與同事相約吃宵夜,不僅喝酒、抽菸、偏愛油炸類食物,又少運動,使得肥胖上身,血糖明顯偏高。
  如果想要控制體重,當然晚上就不要吃宵夜,而且在睡前的4小時內就不要再吃東西,因為人處於休息的狀態時,身體各器官活動力低、新陳代謝低,很容易造成腹部堆積脂肪,造成腹部肥胖;而久坐不動,則易造成脂肪堆積臀部,出現西洋梨型肥胖。

吃宵夜不吃肥 首選低脂食物
  但若一定要吃宵夜,建議可以選一些低脂、低卡路里的食物,例如,一杯低脂牛奶加2-3片蘇打餅乾、燕麥片、紅豆、綠豆湯等等,也可以吃一些水果,但要選擇糖份較低的水果,像蘋果,不能選擇香蕉,西瓜等水果。

醫師叮嚀:宵夜別吃泡麵
  宵夜千萬不要選擇泡麵、油炸類食物,因為1碗泡麵的卡路里是500多大卡,約2碗白飯熱量,而1個想要控制體重的人,建議攝取1000到1200卡,如果宵夜還吃泡麵的話,就很容易超出指標範圍,而且泡麵油脂很高,人體難以吸收、適應,千萬不可小覷。

圖:泡麵高熱量及高油脂,若當宵夜會給人體帶來不小負擔。

幼兒染肺炎鏈球菌 嚴重恐喪命

幼兒染肺炎鏈球菌 嚴重恐喪命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2歲幼兒,出現發燒現象,家長以為是感冒所致,就醫檢查後診斷為中耳炎,但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甚至合併意識障礙、昏迷及抽筋,住進加護病房後,才確診幼童感染肺炎鏈球菌腦膜炎,但因病情急速惡化,仍不幸宣告腦死。
  其實,這名2歲幼兒就是肺炎鏈球菌造成的猛爆型腦膜炎,起初孩子會出現發燒現象,臨床上,許多家長都會著急的擔心孩子是否會因此燒壞腦;成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沈靜芬指出,其實發燒屬於身體正常免疫生理機轉,除非是感染肺炎鏈球菌併發腦膜炎後產生的神經後遺症,或是高燒超過41度,才會影響幼童智力。
  醫師進一步說明,在台灣,5歲以下幼童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佔比中,已超過一半,且因具有高度抗藥性,恐會引起肺炎、腦膜炎等感染,通常病情會在1至2個星期內快速惡化,嚴重恐會致死,家長應提高警覺。
  平時除了應養成幼童洗手等衛生習慣,也應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降低感染機會;沈醫師提醒,重要的是應接種疫苗,以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一共須施打4劑,才能真正讓孩童提高保護力,遠離疾病纏身。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長期貧血求診 才發現罹胃腸道基質瘤

長期貧血求診 才發現罹胃腸道基質瘤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新北市一名年約50歲的婦人連續數月感到疲倦、身體無力,驗血發現血紅素偏低,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女性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便先添購補鐵維他命,食用數月後,貧血症狀仍無改善,才再進一步求診。經糞便潛血、電腦斷層檢查,竟發現是罹患胃腸道基質瘤,胃部腫瘤大約6公分,及時開刀救命。醫師提醒,貧血亦有可能是胃腸道腫瘤出血的初期表徵,呼籲民眾千萬不可輕忽身體發出的警告訊號!
  署立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謝燿宇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最常見的症狀是腹脹、腹痛及腸胃道出血,一般女性容易覺得貧血是常見問題而輕忽其嚴重性,若診療後仍然反覆發作貧血症狀超過三個月,就應盡速就醫確認病灶發生原因,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臨床中胃腸道基質瘤最常被發現的部位為胃部,其次是小腸及大腸,由於症狀非特異性,因此,在早期不易發現,絕大多數患者是有了症狀就醫後才進一步確診。
  雖然國際醫學界有共識,將中高復發風險的胃腸道基質瘤視為惡性腫瘤的一種,但謝醫師表示,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突破過去治療模式的標靶藥物治療,讓胃腸道基質瘤得以像慢性病一樣,獲得穩定控制,大幅延長存活期。如上述的胃腸道基質瘤女性病患幸運地及時發現,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評估為中度復發風險族群,經醫師建議接續以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截止目前,疾病控制良好,仍可擁有高品質的退休生活,享受人生,完成遊山玩水的夢想。

自行停藥恐釀禍 持續用藥控制
  謝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佳,口服劑型讓患者服藥更方便,以致少數患者容易認為自己疾病狀況已獲得控制,不須再服藥或自行減少藥物劑量,這樣的錯誤觀念恐讓患者陷入高復發風險中。醫師門診經驗中,有少數病患自行停藥反而使病情復發轉移,導致需二度開刀,得不償失!
  此外,少數患者也會有錯誤迷思,認為長期服用標靶藥物會引發腎衰竭或洗腎,謝醫師特別強調,其實,胃腸道基質瘤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不經腎臟代謝,因此,病友無須過度擔憂,建議對治療若有疑問,可立即諮詢醫護人員,勿聽信錯誤資訊而讓疾病演變成不可逆之情況。
  提醒民眾要留意身體上的小變化,若有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及疼痛、腸胃不適、貧血持續數週或數月,都可能是胃腸道基質瘤的徵兆;而胃腸道基質瘤患者,謝燿宇醫師鼓勵保持樂觀心態面對疾病,並且定期於門診追蹤檢查,唯有積極追蹤、治療,才能有效預防疾病進一步惡化。

高度近視伴隨飛蚊症 小心視網膜剝離

高度近視伴隨飛蚊症 小心視網膜剝離
 記者吳思怡/報導
  近年不少人依賴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一看不清楚,就習慣手指一滑放大畫面,結果反而易因此忽略視力減退,更放任近視度數狂飆,甚至出現飛蚊滿天飛的症狀。花蓮慈濟醫院眼科何明山醫師提醒民眾,伴隨著近視度數增加,「飛蚊症」成為高近視族群常見的眼科症狀之一,其中視網膜剝離的機率比沒近視的人還多了四十倍,不可不慎。
  日前,一位十五歲的國中生,從小近視加上過度使用電腦,雙眼近視都超過七百度。平時眼部沒有任何不舒服,只有偶爾覺得看東西變得模糊,有時候眼前會忽然飄浮許多黑點,眨眼好像看見閃電,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了,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患有視網膜剝離,接受手術後視力才漸漸恢復。
  雖然玻璃體混濁退化造成的飛蚊症,好發於中高年齡層,但是何明山醫師提醒,近視度數較高(一般指近視600度以上)的年輕人也要特別注意,若是突然發現眼前飛蚊數量大增,或是看見類似閃光,而且閃光頻率增加,或甚至已經造成視野缺損時,應該立刻找專業的醫師作詳細的視網膜散瞳檢查,看看是否有其他變化。
  很多視網膜剝離患者抱著「自己會好起來」的希望,以致延誤就醫,影響治療後的視力恢復。何明山醫師表示,其實視網膜剝離後不可能自行貼合,而必須透過手術修補,目前所使用的治療方式依視網膜症狀的輕重,可分為鞏膜扣壓術、氣體填充術以及玻璃體切除術等治療方式;若是飛蚊症造成格狀視網膜病變或視網膜裂孔,則需以雷射治療,以修補病變處及裂孔處,防止水分滲入,造成視網膜剝離。
  何明山醫師表示,玻璃體切除術的優點,具有縮短手術時間、降低病患的不適感外,針對年齡較大的視網膜剝離患者可同時處理白內障的問題,且成功率可達到98%,漸漸成為多數人治療的主流。
  特別是持續使用3C產品的「低頭族」,不僅常用眼過度,也容易忽略自己度數暴增。何明山醫師除了建議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每年近視持續增加100度,每半年就要接受視力檢查外,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使用,最好一天不超過半小時,都能有效預防早發性的白內障與視網膜剝離。

圖:何明山醫師為患者檢查視網膜。(花蓮慈院提供)

夏季芒果受歡迎 營養卻超「毒」

夏季芒果受歡迎 營養卻超「毒」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素有熱帶果王之稱的芒果,在夏天裡是人人最愛的水果之一,不僅可以解熱、止渴,更常常出現在各種店家裡頭,但如果過量食用,恐導致體內血糖過高、上火等問題,所以提醒愛吃芒果的民眾,適量很重要,當心止渴消暑不成,反而對身體造成許多負擔。

含有豐富維生素A、C
  營養師趙函穎表示,芒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A、膳食纖維、醣類等,尤其是維生素C及維生素A,因為芒果中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可以補充體內的維生素C的消耗,可減少人體氧化自由基產生,另外,豐富的維生素A,也可以幫助用眼過度的民眾給予眼睛的營養補充。

芒果樹中的漆酚 導致過敏主因
  即使芒果營養成分含量高,然而,在食用芒果的過程中,常常會聽見有人說它是一種很毒的水果,甚至很多人因為吃它而產生過敏反應,對此,書田診所家醫科康宏銘醫師表示,因為芒果樹中有一種成分叫漆酚,也就是芒果皮中常見的白白汁液,這種就是引起過敏最主要的原因。
  他解釋,芒果所引起的過敏從嘴巴開始到手部都有可能會發生,因為吃芒果時,極容易接觸到芒果的果皮,甚至去吃到果皮上的漆酚,這些原因都有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
  另外,胡心瀕中醫師也表示,芒果在中醫性味上雖然是屬於寒涼性,但食用後卻容易在體內產生濕氣,誘發免疫系統反應,造成皮膚過敏等反應,而這種濕氣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謂的毒,但引發濕毒反應的用量每個人都不同,像是腸胃不好、大便黏稠、皮膚差等,若是以愛文芒果來說的話,吃幾塊到半顆就有可能會引起,所以,最主要還是依每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
  夏天雖然大家都愛吃芒果,但根據趙營養師表示,芒果最好一次食用一份,一份量為去皮150g約削一片,切勿過量,在餐與餐中間食用最佳,因為吃太多的話,果糖容易轉換成脂肪囤積,升糖指數也會過高。

圖:芒果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A,但可能引發濕毒反應,產生過敏等反應。

二手菸為一級致癌物 嬰幼兒首當其衝

二手菸為一級致癌物 嬰幼兒首當其衝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根據統計,以2004年192個國家之資料發現,約有60萬未吸菸者因二手菸暴露而死亡,其中16萬6千人是孩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眾所熟悉的二手菸之外,更還有所謂的三手菸,致癌性更勝二手菸!

自己健康不顧 也請看看身邊家人
  然而,我國抽菸人口高達數百萬人,其中,竟還有所謂的煙權團體,聲稱要維護抽菸人的權利,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發現,全世界的癌症發生,高達三成皆與抽菸有關,倘若民眾戒不了菸,也請看看身邊的孩子,身邊的親人,危及自己健康的同時,可別連他人也一同拖下水!

二手煙 世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
  二手菸是分布最廣且有害的室內空氣污染物,已經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在燃燒不完全的情形下,二手菸釋放出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約有93種為致癌物質。
  由於新生兒及幼兒的呼吸速率較快,所以在瀰漫二手菸的環境中,相對會吸入更多的菸煙。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二手菸會對孩子們的健康產生許多影響,例如容易咳嗽或打噴嚏、引發氣喘或使症狀更嚴重、會因刺激耳咽管,感染中耳炎、肺功能較差、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喉頭炎或肺炎)等,嚴重的氣喘發作將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

三手菸對孩子健康影響甚大
  此外,美國兒科期刊「兒科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所謂「三手菸」,是指菸熄滅後在環境中殘留的污染物,其有毒物質包括用於化學武器的氰化氫、打火機油中的丁烷、油漆稀釋劑中的甲苯、砷、鉛、一氧化碳,甚至還包括具高度放射性的致癌物質釙210等,共有11種高度致癌化合物。
  無獨有偶,根據英國突變學期刊發表三手菸致癌研究指出,尼古丁有很強的表面粘附力,會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新毒物,如亞硝胺等致癌物。三手菸則會附著在衣服、玩具、地毯、沙發、牆壁、天花板,甚至窗簾上好幾個月,毒物甚至會沾到皮膚或被吃下肚,輕則氣喘,嚴重會致癌,對兒童的傷害尤其大。
  對此,國民健康署呼籲,為了確保讓孩子遠離二手菸的環境,請吸菸的家人即刻戒菸,還給孩子一個無菸害的清新環境。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趙建剛博士論述失智症早期症狀

趙建剛博士論述失智症早期症狀
 記者潘青/報導
  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副院長趙建剛(見圖),利用工作之暇,撰就早期發現失智症一文,給本報記者披露,為時下老人對其有上述症狀者,裨益參考。同時,以饗本報廣大讀者。
  趙副院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擁有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亦是部定助理教授,主要是醫療工作,針對一般精神科及老年精神科專長,其對早期發現失智症的論述如下。
  80多歲趙老太太喪偶,和鄰居共同聘請一位外勞同住,自己兒子和媳婦住外縣市,但也經常回家陪伴母親,但近一年多來,家人發現她容易健忘,剛發生的事情也馬上忘記,剛問過的事會重複問,記憶力漸漸變差。平常喜歡與鄰居打打小牌也不打了,不喜歡出門。剛開始家人認為是自然老化,不以為意。但時間久了,趙老太太懷疑外勞偷她錢,動輒破口大罵,事後發現是藏在某處忘記了。但有時家人說明認為母親多心了,反而讓趙老太太情緒更差,逐漸懷疑食物被下毒不敢吃。近一個月睡不著,不斷喃喃自語,說死去的先生回來找她聊天,家人不勝其擾,直到家人將其送醫後才知道母親得了失智症。
  早期通常我們會發現病患先出現的症狀是─病患會經常遺忘最近發生的事情,以及有困難去處理日常生活作息、及過去熟悉的工作。對病患本身可能會出現的有個性改變、行為改變、失去判斷力、說話時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來表達、思考障礙或是對於一些指示無法遵從等。但一般民眾很難區別失智症早期症狀。
  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訊供大家參考,如果發現家裡的長輩出現了下列所列十大警訊時,建議您應該立即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依據結果來決定治療的方向,就可能延緩部分症狀的惡化,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適當的治療時機。
  1.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失智症患者常忘記身在何處,剛剛發生的事很快就忘記了,即使經提醒也不復記憶。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
  2.很難完成原本熟悉的家庭事務: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喪失了既定的步驟,而難以順利完成,例如常常忘記自己在煮飯,或者買了滿滿一箱的菜卻重複去買菜,甚至忘記家裡的陳設,在日常生活中功能執行變的困難有障礙,例如衣服洗不太乾淨,煮的食物飯菜味道不合大家的口味。
  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對於身邊家人與朋友的名字記不起來,也不能用正確的字句將心裡想表達的想法說出來,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4.對時間或地方的概念變差,容易走失: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時間、日期、白天或晚上,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失智症患者常會有不適合氣候溫度的穿著,喪失正確判斷力。時常將不能吃的物品拿來吃,不知天氣冷熱、不知飽餓、感覺遲緩、誤認或錯認,無法辨識環境危險。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無法操作較複雜的事務,在言談中對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指示說明無法理解。
  7.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起伏,但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大、易有表情淡漠、呆板僵硬、憂鬱悶悶不樂、心存多疑,情緒上明顯起伏不定,喜怒無常;另外也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例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就外出等。
  9.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例如:原先是好好先生卻變成有攻擊暴力傾向的個性,心情憂鬱,焦躁不安沒耐性,脾氣激動易怒,也變得比較不注意隱私。
  10.喪失活動力及對生活事物失去興趣:對人、事、物或活動都沒有興趣,拒絕進食、不想上班工作,會變得更被動,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平常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而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圖:北榮醫院玉里分院趙建剛副院長。

手臂多痣 乳癌機率3成5

手臂多痣 乳癌機率3成5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婦女手臂上痣的數量與乳癌罹患率相關?美、法科學家發現,手臂上有十五個或更多痣的婦女,乳癌罹患率比沒有痣的人高出三成五,原因或與雌激素及基因相關。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學者針對七萬四千名美國女性護士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手臂上有十五個或更多痣的人,在二十四年間約有一成一以上的乳癌罹患率,比手臂上沒有痣的婦女百分之八點五的罹患率高。有一到十四顆痣的婦女罹患率約一成。這是一九八六年啟動之「護士健康研究」大型研究計畫的一部分。研究已發表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
  科學家指出,雌激素也會刺激痣的生長,有些婦女懷孕期間痣不僅變大,且顏色加深。
  阿肯色大學醫療科學助理教授芭芭拉‧福曼表示,痣或可稱為婦女雌激素暴露量的標誌,然而基因也可能是影響因子。

熬夜促食慾 瘋世足恐胖4.3公斤

熬夜促食慾 瘋世足恐胖4.3公斤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又來了!跟著全球瘋世足,當心體重失控!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由於台灣與巴西相差11個小時,熱血的球迷勢必徹夜觀看球賽直播,而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會刺激大腦和胃產生饑餓感,增加夜晚的食慾。國健署估算,若球迷每晚吃1個牛肉漢堡搭配大薯與大杯可樂,熱量就高達1310大卡,世足賽期間恐增肥4.3公斤。
  熬夜就食慾大開?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陳妙心表示,研究已經指出,睡眠不足會刺激大腦和胃產生饑餓感,不自覺就容易攝取過量的高碳水化合物、油炸食物。
  如果每晚吃1個牛肉漢堡搭配大薯、大杯可樂,國健署估算,熱量高達1310大卡,接近一個60公斤體重上班族一天所需的1800大卡,至少得踢足球2小時50分鐘、等於兩場比賽才能消耗完畢。如果世足賽25天比下來,每晚都這麼吃,體重甚至會增加4.3公斤
  國健署建議,看比賽如果真嘴饞,請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少量吃、慢慢吃,並以白開水、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料;而餅乾、零食、炸雞、薯條都屬於高脂、高熱量食物,千萬少碰,改選擇生菜沙拉、時令水果作為點心,球迷長時間觀看球賽,容易眼睛疲勞,特別推薦富含維生素C,可提升免疫力的芭樂,以及富含維生素A,有助於視覺維護的聖女番茄。
  此外,堅果種子類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纖維質、鎂等營養素,也是較佳的零食選擇,以原味堅果取代洋芋片、零食等高脂食物,不但可以減少熱量,降低鹽份攝取,還兼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增進皮膚健康。
  另外,球賽中場休息時,記得站起來活動筋骨,做一些肩頸伸展的動作,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的健康操,隨時保持身體活動量。

糖友不吃澱粉 脾氣暴躁、腎壞掉

糖友不吃澱粉 脾氣暴躁、腎壞掉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男性高階主管長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因為不敢吃澱粉,十幾年來飲食都以蛋白質食物為主,他的血糖的確控制得很好,不過最近幾個月,變得越來越易怒,不但脾氣變差,對家人、下屬的要求也越來越嚴厲、苛刻,不只如此,連腎臟也壞掉,經檢查發現,原來是長時間澱粉不足、蛋白質攝取過量導致這樣的結果。
  台北中山醫院營養組組長林素貞表示,不少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不敢吃澱粉類食物,每天飲食攝取大量蛋白質,因為水果有糖分,也不敢多吃,而這種飲食習慣非常危險,身體是從澱粉取得能量,當澱粉攝取不足,身體就會開始從體內油脂、蛋白質獲取能量,這就可能引起酮酸中毒,且長時間大量食用蛋白質食物也會增加腎臟負擔,腎功能很容易受到損害。
  此外,大腦運作需要充足糖份,而澱粉類食物就是糖份主要來源,一旦澱粉攝取不足,大腦缺少能量,就會出問題,有些人甚至脾氣變差、個性丕變。
  由此可知,完全不吃澱粉類食物對糖尿病患者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引起一些健康風險。
  林素貞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確需要控制澱粉類食物攝取量,但卻不能完全不吃澱粉食物。醫學界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一天澱粉類攝取量至少要有一碗半到兩碗飯的量。澱粉類食物可以選擇全穀類食物,如果點心想吃點紅豆湯、綠豆湯,正餐飯量就要減少。

抗腸病毒三部曲 首要提升免疫

抗腸病毒三部曲 首要提升免疫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燒,中醫師提醒,除了勤洗手、均衡飲食等方式降低感染機會外,可利用中藥調煮免疫茶提升免疫力。
  大林慈濟醫院表示,腸病毒是經由接觸、飛沫傳染,或吃了受到病毒污染的食物、水而引發,10歲以下學童為好發族群,其中又以新生兒及3歲以下幼兒為高危險群。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師楊紓怡指出,中醫觀點認為腸病毒治療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方向。預防與治療上以對抗腸病毒三部曲為主。
  首部曲為「預防勝於治療」,針對高危險群的新生兒及嬰幼兒,補足脾、肺之氣,加強提升免疫力,避免感染腸病毒,建議用免疫茶做為調節,材料包括黃耆3錢、白朮3錢、防風2錢、茯苓2錢。
  二部曲「清熱解毒」,感染腸病毒後會出現發燒、咽喉疼痛、嘔吐、身痛等症狀,此時可用銀花薄荷茶來緩解,材料為金銀花3錢、板藍根3錢、連翹2錢、薄荷1.5錢、紫蘇1.5錢。若出現手足、臀部等水泡,則可酌加生地黃2錢、白茅根2錢一同熬煮。
  三部曲「益氣養陰」,腸病毒發病後期,水泡、潰瘍等皆已減輕,此時體力尚未恢復、容易感到疲倦等,也可能會產生咳嗽、慢性咽炎等症狀,建議可用養陰生津茶來滋養,材料包括沙參2錢、麥門冬2錢、桔梗2錢、紫蘇2錢、玉竹2錢。
  楊中醫師指出,除了中藥茶飲可以幫助症狀緩解外,飲食方面要以清淡、冷熱適宜的流質食物為主,也可適量飲用椰子汁、蓮藕汁等來達到清熱涼血功效。

日本腦炎流行季 呼籲防蚊及幼兒接種疫苗

日本腦炎流行季 呼籲防蚊及幼兒接種疫苗
 記者吳思怡/報導
  花蓮縣衛生局針對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接近,特別提醒民眾應做好防蚊工作,並須依衛生局通知,完成家中幼童四劑疫苗接種工作。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指出,依據台灣日本腦炎流行病學調查,日本腦炎流行季主要介於每年五至十月之間,高峰期則發生於現階段,亦即六至七月之間。
  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強調,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及每人做好防蚊。現行幼童日本腦炎疫苗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一劑,間隔2週接種第二劑,隔年接種第三劑,滿5歲至國小一年級入學前應接種第四劑疫苗,經過完整接種疫苗才能有效保護幼童免於被傳染日本腦炎。徐祥明局長肯定地表示,目前花蓮縣十三鄉鎮市衛生所及合約醫院,均已備妥充足的疫苗,確保幼童獲得完整保護力。尚未完成疫苗接種之適齡幼兒,家長應儘速帶領幼童前往衛生所或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工作或生活中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可前往本縣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自費接種。
  花蓮縣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林燕孜科長進一步說明,防治日本腦炎,除了注射疫苗外,夏季是病媒蚊最易孳生的季節,民眾應清除孳生源並儘量避免於黃昏與黎明等病媒蚊活動頻繁時間,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的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請穿著長袖衣褲,身體裸露處塗抹衛生署核可之防蚊藥劑,做好防蚊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傳播日本腦炎主要的病媒蚊為三斑家蚊及環蚊家蚊,感染後潛伏期為5~15天,且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少部分輕微病例會產生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嚴重者則出現頭痛、高燒、昏迷、痙攣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導致精神、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
  病媒蚊喜歡孶生於緩慢流動的水體,例如:水田、灌溉溝渠、池塘、草地積水、大型容器等,吸血高峰期為黃昏與黎明時分,而豬隻為日本腦炎病毒主要的增幅動物,畜養豬隻的農戶更要特別注意餋養場所的環境衛生,避免病媒蚊蟲孳生。花蓮縣衛生局提醒鄉親,鄉親如欲了解日本腦炎相關接種資訊及防治措施,可參閱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之民眾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洽詢。

圖:醫護人員幫幼童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視網膜剝離中西合治 減發炎重補養

視網膜剝離中西合治 減發炎重補養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視網膜剝離」可配合中西醫合治。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榖表示,由於視網膜剝離可能導致終身失明的危險,建議同時進行西醫治療,特別是刺網上已經出現裂孔,或是已經有斑塊狀黑影出現的患者,應避免拖延治療。
  中醫師林舜榖表示,正常情況下視網膜會緊緊的貼附在眼球內側,由豐富的血管層隨時供應充足的養分。一旦因意外撞擊、強烈震盪使視網膜連接眼球的部分遭到拉扯破壞,或有高度近視及罹患嚴重的眼球內部發炎時,血管大量從視網膜下方滲出,都會導致視網膜從原本的位置剝離,嚴重的損害視力。
  患者一開始會看到小黑點或黑影一閃而過,或是在視野中晃動,更嚴重者會看到閃光,且因眼球運動而快速增加,即使閉上眼睛仍然可以看到。在更嚴重者會看到大塊黑影,甚至整片黑幕遮住視野,終至完全失明。
  林舜榖表示,中醫的治療角色因疾病不同階段而有差異,發病早期重點會放在減少發炎反應及視網膜下的滲出液;手術完後恢復期則會以補養為主。發病早期中醫多會選用較有清熱抑制發炎反應的藥物,如蔓荊子、黃芩、甘菊花、知母、枸杞子等,再加上活血通絡的川芎、丹參;利水減少滲出的澤瀉、茯苓,及滋養視網膜與黃斑部的枸杞、石斛等。
  在手術完後恢復期則會以補養為主,中醫認為,眼睛與肝、腎二臟腑的關係密切,因此多會選用「滋養肝腎陰」的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穴道針灸的穴位則以眼睛周圍的精明、瞳子骨翏、太陽穴、攢竹等,以促進局部氣血,達到延緩惡化、促進復原的作用。
  林醫師表示,即使已動過手術,中醫仍建議需要仔細調養一段時間,研究指出,患者有一眼視網膜剝離,另一眼發生剝離的機會也會大幅增加,手術後須定期進行視野與眼底檢測。

飯後驗血糖 揪出潛在糖尿病

飯後驗血糖 揪出潛在糖尿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疾病常伴隨發生,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說,肥胖、高血壓或高血脂患者,要測飯前飯後血糖和醣化血色素,揪出潛在糖尿病。
  康醫師說,有位45歲的吳先生近期體檢空腹血糖數值98(mg/dl),原以為尚未超過正常值100,但他體重過重又有高血壓及高血脂,進一步檢測飯後血糖超過200、醣化血紅素也超過6.5%,已經罹患糖尿病。
  「篩檢糖尿病只測空腹血糖值是不夠的」,康醫師解釋,研究顯示檢查空腹血糖大約可以發現50%的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可以檢查出90%,醣化血紅素則可以檢查出30%到40%,這三種血糖檢查彼此互補。
  康醫師說,飯後血糖的檢查似乎比較準確,不過必須以標準化的葡萄糖耐受試驗,也就是口服75公克的葡萄糖水後2小時,抽血檢查血糖變化。
  康宏銘提醒,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如:體重過重或肥胖、有高血壓、高血脂、女性有多囊性卵巢症或妊娠糖尿病、或是曾經有空腹血糖或飯後血糖過高的紀錄、家人有糖尿病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不應掉以輕心,需多留意飯後血糖或醣化血紅素。

婚後半年易爆肥 男胖肚女胖臀

婚後半年易爆肥 男胖肚女胖臀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結婚是肥胖的開始,怎麼辦?醫師指出,胖不是福,導致婚後肥胖的主因是生活型態及壓力的改變,特別是,很多人都在婚後身材開始走樣,據統計,新婚後的半年中,新郎新娘體重很容易就增加約3至5公斤,且結婚時間越長,體重增加、變得肥胖的風險就越大。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肥胖減重專科醫師蕭敦仁指出,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發現,女性在結婚13年後,體重平均增加10.4公斤,男性則是重8.2公斤,特別是婚後的男人,肥胖機率是單身是的3倍,而婚後女人長胖則是獨身時的2倍。
  結婚後顯然要面對肥胖問題,許多人最怕的是婚後肥胖,不僅擔心年齡增長新陳代謝減緩,造成身體負擔加重,更憂慮因體重增加,誘發心血管疾病致死風險的出現。
  蕭敦仁醫師強調,造成婚後發胖原因之一除了壓力情緒外,其次,便是婚後夫妻雙方注意力轉移;臨床問診觀察,結婚以前,男人比較注重形象,常常健身和參加各種體育鍛煉,以保持健壯的體態,這類「強制性」的燃燒脂肪、消耗能量的體育運動,對於抑制男性肥胖很有幫助。
  但結婚後,許多年輕男女的互動從戶外移至室內,運動量銳減,甚至餐後就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加上忙碌的新婚上班族,往往相互等待到很晚才吃晚餐,甚至是吃宵夜,加上匆匆上床睡覺,很容易讓脂肪囤積。尤其婚後不再像以前注重外表,漸漸偷懶不再控制飲食,也未維持運動健身。
  值得注意的是,婚後的生活壓力及情緒影響,例如家庭經濟負擔、夫妻關係緊張、婆媳問題、孩子教育問題分歧等,產生不能自控的食慾抗壓;並且壓力會影響荷爾蒙,改變體內脂肪組織的分佈,使得男性腰腹肥胖,女性臀部及大腿脂肪囤積。
  面對婚後夫妻肥胖,這就好比是儲蓄,每個人攝取的食物所含的熱量好比是收入,被消耗代謝掉的好比是支出,那麼脂肪就是存款。收入多而支出少,存款就多,攝入的熱量多而消耗掉的少,脂肪就自然積累起來。

防婚後發胖:
  1.調整錯誤飲食習慣:3餐定時定量,晚餐吃少並不吃宵夜。不吃零食、少吃家中剩下的食物。
  2.與配偶一起來運動:飯後與另一半健走30分鐘,藉著運動溝通彼此想法,促進夫妻情感正面能量。
  3.拒絕用吃解決壓力:婚姻生活常會有壓力情緒,最好不要用吃來解決,建議多深呼吸放鬆心情。
  4.互相提醒鼓勵減重:多喝白開水,維持運動習慣及活動量,最好在看視時,多起身動一動做健身。

皮蛇上身 憂鬱風險是一般人1.5倍

皮蛇上身 憂鬱風險是一般人1.5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罹患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小心也會得憂鬱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現,曾罹患皮蛇的病患,得到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1.5倍。這個研究結果也登上了心身醫學國際期刊。
  台北榮總精神部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針對罹患皮蛇和一般人進行10年追蹤,結果發現,曾經得過皮蛇的人,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5倍,也是全球首度發現,皮蛇是憂鬱症的致病因子之一,榮總精神部醫師陳牧宏,可能原因跟免疫力有關係,也可能跟疾病疼痛。皮膚科醫師在看診中,也遇過得帶狀疱疹導致憂鬱症的案例,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帶狀疱疹是潛伏體內的水痘病毒引起的,只要身體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出現,要預防帶狀疱疹,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睡足6到8小時,增加抵抗力。

圖:帶狀疱疹是潛伏體內的水痘病毒引起,身體免疫力下降就可能出現。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長期憤世嫉俗者 易患失智症

長期憤世嫉俗者 易患失智症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長期對社會感到不滿,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東芬蘭大學研究發現,總是不相信周遭他人,老是冷嘲熱諷,一直憤世嫉俗排斥社會,失智症發病風險是一般人超出許多,推測行為受到個性影響,導致長期對社會不滿而憤怒,影響大腦健康,讓失智症罹患率上升。
  該研究從1998年開始,受測者共有622人,平均年紀約在65歲,經評估都有憤世嫉俗傾向,研究團隊給予問卷填寫,區分對社會不滿程度,一段時間後發現,高程度的164人中,14人罹患失智症,低程度的212人中,9人罹患失智症,顯示對社會與他人不滿程度越高,大腦病變風險就越大,可能影響日常生活。
  研究學者安那表示,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個性會影響健康,每個人都有不同特質,飲食、認知、社交、都會因為個性有所不同,可能因為憤世嫉俗無法融入社會,誘發相關病變,但社會地位、個人經濟、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日常生活方式,都被列入研究控制條件,沒有顯著性差異。
  英國失智症學者西蒙認為,會引起失智症的任何可能原因,都非常重要,目前研究失智症的報告不多,因此每一項實驗都非常寶貴,希望能有後續更大型的研究。

10大減痛食物 對抗發炎反應

10大減痛食物 對抗發炎反應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愈來愈多人瘋路跑、騎微笑單車運動,但是運動過後細胞會產生抗發炎物質,增加體內發炎反應,於是感覺肌肉疲勞痠痛不適等症狀,往往需要多日才會緩解。除了運動後的發炎反應,體內如果持續發炎,會使體內自由基的含量過高,進而誘發疾病發生。根據《Live Strong》網站整理出10大抗發炎食物,讓你成功跟發炎導致的疼痛,進行一場戰鬥!

生薑:
  曾經有一份研究發表於疼痛期刊(The Journal of Pain)上,證實每天攝取一次薑,能緩解因運動導致的肌肉傷害所造成的肌肉疼痛。生薑中含有多種抗炎化合物叫薑辣素,可以緩解關節疼痛,預防自由基的破壞,甚至能預防大腸癌,並提高免疫力。

洋蔥:
  洋蔥無疑是相當優秀的抗發炎蔬菜,如果患有急性炎症,例如哮喘、關節炎、免疫失調等,除了就醫治療,平日也可多吃洋蔥,洋蔥富含的硫化物、鞣質和黃酮類化合物,是相當強效的抗氧化劑,也能抗癌和預防心血管疾病。

肉桂:
  肉桂一度被認為比黃金更珍貴,因為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料之一。有研究表明,肉桂不僅有助降低炎症,也有助於血糖控制,並能刺激大腦功能。食用方式建議,酸奶,麥片,燕麥片或,或將其添加到冰沙或低脂牛奶上,撒上些許肉桂,更添風味。

胡蘿蔔:
  胡蘿蔔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等具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可以抗發炎。其他類胡蘿蔔素豐富的食物包括杏仁、番茄、紅薯、南瓜等。

酸櫻桃:
  美國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酸櫻桃」(tart cherry)含有豐富抗發炎物質,小型臨床試驗已顯示骨關節炎患者飲用酸櫻桃汁後,能使血中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降低。

核桃:
  核桃是健康的堅果之一,含有能保護心臟健康的Omega-3脂肪酸,並提供比開心果、山核桃、花生、杏仁、腰果等更多的抗氧化劑。研究顯示,每天一把核桃,能降低壓力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進而保護心臟。

薑黃:
  薑黃是一種香料,通常在黃咖哩中使用。其中含有薑黃素化合物,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發現,香料薑黃中的薑黃素可以幫助抑制炎症的化學物質,以改善慢性疼痛。建議自製咖哩加入薑黃食用。

鳳梨:
  鳳梨中含有鳳梨蛋白酶酵素,鳳梨酶可以被應用在許多醫藥方面的領域,例如阻隔一些發炎代謝物的作用;有研究顯示,這種酶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伴隨的疼痛,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的疼痛。

深色綠葉蔬菜:
  深色的綠葉蔬菜,包括菠菜和羽衣甘藍,都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有抗炎性、抗氧化力,並有助促進心臟健康。富含類黃酮的食物也可減少腦部發炎,例如減緩阿茲海默症。

亞麻籽:
  亞麻籽含有Omega-3脂肪酸,有天然的抗炎因子,可幫助舒解風濕樣關節炎、牛皮癬、過敏及其他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症狀。
  「發炎」就像是人體自我防禦機制,每個人或多或少體內都存在著發炎反應。身體持續的慢性無症狀發炎,會導致細胞死亡老化,並讓身體加速衰老,嚴重時甚至會引起癌症。想要緩解發炎,除了注意均衡飲食、規律作息,以及維持良好運動習慣,正確攝取一些抗發炎的食物,也是吃出健康的終極好方法。

圖:亞麻籽可防止膽固醇被吸收及維護血管健康,但有婦女病者忌服。

漸進運動「開心」女大生完成10公里路跑

漸進運動「開心」女大生完成10公里路跑
 記者吳思怡/報導
  全球健康促進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培養運動習慣,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不需要高專業設備成本,又能走出戶外,全家參與的路跑健行活動!在台灣近年來幾乎每個周末都有路跑活動,有時候一天還有四、五場活動衝場,但是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提醒,不論甚麼運動都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是有先天疾病的人,運動前更要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的變化!
  三年前一位女大學生在參加路跑活動後,因為休克被送到花蓮慈院急救,經過急診與心臟內外科團隊的努力搶救下,女同學終於康復出院,在治療過程中,女同學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因為冠狀動脈的開口異常,個案的冠狀動脈走在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當激烈運動時肺動脈壓力上升,壓迫到冠狀動脈,就造成心肌短暫性缺血而引發心律不整,後續導致休克,所幸搶救及時,女同學才能恢復健康。
  「醫師謝謝你!我上個星期剛完成十公里的路跑唷!」開心的與醫師分享完成路跑活動的成就
感,經過三年漸進式運動訓練,恢復健康的女同學,年初在醫師的同意下參加了十公里路跑活動。劉維新醫師表示,為了讓女同學之後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在花蓮慈院心臟胸腔外科主任趙盛豐醫師討論後,決定為女同學進行了冠狀動脈復位手術,手術預後狀況良
好,女同學也開心的恢復正常生活。
  除了先天性冠狀血管異常之外,劉維新醫師表示,患有冠心病、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的民眾,在運動前要更注重暖身,若是平常活動有出現胸悶、胸痛,甚至是不明原因暈倒的狀況,都應該趕快到醫院接受檢查。但是劉維新醫師也提醒,有很多心血管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甚至一般的心電圖也不容易檢查出來,建議民眾在進行健康檢查的時候,可以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透過偵測運動時心臟的電波,來了解心臟收縮情形是否正常。
  「醫師,我以後還能運動嗎?」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有效身體保持健康,劉維新醫師表示,自己常常鼓勵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要培養運動習慣,但劉醫師強調,運動一定要量力而為,培養運動習慣要循序漸進,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醫師討論運動的方式與強度,除了心血管問題,關節問題也不能忽視,如果有身體不適的狀況,一定要休息並且送醫治療,才不會讓健康的運動適得其反。

圖:慈大女同學(左一)今年終於順利完成10公里路跑。
圖:花蓮慈院心臟胸腔外科主任趙盛豐醫師。
圖: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

過度日曬不明突痣 可能是皮膚癌

過度日曬不明突痣 可能是皮膚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皮膚科醫師說,皮膚癌中的黑色素細胞癌惡性高,易轉移,與種族、基因有關,也與過度日曬有關,若出現不明突出痣建議就醫。
  35歲的張先生有從事戶外運動習慣,自認為很健康,不過去年6月突然發現後腦勺出現突起物,但不慎抓傷流血以為外傷求診,傷口底部又發黑再轉醫學中心求診,經切片檢查確診是黑色素細胞癌晚期。
  收治患者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義芳表示,患者經2次手術,而癌細胞又有轉移,又經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但病情都無法獲得控制,傷口痛到如螞蟻在鑽咬,經檢因檢測確認BRAF基因突變,透過標靶藥物已改善。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皮膚癌是國人常見前10大癌症第8名,可分為黑色素細胞癌及非黑色素細胞癌,不過黑色素細胞癌占所有皮膚癌7.8%,不過因惡性度高且易轉移,患者存活僅只有數個月,致死率也高。
  楊志勛說,黑色素細胞癌多發生在歐美人口,發生主要因子除遺傳外,過度日曬也是主要危險因子。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說,黑色素細胞癌與黑痣不同,提醒30歲以後,若在手掌與腳掌出現類似黑痣的點,應提高自我警覺,並就醫檢查。
  朱家瑜分享自我先行檢視的口訣是「ABCDE」,A是先看形狀有沒有對稱,痣是小且圓形;B是邊緣有沒有規則,若是不規則就要小心;C是顏色有沒有均勻;D是指直徑若大於0.6公分,則也要注意;E指病灶有凸起感。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初老提早報到?營養不完整惹禍

初老提早報到?營養不完整惹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妳擔心自己因為初老,看起來「大崩壞」嗎?日前,日本媒體報導日本三歌姬驚傳崩壞,被點名的包括中島美嘉、華原朋美與濱崎步,過去都是女神級人物,但隨著年紀增長,3人似乎抵擋不住歲月的痕跡,過去的青春與活力不再,紛紛露出老態。其實,初老現象發生的原因,營養攝取不完整是重要關鍵。許多人以為三餐豐盛就代表營養完整,有助於保持健康,但事實上吃的多不代表吃的好。忽略維他命、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攝取的完整性,容易造成身體機能運作異常,導致未老先衰「大崩壞」迅速發生。初老提早來報到,除了因為身體的代謝會隨年齡逐漸下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長期營養攝取不完整。

初老發生 在於營養不完整
  要避免上述現象發生,並讓人體機能正常運作,最重要的是所供給的營養素是否完整。營養素不完整會造成新陳代謝異常。新陳代謝是人體維持健康,在體內所需持續進行的化學反應。要維持這些化學反應,除醣類、蛋白質、脂質等做為能量來源外,還需各種維他命協助促進化學反應正常運作,同時還需鈉、鉀、鈣、鎂等礦物質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因此,民眾日常飲食的種類是否多元,營養補充完整與否,都是影響生理運作的主要因素。
  舉例來說,人體若補充適量的菸鹼酸、維他命B群、鐵質,就會緩解疲累感。而適當的補充維他命A、C、維他命B6、硒、鋅等元素,可提升保護力。

遠離初老 適度補充綜合維他命
  要遠離初老情況發生,一定要從注意日常飲食保持均衡,確保營養攝取完整做起,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才能真正遠離未老先衰。
  要使身體的每個環節、機能發揮正常作用,最重要的是,維他命和礦物質有沒有在身體中共同作用。除了日常的營養均衡外,可以透過補充、食用含有多種維他命、礦物質等人體必須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來達到加強日常保健、維持健康的目的。

產後把握坐月子 調整體質黃金期

產後把握坐月子 調整體質黃金期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生孩子後坐月子習俗一般僅見於亞洲幾個國家,不過各地的習俗都不太一樣,而且隨著時空背景的差異、民眾觀念改變,過往的禁忌今日可能也做了一番調整。而為什麼西方國家的人都不施行坐月子,如凱特王妃剛生完小孩的第2天就出來趴趴走。

需不需要坐月子?醫師:必須的!
  台北市立陽明院區中醫科林俐嘉醫師指出,一般來說,因為內分泌的變動,婦女改善體質有3大好時機,分別為:青春期、坐月子、更年期這3個時間點,而其中又以產後最需要。因為生產是個耗能量的時期,任何體質的婦女皆會因分娩時大量出血及過度用力等,使產後元氣大損,且產後許多部份都處於耗能的狀態,子宮需要修復、乳房製造乳汁等,剛好是調理的好時刻。
  但許多人疑問,為什麼西方人好像都沒在坐月子,好像產後休息一周左右時間就恢復正常生活,照樣外出或上班。但林俐嘉醫師認為,外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不避吃生冷、生完產就出門,回歸正常的生活;但不否認西方人大多衰老較快,且婦科的疾病率也較高,這些跟坐月子及沒在注重養生可能有關聯。
  到底需不需要坐月子?林俐嘉醫師認為,坐月子是必須的!因為坐月子是改善體質的大好時機,可讓你減少未來的身體不適症狀及疾病的發生。而孕婦生產過後是調養身體的關鍵時期,尤其是懷孕期間就有很多症狀的孕婦來說,如有過敏體質或本身有婦科疾病的婦女,需要調理的時間更長。

月子做的好 改善經痛體質
  林俐嘉醫師也說,曾有門診的孕婦產前一直有痛經的狀況,甚至還須止痛藥舒緩,經過月子期間的冰冷食物忌口、產後調養,竟改善了她過去的經痛現象!坐月子的目的是利用這段剛好可以休息的期間,做適度的運動、休養,恰當的食補與食療,不但能改善體質,將不好的體質在這段時間慢慢改變過來,甚至還能比以前更好。

低頭族得老人「症頭」 頸椎舒展減壓

低頭族得老人「症頭」 頸椎舒展減壓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低頭族要小心了,老人家頸椎退化常常會有肩頸僵硬、手腳麻木,甚至是全身充滿無力感的問題,現在連年輕人都出現這樣的症狀了,嚴重時還會引發頭痛、失眠,原因多半是因為長時間姿勢不良導致頸椎壓迫到神經,醫師建議,除了熱敷也可以使用氣墊式的枕圈,讓頸部舒展、分散壓力就能預防頸椎壓迫症群發生。
  低頭族愛滑手機,小心長期姿勢不良頸椎神經被壓迫,又痠又麻的「症頭」上身,過去往往出現在老人家身上,但有越來越多上班族也成了頸椎壓迫症候群,民眾黃先生:「雙手都麻到睡不著,這肩膀頸部還會痠抽痛」,骨科醫師徐鎮平:「比較嚴重的是如果壓迫神經根壓得很嚴重的話,手的部份兩邊的上肢的部份都會覺得很痠麻,那有的甚至更嚴重會到無力感」,避免壓迫造成痠麻或無力,活絡頸部的物理治療就是俗稱的吊脖子,用來改善頸椎退化或姿勢不良造成的神經壓迫,但忙碌上班族如果沒時間上門診報到,現在也能靠居家輔助器材幫助頸部肌肉放鬆。
  骨科醫師徐鎮平:「在頸椎的部份可以做一個熱敷、熱療,長時間同一個姿勢就很不舒服的話,是可以用一個就是,有我們的那個頸部的一個像枕圈的部份,那它好處是說用氣墊的方式,讓我們的那個頸部的那個肌肉分散它的壓力」,上班族黃小姐:「因為它可以充氣,所以會讓你覺得說比較不會那麼緊迫」,按壓充氣針對脖頸部位的氣壓枕每天五到十分鐘的舒展,也會改善肌肉緊繃的現象,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維持正確姿勢,預防頸椎壓迫神經,遠離手腳痠麻、頭痛無力的威脅。

圖:充氣頭枕可讓頸部肌肉分散壓力。

男染性病 共用按摩店澡盆惹禍

男染性病 共用按摩店澡盆惹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男人也會感染陰道滴蟲!一名28歲在按摩店工作的男子,因尿道癢、且排尿有灼熱感而就醫,經醫師診斷感染陰道滴蟲,服藥後雖痊癒,但後來卻又再次感染。在主治醫師進一步詢問後,發現原來該名男子兩次感染都是因使用按摩店宿舍的公用澡盆惹的禍。
  負責診治該名患者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表示,一般大家都以為陰道滴蟲是女性才會有的傳染病,其實男性也會感染陰道滴蟲,只是因為男性感染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
  「嚴格說起來,感染陰道滴蟲其實算是一種性傳染病。」林儒廷進一步說明,陰道滴蟲大多都是透過性接觸傳染,只有少數患者像案例中的男子一樣,透過其他途徑間接感染。因此,一般都會建議感染陰道滴蟲患者的性伴侶也一起接受篩檢。
  至於陰道滴蟲感染的臨床表現,男女患者有很大的不同!林醫師指出,女性若感染陰道滴蟲,容易出現頻尿、殘尿、分泌物變多且有異味,並合併有搔癢感、陰道周圍發炎與灼熱感,造成排尿困難且解尿疼痛等症狀。但男性感染後,大多沒有症狀或僅有尿道發癢等輕微症狀,少數會出現白濁分泌物,排尿時有疼痛及灼熱感。
  治療方面,林醫師說,若是感染陰道滴蟲,只需口服抗生素即可治癒,但須服藥至少一週以上;而安全性行為及單一性伴侶、出入公用澡堂或游泳池注意衛生安全,則是避免感染陰道滴蟲的好方法。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長途飛行少喝酒 血液變稠易血栓

長途飛行少喝酒 血液變稠易血栓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飛機上無限量供應的免費酒類,讓許多旅客搭飛機時,總喜歡趁機豪飲一番;不過,醫師指出,在長途飛行的情況下,身體容易缺乏活動,若大量飲酒會使血液變濃稠,要小心引發血栓。建議少喝酒、多喝水,盡量起身多活動,如伸展四肢。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吳造中指出,適當飲酒能促進血液循環,有益身體健康,但飲酒過量卻會導致血壓上升、血液變稠,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長途飛行最好少喝酒!吳造中表示,搭乘長途飛機的情況下,身體容易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且機上空間狹窄不易活動,血液流動緩慢;若又過度飲酒,會導致水份蒸發,並加速血液凝固形成血塊,進而易造成血管阻塞。當血塊流入肺部會引起栓塞,流到腦部便造成中風,恐危及性命。
  因此,吳醫師建議民眾,搭飛機長途飛行時,應避免過度飲酒,最好多喝水並多活動,如在位子上多做伸腿或踮腳尖的運動,也可多起身上廁所,藉此伸展四肢,促進血液循環。

腳趾移植成手指 顯微術名醫創奇蹟

腳趾移植成手指 顯微術名醫創奇蹟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你知道腳趾也能移植成手指,成功挽救十指全毀少年嗎?還有為下顎中彈的一名港女成功移植小腿腓骨重塑下顎,在世界上創造令人嘖嘖稱奇的整形技術的推手,正是「台灣之光」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長庚醫院複合性異體組織移植中心的催生者魏福全醫師。

台灣顯微手術名醫 三項創新手術
  魏福全醫師是出生於屏東小鎮的仁醫,從事顯微手術30多年,使用比頭髮還細的縫線接合血管與神經,研發三大創新手術,包括透過改良斷指接合、腓骨骨皮瓣、穿通枝皮瓣等三項創新手術,成功降低截肢機率、恢復傷者肢體功能,成為國際標準教材,因此成為台灣顯微手術名醫。
  他也是目前是全世界頂尖的整形外科醫生,曾獲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頒發為近5百年來「整形外科發展史上20位手術研發創新者」之一,他是其中唯一的亞洲人,而他所領軍的長庚整形外科也是目前世界上陣容強大的團隊。

港女下顎重傷 成功移植重塑
  多年前菲律賓馬尼拉發生武力挾持事件,港女易小玲遭到槍擊重傷,右下顎被子彈擊碎毀容,3年來陸續經歷33次失敗的整形重建手術,無法正常進食,令她十分痛苦。所幸魏醫師及長庚團隊去年底成功移植小腿腓骨重塑下顎,術後的她更可望在一年後就能恢復咀嚼功能,重拾新生。
  還有距今20年前,一名楊先生在小學時因意外導致雙手十指全毀,十根手指頭只剩下一節的他,喝水得要爸媽拿杯子餵他,上廁所也無法自理。魏福全醫師向他的父母提出了腳趾移植計畫,考量到不破壞關節附近的生長點,也避免拿太多腳趾難以走路。此項手術成功挽救患者全毀的十指,擁有新希望。

人體重建 見證5醫療奇蹟
  這一切的醫療奇蹟,都將收錄在Discovery頻道與中華民國外交部共同製作《台灣無比精采:人體重建》的節目中,並將於6月5日週四晚間10點全亞洲首播,Discovery HD World頻道將於5日晚間10點40分以高畫質版本播出,帶世界見證台灣醫療科技新突破!

麵包機症候群 三餐加宵夜暴肥增3成

麵包機症候群 三餐加宵夜暴肥增3成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因為擔心吃到香精麵包,自製麵包就愈來越夯,麵包機也跟著熱賣,結果現在醫師就發現很多人都有麵包機症候群,因為有婦人連續兩個禮拜都是吃自製麵包,三餐吃宵夜也吃,再加上自己做的麵包都是真材實料,用料不手軟,近來有三成左右的民眾紛紛上門求診要減重。
  麵粉、水、奶油,各式各樣的材料,通通丟進麵包機裏頭,甚麼都不用做,等個40分鐘後,熱騰騰的麵包就出爐了,近來麵包機好夯,因為自己做,不但衛生又省錢,結果近幾個月來,暴肥患者竟然增加了三成左右,就有婦人就在兩個禮拜內,體重從原本的58公斤上升到65 66公斤,暴肥7公斤,醫師說這叫做麵包機症候群。
  因為自從麵包號稱天然,卻添加香精的食安事件爆發後,麵包機越來越受歡迎,再加上自己做料真的是料多實在,一出爐吐司又香又Q,有民眾受不了誘惑,竟然三餐加宵夜都吃自製麵包當正餐,醫師就提醒大家,其實吃越燙口越熱騰騰的東西,因為免咀嚼,很容易就被分解被消化,會讓你不知不覺越吃越多,熱量過高,讓你快速暴肥。自製麵包關鍵在於糖和奶油加越多,雖然口感提升又綿密,但醫師建議,如果要以麵包當作主食,一天別超過一餐,否則小心麵包機症候群找上你。

圖:麵包機製作健康麵包,但吃太多恐增重好幾公斤。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拍照眼反白光 童罹視網膜細胞瘤

拍照眼反白光 童罹視網膜細胞瘤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有位媽媽用手機幫兩歲的小孩拍照,忘了關掉閃光燈以及消除紅眼,結果照片拍出來兒子的眼睛右眼紅眼、左眼卻是白眼,媽媽覺的不對勁,帶兒子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兒子罹患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左眼必須摘除。
  在彰化,有一名年輕媽媽用手機幫兩歲兒子拍生日照,忘了關掉閃光燈以及紅眼設定,卻拍到小朋友右眼是紅眼、左眼出現白眼,媽媽覺得怪怪的帶兒子上醫院檢查,沒想到是罹患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彰基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王士忠:「如果照這樣打閃光是紅色的反光,一般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白色的反光,有人會說這種眼睛叫做貓眼,貓的眼睛這樣子亮亮白白的」,瞳孔有白色反光通常在某種角度才看得見,媽媽拍照開閃光燈意外讓兒子病症及早發現,臨床上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明顯的症狀,除了出現貓眼,就是類似鬥雞眼的斜眼,但往往都被忽略。
  彰基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王士忠:「他是侷限在眼球裡面,因為他視力評估起來大概已經沒辦法恢復,所以我們眼球是整個把它挖掉裝義眼」,就是因為常被忽視,通常發現時腫瘤已經擴散出眼球,這名兩歲小弟弟腦部是保住了,但左眼必須摘除,醫師表示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60%是基因突變、四成是遺傳,嚴重的話雙眼失明,彰基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王士忠:「我們眼球是接著視神經到腦部裡面去,可是如果發現的比較晚,腫瘤沿著視神經跑到腦部去,有可能就是擴散出去」,眼睛有白色反光是不正常現象,並不是光線問題,早期不容易發現,卻是兒童比大人更容易罹患的眼部腫瘤,只能透過家長及早發現治療才能避免惡化保住眼睛。

圖:男童拍照,左眼竟出現白色片狀反光,有如貓眼,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照片翻拍自網路)

蜜棗、覆盆莓 助益腸道、心血管

蜜棗、覆盆莓 助益腸道、心血管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美國營養師艾莉莎·羅賽表示,蜜棗、覆盆莓等水果抗氧化物質及水溶性纖維豐富,可輔助減少膽固醇在腸道吸收,減少發炎物質產生,對腸道及心血管健康皆有助益,搭配堅果、燕麥等一起食用,可發揮一定的養生效果。
  營養師指出,水溶性纖維較無粗纖維的粗糙口感,比較容易攝取,很多吃起來滑溜的蔬果雖然粗纖維不多,但水溶性纖維質不少。日常穀類、根莖類主食中,燕麥、核果、及南瓜、地瓜等高纖維食物,燕麥也含有水溶性纖維,長期食用可增加腸道膽酸的排出量,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值。
  松子、南瓜子及腰果等核果類,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固醇、維生素E及鎂,同樣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濃度,有益於心血管的健康。國際上高血壓的飲食原則也建議每周應食用四至五份的核果類。
  在飲食上,醫師建議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水果、堅果、豆類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

圖:覆盆莓可減少膽固醇被腸道吸收,有助於腸道及心血管健康。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女子發燒、咳嗽兩個月 竟是惡性淋巴瘤

女子發燒、咳嗽兩個月 竟是惡性淋巴瘤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民眾若持續發燒,且劇咳不止超過一周,要當心這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台中就有一名三十三歲吳姓女子,一開始僅出現發燒、胸悶、咳嗽等症狀,但到附近診所治療皆無法改善,咳嗽還是持續長達兩個月,且臉部和上肢更出現腫脹現象,才驚覺不對到大醫院檢查,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竟驚見縱橫膈腔出現腫瘤,切片後確診為惡性淋巴瘤,所幸經過治療後目前情況良好,病情穩定控制。
  童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俞瑞庭醫師表示,縱隔腔位於兩側肺臟中間,又可分為前縱隔腔、中縱隔腔與後縱隔腔;縱隔腔惡性淋巴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出現咳嗽、發燒、呼吸困難或胸痛等類似感冒症狀,當腫瘤變大壓迫到縱隔腔血管或支氣管,才會產生臉部與上肢水腫、胸悶疼痛、呼吸喘等病狀。
  俞瑞庭醫師指出,縱隔腔惡性淋巴瘤較為罕見,是縱隔腔內淋巴細胞異常增生所致,通常找不到特定致病原因,可能與自體免疫病變、病毒感染、及環境等因素都有關係;初期因症狀不明顯所以不容易自我察覺,如個案吳姓患者開始出現症狀時只認為是感冒造成,等察覺有異到醫院就診時, 縱隔腔內已經有多處以上淋巴結區域有癌細胞侵犯,因此使用標靶加上化學治療方式,不僅可消滅癌細胞,也可防止癌細胞蔓延擴散。
  俞醫師呼籲,若民眾發燒持續一週、咳嗽持續兩週都未好轉時,應自我警覺儘早到大醫院進行檢查,以揪出真正的病因而加以治療。

今年霍亂病首例 注意飲食衛生

今年霍亂病首例 注意飲食衛生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疾病管制署於5月24日接獲1例霍亂病例通報,經檢驗確認感染產毒性霍亂弧菌(血清型O1 Ogawa),為我國今年首例本土霍亂病例。
  疾管署30日說,本個案為53歲男性,居住於南部,職業為卡車司機,經常往來北部與南部縣市,三餐以外食為主,衛生機關刻正進行飲食相關調查,以瞭解可能的感染來源。其同住家屬3人目前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採集家屬之檢體送驗,並指導居家環境消毒。
  我國於2011年至2013年期間分別有2、5、7名本土確定病例,其中2011年1名86歲女性患者(同時罹患癌症)死亡。
  霍亂是一種猝發性的急性細菌性腸炎,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通常為2-3天,症狀包括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其輕重程度因人而異。國內醫療資源充足,絕大多數的病患在接受妥善治療照顧後,都能康復出院。
  霍亂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病人或帶菌者之糞便或嘔吐物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一般感染的原因為食用未煮熟受污染的水產品或食入交叉污染的食物,感染後是否發病與食入菌量及宿主免疫力有顯著相關,尤其在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癌症、免疫功能抑制、胃酸不足或胃切除者較易發病,屬於霍亂之高危險群。
  疾管署呼籲,食物要充分煮熟才安全,注意食物的冷藏保存,烹調及製備過程亦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飲用水應煮沸或喝安全衛生之包裝水。老年人或健康狀況不良之霍亂高危險群,應避免食用生魚片、生菜、生蠔或未熟貝類等,以減少罹病之風險。
  醫師於臨床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於24小時內通報,民眾如有出現霍亂疑似症狀,亦請儘速就醫治療。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女大生外宿 2年不吃蔬果罹腸癌末期

女大生外宿 2年不吃蔬果罹腸癌末期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大腸癌持續登上每年新增癌症個案的榜首,民眾外出飲食,務必多吃蔬果,才能避免腸癌纏身!台中就有一名年僅二十歲的女大生,考上大學兩年之間,因長期外宿且外食,最近因為肚子不斷疼痛,自行到藥房購買腸胃藥無效,卻還是反覆發作,直到一個月後,終於到大醫院進行檢查,這一檢查才驚見罹患大腸癌末期,且已轉移肝臟,未來即使幸運治癒,也要一輩子依賴人工肛門生活,讓家人頓時之間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肚痛拖一個月才檢查
  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壽星主任表示,這位陳姓女學生考上大學後就獨自租屋外宿,平時因忙於功課及社團活動,對自己的飲食並未特別注意,三餐往往外食少蔬果。最近,陳同學發現肚子常莫名疼痛,她以為是一般的腸胃炎,就自行到藥房買藥吃。
  但反覆腹痛的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都沒好轉,陳同學這時才決定看醫生,經大腸鏡檢查後,竟是罹患了大腸直腸癌,且腹部斷層掃描還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須接受手術及化療,且手術切除腫瘤後恐怕需一輩子依賴人工肛門,讓年輕愛美的她難以接受,後悔當初沒早一點來就醫檢查。

常便秘、大便解不乾淨、莫名腹痛 恐是大腸癌
  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多年來皆蟬聯國人罹患率第一名的癌症,由於國人飲食的西化的緣故,使腸癌罹患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直腸癌常見的症狀包括下消化道出血,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或常便秘、大便解不乾淨、大便變細、莫名腹痛、腹部摸到腫塊等症狀,如有出現上述的情形,務必及早做檢查。
  而年齡大於五十歲;常攝取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有瘜肉、有家族病史;飲酒和吸煙;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腸炎等的高危險群應每年定期接受篩檢。而醫院也發現許多民眾抱持鴕鳥心態,在糞便驗出有潛血反應後,居然仍有30%的受檢者逃避回診做後續大腸鏡檢查,因此錯失及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所以一旦發現異常症狀,請及早配合醫師積極治療,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完全切除者,治癒率將高達90%以上。
  醫師也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動物性脂肪。烹調多利用蒸、煮、燉、滷、涼拌等烹調方法減少油脂攝取,並補充充足水分。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如:全穀根莖類、蔬菜、水果及蒟蒻、洋菜等。而蔬果中的多種植化素 (phytochemicals)可達到防癌抗癌效果,均衡攝取更能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多肉少蔬 台灣人肚裡「壞菌」多日本15倍

多肉少蔬 台灣人肚裡「壞菌」多日本15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台灣人肚裡「壞菌」多!台灣乳酸菌協會日前表示,根據跨亞洲5國、10個城市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透過DAN篩檢糞便,台灣民眾的腸胃菌中,指標性的壞菌竟高出日本人多達15到30倍,可能間接與直接引起腸胃發炎等問題。
  台灣乳酸菌協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發起「529腸胃健康日」,呼籲宣導腸胃保健問題的重要性。
  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蔡英傑表示,這項研究共針對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印尼、泰國等5國家,在台北、台中、北京、蘭州、東京、福岡、峇里島、曼谷等10個城市,分別篩檢民眾糞便中的腸道菌DNA,結果發現,台灣人好菌少、壞菌多。
  以指標性的壞菌為例,台灣人的「腸桿菌」竟為日本人的30倍,「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也多達日人的15倍;而代表好菌的「雙歧桿菌」,台灣人數量卻只有日本人的3分之1到5分之1。
  蔡英傑表示,腸桿菌與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可能間接與直接引起腸胃發炎或其他問題,而飲食習慣與腸胃菌相失衡的關聯度最高,他認為,全因為台灣人外食比例高,又傾向油炸、燒烤、高油脂、多肉少蔬果的狩獵型飲食偏好在作怪。
  想要「腸」命百歲,專家建議,第一步就要多喝水、少紅肉,且每日攝取5份以上的蔬果,多吃全榖、根莖類等高纖食物,因為纖維質可潔淨腸道,膳食纖維更有吸附毒素的效用,可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幫助好菌停留體內。
  蔡英傑也說,至於補充好菌方面,可以多喝優酪乳,一開始時建議飯後喝,等到養成天天喝的習慣後,隨時都可以飲用,但最好挑選有國家健康認證的優酪乳,以及通過耐酸與耐膽鹽測試的菌種,更重要的是,配合飲食外,每天定時「蹲」一下廁所,養成固定排便習慣,不讓毒素在腸道停留太久。

面子掛不住 3個壞習慣助長粉刺

面子掛不住 3個壞習慣助長粉刺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洗完臉照照鏡子,驚!怎麼又多了一兩顆粉刺!再怎麼擔心粉刺「孵化」成為大痘子,還是要先把造成粉刺的原因找出來。「啊!一定是這星期吃太油。」、「好像最近有點晚睡喔。」你可以把飲食和作息的因素放進考量,有時也可能是天生膚質的影響。不過,有沒有想過,或許是以下這3種日常生活中的壞習慣,助長粉刺的發生而不自知呢?

1.藏汙納垢的手機
  你的手摸了多少次車門扶把、電腦鍵盤後,又伸手拿起手機拼命滑呢?或是隨手將手機丟進包包裡面,震動時又慌亂的將手機撈出來接聽呢?手機螢幕不停的接觸手指髒汙,又貼在兩頰上講電話,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場災難。試試抗菌不含酒精的溼紙巾,或是用乾淨的拭淨布,至少在接起電話前,先清潔一下手機螢幕吧。

2.充滿汗水的瑜珈墊
  當你賣力地做著瑜珈動作時,滿是汗水的四肢和雙足可是不留餘地的和瑜珈墊接觸著,就連用大毛巾鋪在上面也不能防止和水滲透過去。所以,記得在每次使用後,以專門的瑜珈墊消毒液清潔擦拭,否則長期累積下來,身體健康了,肌膚卻開始出問題了。

3.沾滿化妝品的刷具
  刷具需要時常清洗是常識,重點是越綿密柔軟的刷具就需要更經常的清洗。一週一次,如果沒辦法買到專用的洗滌劑也無妨,用卸妝液或嬰兒洗髮精以溫水洗淨、風乾即可。

圖:飲食及接觸習慣不潔導致粉刺產生。

麻疹疫情升溫 新增1例境外移入

麻疹疫情升溫 新增1例境外移入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鄰近國家麻疹疫情升溫,疾管署5月31日再公布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一名長期在中國大陸北京工作的40歲男子,5月中身體開始出現不適症狀,上週返台就醫後確診。目前患者已解除隔離在家休養;另疾管署也將持續追蹤21名患者返台期間接觸民眾。
  疾管署31日公布今年第14例麻疹病例,國內今年截至5月30日止,共出現14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8例為至東南亞探親或居住時感染,包括菲律賓5例、印尼1例、馬來西亞1例、越南1例,4例為中國大陸境外移入,另有2例於國內遭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所感染。
  疾管署指出,中國大陸今年麻疹疫情呈上升趨勢,較去年同期病例增加92.9%。最新麻疹患者為一名本國籍40歲男性,長期在中國大陸北京工作;5月16日出現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5月19日出現紅疹,5月22日自北京搭機返台,經就醫通報後確診,目前已解除隔離在家休養。
  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疾管署表示,衛生單位已掌握21名接觸者,包括親友、同班機旅客、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目前尚未發現有疑似麻疹症狀者,預計追蹤觀察至6月10日。
  麻疹易隨旅遊、探親、商務活動快速傳播,疾管署呼籲,家中若有滿1歲尚未接種MMR疫苗嬰幼兒應儘速完成接種;另近期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民眾,可先前往國內23家國際預防接種合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
  此外,疾管署也提醒,少數中壯年人未曾感染過麻疹及部分青年族群,雖幼年曾接種疫苗,但抗體可能會隨年齡增長而衰減,如感染後,仍可傳播給家人及同儕等人員;出入人潮密集地區可戴口罩加強自我防護,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請勿自行服藥,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旅遊史及相關接觸史。

圖: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攝護腺炎患者 4成感染滴蟲

攝護腺炎患者 4成感染滴蟲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三十五歲男性上班族,最近幾個月來因解尿次數增加、持續尿意感、以及排尿困難,但經診斷後攝護腺並無明顯肥大,但攝護腺有局部壓痛,且攝護腺液內白血球數有異常現象,經醫師建議自費檢查滴蟲感染,結果呈現陽性。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表示,滴蟲可能引發攝護腺炎。當年輕人出現頻尿、攝護腺疼痛,恐怕是攝護腺感染滴蟲。有關攝護腺炎與滴蟲的相關性,經去年門診統計,1031名攝護腺炎病患進行滴蟲檢測,其中有424人呈現陽性,約占四成。
  林儒廷表示,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相當高,每六位即有一位可能罹患攝護腺炎,大部分病患也沒有經過嚴密的檢驗,長期性的服用抗生素治標不治本,若發現長期治療沒有成效,建議考慮做滴蟲感染的檢驗,找出病因,提早治療。
  由於滴蟲感染很難被發現,須經特殊篩檢才能驗出,且有些患者可能不會有症狀,一般醫師多診斷為攝護腺炎,而非滴蟲感染。林儒廷提醒,多喝水,少憋尿,避免刺激性飲品。若有攝護腺炎症狀,長期治療沒效果,建議做滴蟲檢查。

兒童慣性喝夜奶 當心不到2歲就蛀牙

兒童慣性喝夜奶 當心不到2歲就蛀牙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齲齒是兒童常發生的口腔疾病,據衛福部國健署2011年公布數據,台灣5歲兒童蛀牙比例竟高達79%,是侵害學童最多的口腔疾病。然而,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乳牙遲早會換牙,所以乳牙齲齒都沒關係,重點在於恆牙,其實乳牙一旦不健康,將影響發音與咀嚼,也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良,甚至影響日後恆牙的發展。
  一般嬰兒是從6~9個月開始長乳牙,在嬰兒還未長牙前,家長應常用紗布沾溫水,清潔嬰兒的口腔黏膜及舌頭,一方面保健口腔,同時訓練小朋友張嘴,等長牙後,潔牙工作才方便進行,另外,1歲多將近2歲的嬰兒,常因為口腔清潔不確實,或習慣晚上喝奶,含著奶瓶就睡著了,很容易出現蛀牙初期的症狀。
  因此提醒民眾,應每半年塗氟1次外,應養成減少甜食攝取、飯後睡前刷牙習慣,每半年到一年至牙科診所檢查牙齒,才能真正降低齲齒發生。

花蓮慈院端午節實施假日門診

花蓮慈院端午節實施假日門診
 記者吳思怡/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將在六月二日(星期一)端午節假期實施假日門診,分別由蔡世滋醫師、賴佩君醫師提供內科及小兒科門診服務,看診時間由上午九點至中午十二點。當天需要門診服務的鄉親,可到院或透過電話專線掛號,掛號請選擇小兒科賴佩君醫師、風濕免疫科蔡世滋醫師。急診部照常,全年無休。
  此外,花蓮慈濟醫院在六月二日端午節當天,中午十一點至十二點半於門診大廳,將邀請住院大德與家屬體驗「端午立蛋」習俗,立蛋成功者還有精美結緣品,歡迎社區民眾與花蓮慈院一同溫馨慶端午。

婦人分泌物多 輕忽竟罹子宮頸癌

婦人分泌物多 輕忽竟罹子宮頸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58歲的溫小姐,前年因陰道分泌物變多到婦產科看診,當下醫師建議進行抹片檢查,沒想到檢驗結果異常,要求需前往複檢,但她遲遲沒再去複檢,半年後,分泌物變多還出現血絲,到院檢查後竟是子宮頸癌。
  發現當下,醫師要求盡早治療,溫小姐一想到治療期間會掉髮,就無法鼓起勇氣,但家中3個兒子和老公不斷的告訴他,說你是我們的支柱,我們4個男人都無法失去妳,因而鼓起勇氣接受治療,讓她成功戰勝病魔,現在自己除了會告訴親友踴躍做篩檢,先生更因而發願,只要有公益活動需要他支持將全力配合,感謝老天爺讓她的太太再次活著陪伴家人。

男人長壽病 按氣海穴防排尿困難

男人長壽病 按氣海穴防排尿困難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攝護腺又稱作前列腺,是「唯有男人才有的器官」,中醫師指出,台灣50歲以上男性多有攝護腺肥大毛病,其健康與否雖然不一定直接影響壽命,但平日除應多喝水不憋尿外,亦可多按壓「氣海穴」,或是用「山海鮮湯」藥膳緩解,可擺脫「男人長壽病」的困擾。
攝護腺 男人下半身的痛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中醫師陳潮宗指出,攝護腺肥大也稱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瘤,是男性中老年人引起排尿困難的一種常見疾病,與內分泌失調,性激素紊亂有關;症狀包括尿流變慢變細、解尿困難、尿流中斷、頻尿、血尿、急迫尿,甚至急性尿瀦留。
  一般而言,男性在40歲以上,至60歲左右的人,容易患前列腺肥大症,尤其患有糖尿病的男性併發攝護腺腫大的人更多,主要因為糖尿病人容易引起微血管硬化,漸進影響內分泌,及容易發生前列腺慢性發炎等風險。

氣海穴補氣 防排尿困難
  取穴:臍下正中1.5寸處。
  作用:尿儲留,胃下垂,補氣等。
  方法:用4指指腹,按柔此穴1次5分鐘,1天3次,皮膚稍紅蘊即可。

前列腺增生 開刀非唯一
  中醫師陳潮宗強調,攝護腺肥大好發銀髮族群,為男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但並非每一個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嚴重者,如急性尿瀦留、嚴重血尿、腎積水、腎功能受損等,就必須手術,不需手術者,可用藥物控制治療、減輕症狀,並用食療藥膳來改善病情。

山海鮮湯 老男人養生藥膳
  材料:牛膝20公克,車前子、王不留行各25公克、蛤蠣1斤,鹽、薑適量。
  做法:
  1.將蛤蠣吐沙、洗淨。
  2.再把牛膝、車前子、王不留行裝入紗布袋內。
  3.將藥材與蛤蠣肉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
  4.小火煎煮半小時,取出藥袋加精鹽調味。
  功效:滋陰清熱、軟堅利水,適用於攝護腺肥大、小便淋漓澀痛,及手掌、腳掌心、胸口都覺煩熱但體溫卻反映不出來的五心煩熱症。

防攝護腺肥大小撇步
  1.慎用壯陽食品及藥物,以免攝護腺肥大及充血加重。
  2.少吃辛辣、咖啡及刺激性食物,戒除菸、酒,以免誘發急性尿滯留。
  3.吃蔬果雜糧,補充維它命C、E及鋅,少吃油膩食物,可預防攝護腺肥大。
  4.多喝開水、少憋尿,避免尿路感染,並保持排便通暢。
  5.性生活要有規律,最好是單一的性伴侶,以免誘發感染,加重病情。
  6.不要久坐不動,應適度運動改善循環。
  7.熱水坐浴,每日用溫熱水坐浴10至20分鐘,可達到消腫和止痛的作用。
  8.一旦有排尿不正常現象出現時,應即早就醫,以早期診斷,早日治療。

甜菜根好處多!甜菜紅素能抑癌

甜菜根好處多!甜菜紅素能抑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在英國的超市中,一定可以發現一種看起來是紫紅色、像是蘿蔔般的蔬菜,那就是深受英國人歡迎的「甜菜根」,在亞洲被歸類為生機飲食的甜菜根,其實在西方國家早已不稀奇,近幾年多項研究發現甜菜的健康功效,讓它逐漸成為火紅養生蔬菜,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及美國「Live Strong」網站內容介紹,甜菜根具有5大促進健康的好處,只要注意別生食以免消化不良等問題。
1.有助降低、穩定血壓
  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的「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的研究內容指出,甜菜植物中有一種有機硝酸鹽,是幫助降低血壓的關鍵物質,硝酸鹽能幫助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氣體的濃度,進而幫助放鬆平滑肌、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甜菜根中的硝酸鹽含量約為一般蔬菜的20倍之多。

2.可降低罹癌機率
  甜菜根中一種「甜菜紅素」(Betacyanin)色素,是具抗癌性的極佳抗氧化劑,在2011年美國華盛頓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甜菜紅素」可以抑制攝護腺癌或是乳癌細胞的腫瘤成長,不過針對甜菜根對於防癌的直接關連性,尚須進一步實驗證實。

3.增進大腦血液循環
  維持腦袋良好的血液循環是幫助刺激人類認知能力的好方法,甚至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的產生;2011年北加州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研究報告指出,甜菜根可以減緩失智惡化速度,原因出自於甜菜根可改善血管的擴張作用,其中的高含量葉酸是主要原因,約2~3個小甜菜根,就可以到達成人每天建議攝取標準的7成。

4.增加體力、耐力
  英國《BBC》新聞曾報導,每天飲用500毫升的甜菜根汁,就可以幫助增加16%的體力,甜菜根的硝酸鹽會轉化成一氧化氮,在作用過程中降低了吸氧量,讓運動較不會疲累;規律的飲用甜菜根汁,對於運動員長期的體力訓練來說,有加分效果。

5.高纖解決消化問題
  甜菜根含有的甜菜鹼(betaine)可以保持胃的酸鹼中和,當胃酸過多時可以抑制,太少時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保持中和。另外,約100克的甜菜根(2~3顆)就可以補充人體一日所需10%的纖維量,促進腸道消化作用。


圖:甜菜根是富含營養成份的蔬菜。
圖:將甜菜根打成甜菜汁,對運動員體力有加分效果。

高雄爆發本土登革熱首例 3人遭感染

高雄爆發本土登革熱首例 3人遭感染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疾病管制署公布今年入夏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為居住於高雄市前鎮區草衙里的45歲男性,無國外旅遊史,且經該署檢驗確認,個案活動地也有3名民眾出現登革熱疑似症狀,經採檢送驗後確定感染,顯示已有群聚疫情發生。高雄市衛生局已加強當地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以防止疫情蔓延。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指出,個案5月24日出現發燒、疲倦、肌肉痛及全身痠痛等症狀而前往診所就醫,其後因症狀未見改善,次日再赴醫院就醫,5月26日由醫院通報疑似登革熱病例。
  根據疾管署疫情資料統計,今年截至5月28日,共有18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其中14例為去年本土疫情,發病日在2月6日前。境外移入病例共65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34例,馬來西亞17例,菲律賓6例,新加坡3例,諾魯2例,泰國、柬埔寨,以及法屬玻里尼西亞各1例。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已進入夏季及梅雨季節,環境中非常容易產生積水容器,若未及時清除恐將成為病媒蚊孳生源,會增加登革熱流行風險。目前已進入登革熱流行期,他呼籲,務必加強家戶內外環境管理並經常巡查,回收不需要使用的閒置容器,落實孳生源清除,避免孳生病媒蚊。

防深層靜脈栓塞 每天多高抬貴腿

防深層靜脈栓塞 每天多高抬貴腿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平日心肺保健,請多「高抬貴腿」!醫師指出,久坐、久站不動,是現代人老毛病,不僅容易造成下肢腫脹,誘發深層靜脈栓塞症狀,若延宕治療,更易引發致命的肺栓塞;建議每天應高抬下肢2至3次,每次5至10分鐘,就會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臟、頭部大受益處,減少用藥機會。
  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中毅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每到了傍晚,腳掌小腿逐漸腫脹,甚至連鞋子都穿不下,可能就得小心,因為這正是「深層靜脈栓塞」症狀之一,如果未能適時治療,恐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常見局部性疾病,長途搭機,久坐不動,就可能導致症狀加劇;研究發現,每坐1小時,深層靜脈栓塞風險即增10%,尤其患者不只發生在飛機上,包括:教職、餐飲業、專櫃人員、上班族等需久坐久站者皆為高危險群。
  深層靜脈栓塞症狀包括:下肢水腫、發熱、疼痛,常從腳趾一路往上腫,甚至到小腿、大腿。甚至有部分患者腳部腫脹,時間長達半年,甚至更久;症狀嚴重者,腳部持續腫脹,甚至腫到皮膚冒出水泡,滲出水來;且大部分患者,易延誤治療時機,民眾應提高警覺。
  就有一名20多歲的年輕廚師,一天得站10多個小時,常腳腫、起水泡,但他當作是一般水腫及皮膚不適自行擦藥處理,沒想到愈來愈嚴重,不僅腫脹程度不減,患處竟也轉黑、破皮,才趕緊就醫,確診是「深層靜脈栓塞併發血栓後症候群」,及時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才避免再反覆復發。

用藥2階段 小心交互作用
  基本上,深層靜脈栓塞治療傳統以抗凝血藥為主,患者需住院5至7天,接受注射及傳統抗凝血藥2階段治療。但由於傳統抗凝血藥容易與食物、藥物交互作用,需要嚴密監控出血風險,適時調整劑量。劑量如過高,恐有大量出血風險,但劑量太低,則擔心治療無效。
  不少醫師因擔心出血風險,用藥較為保守,導致使用劑量不足或療程不夠,無法達到治療目標。臨床上約有1/3患者因為無法獲得適當治療,復發風險高,也易造成如血栓後症候群嚴重併發症,反覆發作、慢性疼痛、患處皮膚變色、皮膚潰爛,甚至組織缺血壞死,導致截肢。

單一藥物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有別於傳統繁瑣的兩階段治療流程,5月1日起,衛福部核准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單一藥物療法,大幅降低傳統治療上的不便,包括:使用簡便,不必住院,劑量固定,不需反覆調整劑量,不需監測,且與其他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機率偏低,大幅降低出血風險。最重要的是,藥效作用快速,2至4小時內即達血中治療濃度,可以降低32%復發風險。

防深層靜脈栓塞 2點叮嚀
  1.多抬高腿:平常應避免久坐、久站、久臥,不管在辦公室或是客廳,應該每小時起身動一動,每天應高抬下肢2至3次,每次5至10分鐘,且要多補充水分。
  2.主動檢查:孕婦、肥胖者以及曾經中風、接受骨科、婦產科、直腸外科骨盆腔手術、癌症患者都屬於深層靜脈栓塞高危險群,如發現單側下肢腫脹、鞋子變緊,甚至穿不下,建議儘速至心臟血管科就診,接受超音波檢查,觀察血管阻塞狀況,由醫師評估最好的治療方式。

圖:久坐或久站可能導致深層靜脈栓塞,腳部腫脹是警訊。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疾管署:腸病毒第3例重症出現

疾管署:腸病毒第3例重症出現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昨(28)日公布今年第3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也是首例感染「克沙奇A16型腸病毒」所致的重症;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指出,該名2歲半男童在5月初時發燒,並出現典型的手口足症口部症狀,後因全身頻繁抽搐而住院治療,其家人也曾出現輕症症狀,應為彼此互相感染。
  羅醫師表示,克沙奇A16型重症並不常見,自2003年至今僅有約10例,在2010年7月後就不曾傳出重症病例。克沙奇A16型重症與其他腸病毒相同,易感染5歲以下兒童,常出現高燒不退、嘔吐不止、嗜睡、手腳無力、全身肌肉無故收縮等症狀,但不若腸病毒71型致命,幾無患者死亡。
  「國內腸病毒流行疫情持續攀升,家長及教師仍需留意學童健康狀況,」疾管署主任劉定萍指出,全台幼稚園上週有459班次停課,其中以桃竹苗地區最多,中部居次;腸病毒急診人次近1千5百人、門診逾2萬4千人,較上上週增加3至4成,感染病毒多以克沙奇A型為主,今年傳出的3例重症,分別為克沙奇A2型、A16型及腸病毒71型。
  劉定萍強調,中國腸病毒重症病例逾8千5百例,患者仍持續增加,香港及日本疫情已趨緩,但由於這3個地區流行的多為腸病毒71型,民眾不能掉以輕心;韓國疫情也還在高峰,但流行病毒與我國類似,患者多為感染克沙奇A16型。

眼窩疼痛卡卡 腫瘤比眼球大恐失明

眼窩疼痛卡卡 腫瘤比眼球大恐失明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眼窩猶如「眼球的家」,但若出現眼球凸出、轉動卡卡的,就應小心眼窩腫瘤在搞怪。眼科醫師表示,眼窩腫瘤發生原因不明,臨床分為惡性與良性,據統計,台灣每年約發生30多起這類病灶,惡性佔1/3、良性佔2/3,不僅會影響視力,甚至會有殘障失明的高風險,千萬不可小覷。
  新北市署立雙和醫院眼科主任沈筠惇醫師指出,門診中,曾收治一名59歲的中年男性,因眼窩疼痛、視力模糊而至眼科就診,後經診察確定為良性眼窩腫瘤,發現腫瘤位於眼窩神經內側,腫瘤大小約3公分,比眼球還要大,不斷擠壓,幾乎快把眼球擠出眼眶。
  另有一位69歲的年長者則是因右眼凸出、眼球轉動有異,曾赴多家醫院尋求診斷,後來選擇在雙和醫院接受治療,患者問診反映說,當時尋求不同醫師的建議,經比較後選擇在雙和醫院接受冷凍取出手術,終保留眼球視神經。
  眼窩位於眼球後方,空間緊密,一旦罹患眼窩腫瘤,因腫瘤長在眼球後方,會出現眼睛疼痛、眼球轉動困難、視力模糊、複視、眼睛密合困難,或是眼睛凸出等表現,若不予治療的話,長期下來,視力終究要喪失。
腫瘤躲眼窩 冷凍取出免開刀
  沈筠惇醫師強調,眼眶冷凍腫瘤取出術是將眼眶的骨頭鋸開,擴大眼球挪移的空間,將眼球挪開後,從空隙間置入冷凍器械,直接黏取腫瘤組織後取出。從外表看,傷口約只有1至1.5公分。
  基本上,由於眼窩腫瘤存在於眼球後方,且眼球旁是由骨頭包圍,沒有手術介入的空間,為保護眼球,也不能先將眼球取出,再取後方腫瘤,因此大部分眼窩腫瘤手術,是經由開顱方式,打開腦蓋後,取出腫瘤。

冷凍腫瘤取出術 少開顱風險
  治療眼窩腫瘤,多半需大費周章打開頭骨後取出腫瘤。雙和醫院改變手術路徑,從眼眶旁進入,採用冷凍方式取出腫瘤,減少開顱風險。相較開顱手術,從眼眶取出腫瘤,因視野與操作範圍小,手術較為精細,醫師操作所需的純熟度更高,但手術破壞性較小,也可減少開顱的風險與併發症。
  臨床上,眼窩惡性瘤,需要施行「眼窩剜除術」,將眼窩包括:眼球、視神經、外眼肌、淚腺等組織全部剜除,若是續發性或轉移性腫瘤,則除了手術以外,有時還要輔以放射治療或化學療法。總之,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防範眼窩腫瘤最好的方法。

喝酒臉紅 胃食道逆流恐致食道癌

喝酒臉紅 胃食道逆流恐致食道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喜歡吃檳榔的「紅唇族」、喜歡抽菸的「癮君子」,加上喜歡喝酒的「乾杯族」,以上三種習慣都有,而且經常出現火燒心、吞嚥不適,以及動輒一飲酒就臉紅的人要小心了!可能食道已發生病變,成為食道癌的高危險族群!
  一名60多歲台商,是一位老菸槍,每天至少2包菸,且長期需要喝酒應酬,每次喝完酒臉都會紅得像關公,5年前因摸到脖子的腫塊,前往耳鼻喉科就診,證實下咽部有腫塊。經醫師建議增加消化道內視鏡的檢查,意外發現除了下咽腫瘤,還有6公分早期食道癌,透過內視鏡合併治療後現已痊癒,即使未來就算頭頸部癌治療成效好,仍可能身陷食道癌奪命的風險!
菸+酒 罹食道癌機率高常人42倍
  衛福部最新發表癌症登記統計,食道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9,食道癌仍佔男性癌症死亡的第6位,僅民國100年就新增2000多個案例,當中竟有高達7成發現時已為晚期,在國內的5年存活率僅有1成多,且近10年無太大突破。
  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導致食道癌主因,而且喝酒會臉紅的罹患風險比其他人還高出14倍。高雄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文醫師指出,原因是喝酒會臉紅的人,體內缺乏一種代謝酒精的酵素,因此長期有喝酒習慣食道癌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抽菸加上喝酒,得到食道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42倍,若再加上嚼檳榔,機率更高達195倍。

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引發食道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菸酒、檳榔外,胃食道逆流也有可能引發食道癌。根據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調查指出,7成民眾不知胃食道逆流有食道癌化的可能性。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暨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陳冠仰主任特表示,胃食道逆流更是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的誘發因子,但國內目前竟有9成民眾從未聽過巴瑞特氏症。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腸胃科鍾承軒醫師指出,門診觀察胃食道逆流患者數目近年來已取代消化性潰瘍,成為腸胃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飲食西化與運動的缺乏,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口越來越多,加上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使得近年來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據統計顯示,10多年前的胃食道逆流比例約為7%,但是近幾年上升至25%左右,10年來增加了逾3.6倍。
  根據國外研究,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病人中,10~15%有「巴瑞特食道症」,而巴瑞特食道症病人發生食道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0-60倍,而發生率是一般人的100倍。
  什麼是巴瑞特食道症?巴瑞特或巴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是下食道之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所取代的一種病變,巴瑞特食道症形成的機轉目前並不明確,在臨床上,具有巴瑞特食道症的人日後較容易得食道腺癌。

改善胃食道逆流日常保健:
  1.儘量戒除酒、菸、茶葉、咖啡、檳榔。
  2.避免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的食物或飲料,如高油脂食物、酒精、咖啡、含咖啡因的飲料(如:濃茶、可樂等)、巧克力、碳酸飲料等。
  3.避免在睡前2小時內進食,不要吃油炸食物。
  4.保持愉悅心情,避免壓力。
  5.減輕體重,因為過多腹部脂肪增加腹內壓力,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而造成逆流,體重減輕可以改善症狀。
  6.飯後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跳躍或倒立等。
  7.睡覺時頭部抬高30°,可以減少胃酸的逆流。
  平常有抽菸喝酒習慣,又喜歡吃燒烤油炸食物的民眾,如果發現有「吞嚥疼痛、困難」、「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胸口疼痛」、「聲音沙啞及咳嗽好不了」等症狀,應該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及早透過內視鏡檢查能提早發現癌前因子,及早接受治療阻止食道癌的癌變風險。

炎夏狂喝冰飲 當心胃食道逆流報到

炎夏狂喝冰飲 當心胃食道逆流報到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夏季來臨,炎熱的天氣讓人忍不住買杯冰飲來降降火,但你知道對於腸胃道不好的人,長期喝冰品將導致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提升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廖祥琳指出,濕熱氣候配上人手一杯冷飲的風氣,以及長期飲食不節制的習慣,很容易讓胃食道逆流會反覆發生。

胸口灼熱、胃痛 可能胃食道逆流
  廖祥琳解釋,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計有胃部灼熱、胸口灼熱、胃痛、胸悶、打嗝噯氣、咽喉至食道有異物感,以及吞嚥困難。患者容易感到飢餓,吃點東西會舒服些,但吃太多又腹脹。引發的長年咳嗽、咽喉有異物感,會常清喉嚨使得聲音沙啞、出現口臭,甚至氣喘發作。

中醫治胃食道逆流法寶多
  中西醫治療胃食道逆流稍有差異,中醫除選用具制酸效果的中藥,更注重探討起因為何。基本上來說,脾主升清,相當於現代所謂的腸蠕動與吸收。脾功能發生障礙,就會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
  他表示,治療時應著重腸子的功能調整,一旦恢復,胃的和降順暢,就不會有胃酸上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因為腸胃連動,許多患者除了胃酸還有下腹脹的困擾,此時宜以健脾消導的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治療。至於長期胃酸排空遲緩可能傷及胃黏膜,甘露飲、益胃湯有助修復。
  除了服用中藥,常按摩內關、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效果也不錯。除此之外,放慢進食速度、不要過晚進食,迴避易引發胃酸的食物,減重,墊高枕頭入睡等生活上的調整,都有益於改善病情。廖祥琳特別提醒,中醫治療胃酸有五大時機,包括停藥後仍反覆發作;胃酸伴隨慢性咳嗽、氣喘、胸悶;胃酸伴隨腹脹、大便偏軟;空腹時胃嘈痛,吃太多又腹脹;胃酸雖可被藥物抑制,仍常感覺胸悶、異物感。患者切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懷孕一定要中藥進補?安胎4迷思

懷孕一定要中藥進補?安胎4迷思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為了腹中寶寶的安全,避免流產或早產,孕婦在懷孕期間存在一些迷思,包括不能發生性行為、需藥膳進補、需大量補充葉酸或懷孕初期不能運動等,但真的是如此嗎?就讓專家來解答。

迷思1:懷孕期間不能有性行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胎兒狀態在懷孕早期3個月還不穩定,約25%準媽媽會有陰道出血的現象,包括不知道自己已懷孕的流產婦女在內,約每6名孕婦就有1人發生流產。而許多人認為性高潮會引發子宮收縮、出血或流產,因此初次懷孕的準媽媽常將性行為當成禁忌。
  其實,懷孕初期也不是不能發生性行為,但要遵守沒有出血、沒有腹痛、不能太激烈、太深入、太頻繁、時間不能太長等原則。正常情況下,1個星期發生1次性行為,不致於會引發太大問題。

迷思2:懷孕期間一定要進補?
  國人普遍有「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三天兩頭幫孕婦燉補,以滿足母體和胎兒的營養所需。不過,周宗翰中醫師認為,除了氣血虛弱的孕婦需中藥調理之外,其他準媽媽只要適當進食即可,若高澱粉、脂肪或加工食物吃太多導致過度肥胖,不僅會行動不便,還會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的可能,進而增加難產機率。
  另有些孕婦因怕胖,飲食特別清淡,但中醫師提醒孕婦每天應攝取足夠的營養和各類維生素,寶寶的發育才會健全。即使產後減重不容易,也不建議用口感較好的水果完全取代蔬菜,因為水果屬性往往偏寒,會降低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且過量攝取會影響正常進餐,恐導致營養失衡。

迷思3:補充葉酸預防流產?
  過去醫學認為孕婦補充葉酸可降低胎兒腦神經管缺損的機率,另國際醫學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刊登的荷蘭研究也曾發現,高濃度葉酸可降低血中類胱胺酸的濃度,進而減少流產的風險,導致許多準媽媽在懷孕後開始大量補充葉酸。
  不過,胎兒在媽媽懷孕12周以前還只是個胚胎,營養來源並非媽媽,而是卵黃囊,卵黃囊要到12周之後才會形成胎盤,供輸胎兒營養,所以要預防流產和畸形,必須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補充葉酸,才能發揮效果。而懷孕後補充,只能當做補充媽媽的維生素。

迷思4:懷孕期間不能運動?
  礙於胎盤和胎兒不穩定的原因,準媽媽們常在懷孕期間被限制運動,但目前有越來越多人鼓勵孕婦做運動,以幫助順產,究竟孕婦能不能做運動呢?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在懷孕初期,胎盤著床多不穩定,孕婦易有出血、子宮收縮不正常等異常症狀,需減少運動,能臥床休息就多休息。
  但過了不穩定的3個月後,沒有上述異常症狀者,可多運動。如果準媽媽在孕前已有運動習慣,可將運動量減半;平常就沒運動的準媽媽,選擇散步就好。

新發現!癌症屬新陳代謝疾病

新發現!癌症屬新陳代謝疾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癌症研究有突破性發現。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是一種對於葡萄糖的新陳代謝變異的細胞,跟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研究還指出,只要抑制關鍵酵素與致癌因子結合,就可以對癌細胞斷糧,讓腫瘤縮小三分之一,未來研究抑制方法成功後,有機會取代傳統的化療,可能將癌細胞逆轉為正常細胞。
  電療、化療,讓癌症患者身心都承受極大的痛楚,但以後癌症有機會可以逆轉,有新的治療方式。國衛院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癌症其實就像糖尿病一樣,屬於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葡萄糖代謝變異。簡單來說,一般正常細胞,可以透過一種PKM1酵素,分解葡萄糖,轉化為能量及二氧化碳,但是癌細胞當中,卻有致癌因子JMJD5,會跟PKM1酵素結合,讓葡萄糖大多變成了乳酸,促使腫瘤生長。只要抑制致癌因子作為標靶,甚至可以讓腫瘤縮小三分之一,有機會以新的方式治療癌症。
  也因為癌症是新陳代謝疾病,均衡飲食、多運動,能夠預防。罹癌時也要少吃甜食,避免癌細胞過度生長。健康生活,就是預防癌症、控制癌症的不二法門。

治療中斷 頭皮乾癬竟變紅皮症

治療中斷 頭皮乾癬竟變紅皮症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乾癬是種因自體免疫導致慢性發炎的皮膚病,沒有傳染性,卻容易因壓力和作息不規律而反覆發作,拖延不治療,會讓病灶面積不斷擴張,嚴重會導致全身性紅皮症,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常人高。醫師提醒,「趨吉避凶」是穩定控制乾癬的原則,呼籲患者謹守「治療3不曲」,有機會脫離「癬」境,回歸正常的生活。
  罹患乾癬超過20年的大葉大學洪姓教授,年輕時因忙於研究工作,睡眠時間少、精神壓力大,開始出現頭皮屑的乾癬症狀,卻因忙碌的教職工作,治療走走停停,久而久之,乾癬越長越快,病灶面積不斷擴張,甚至蔓延到臉部。而且,外用藥膏塗久了,脆弱的皮膚變得越來越薄,最後竟演變成乾癬中最嚴重的紅皮症,全身上下幾乎「體無完膚」。
  洪教授指出,乾癬皮膚一碰就痛,就連洗澡都很辛苦,一般男性平均洗澡時間10分鐘就能完成,自己光是洗澡、擦藥的時間,加起來就要超過1小時;皮膚外觀的改變,也常被誤認為傳染性皮膚病,甚至被列為游泳池的拒絕往來戶。種種的不適和壓力,讓他假日幾乎宅在家,甚至有些憂鬱的傾向。

乾癬皮屑如雪紛飛 心血管共病風險高
  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表示,乾癬皮膚上的病灶只是疾病的結果,原因來自體內的發炎反應。臨床症狀上,皮膚呈現界線分明的紅色斑塊,合併銀白色皮屑脫落,好發部位通常在頭皮及四肢關節及外側處。乾癬成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是先天遺傳,也可能是後天誘發,如生活壓力、作息不正常、抽菸、喝酒、藥物過敏、重大外傷等。
  目前台灣的乾癬患者約有10萬人,許多患者為了遮掩病灶而限制行動範圍,容易出現社交、交友、工作的困難,並因此產生憂鬱、沮喪等負面情緒。據國外研究指出,乾癬病患因疾病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大,憂鬱傾向較正常人高出39%、焦慮狀況增加31%。
  此外,乾癬也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疾病。研究發現,乾癬患者罹患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的機率,分別比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中重度乾癬患者平均壽命比起一般人減少3至4年。

乾癬難根治!「治療3不曲」戰勝癬境
  乾癬的棘手之處,在於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只能透過生活管理和適當的治療控制病症。邱瑩明醫師表示,乾癬患者應「趨吉避凶」,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適度抒解壓力,遠離菸、酒等可能造成惡化的危險因子,且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遵守不使用偏方、不中斷療程、不輕易放棄的「治療3不曲」原則,接受正規治療,未來可望戰勝「癬」境。
  治療上,除了有傳統的外用藥物、口服藥物和照光治療,目前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給付的生物製劑,可降低乾癬過度活化的免疫系統,但適用需經事前審查和申請。醫師提醒,無論是哪一種治療方式,都應先經醫師評估,且患者應長期接受治療,才能真正擺脫乾癬。

慢性蕁麻疹 多與壓力有關

慢性蕁麻疹 多與壓力有關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蕁麻疹是國內常見的皮膚病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說,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急性蕁麻疹來的快去的也快,常常發得全身都是,但不到半天就消失;慢性蕁麻疹則是反覆發生,並且超過6週以上。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根據台灣的研究顯示,有高達7成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是長期處在心理壓力大的生活情況,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說,很多人以為蕁麻疹大多是由食物引起,其實要讓皮膚產生過敏反應,透過皮膚壓迫、磨擦都有可能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樣的疹子。
  朱家瑜說,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過敏原過敏引起,很多是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

端午安心吃粽 痛風病患謹記4招

端午安心吃粽 痛風病患謹記4招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端午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開始準備應景的粽子,使得香味四處飄散,但對於罹患痛風的民眾而言,卻被醫師交代要忌口,因為痛風發作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的尿酸濃度忽高忽低、上下震盪所引起。
  為避免痛風發作,在此提供4招預防急性發作,讓民眾在端午佳節時,也能好好享受粽子,大快朵頤。
  (1)喝水:尿酸要經由腎臟藉著小便排出體外,因此,喝足夠的水就可以讓你立於不敗之地,且以最近的天氣來說,一天的水量大約是2000~2500c.c.即可,此外,若是不愛喝水的民眾也可選擇淡淡的檸檬水等,重點是不能含果糖,因為果糖代謝後會變成尿酸,尿酸愈高痛風發作的機會也相對增加。
  (2)秋水仙:秋水仙在痛風的治療上扮演兩種重要的角色,低劑量(每天0.5 毫克)可以預防痛風的急性發作,至於高劑量(每兩小時0.5毫克直到有併發症發生,如嚴重腹瀉、心律不整、肌肉酸痛等)是用來治療急性痛風發作的,所以,遇到特殊場合無法忌口時,就可以利用低劑量的秋水仙來暫時渡過難關。
  (3)避免藥物假期:久病成良醫,相信不少慢性病患會自己調藥,如很久沒發作就不吃等因素就自行停藥,但痛風發作的要件就是體內的尿酸上上下下,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情,千萬別擅自停藥,若因此而導致急性發作,豈不是得不償失。
  (4)避免喝酒:酒對痛風患者而言幾乎就是禁忌,目前能容許的是一天二盎司(約60c.c.)的紅酒,其餘的酒品一概敬謝不敏,尤其夏天大家最愛的冰鎮啤酒更是務必要割愛。

豆腐防心血管疾病 適合減肥、便秘者

豆腐防心血管疾病 適合減肥、便秘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豆腐最主要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還含有10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胺基酸、磷、鈣等等,近年科學家更發現豆腐渣中有抗癌物質-異黃酮,豆腐原料中的大豆含有豆固醇,能抑制膽固醇,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而豆腐中的類黃酮,對於女性更年期雌激素分泌不足有幫助,對便秘的老人來說也是很好的食物,食用豆腐時應避免與草酸高的食物一起吃,譬如菠菜、竹筍,以免影響鈣吸收。
  豆腐主要以大豆製成,營養豐富,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一塊豆腐中,蛋白質就佔了將近34%,還有維生素B1、B2、E、K、礦物質鎂、鈣、鐵、鋅、磷等等,能增加食慾、有助骨骼生長、發育,豆腐的營養價值和牛奶相近,對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是很好的代替品。
  過高的膽固醇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豆腐中的原料大豆含有豐富的豆固醇,能抑制膽固醇,常吃豆腐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美國科學家發現,豆腐渣、豆漿渣有多種抗癌物質,新鮮的豆腐經冷凍之後,會產生一種酸性物質,會破壞人體積存的脂肪,凍豆腐經過冷凍,但營養不會被破壞,適合減肥的人。
  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不足,豆腐中含有大量類黃酮,多吃豆腐能補充雌激素,類黃酮溶於水,而最好的類黃酮補充方法是喝豆漿;研究發現,豆腐中的豆固醇能抑制肉類食物中的膽固醇,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病息息相關,因此喝豆漿、吃豆腐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豆腐對於便秘的老年人很好,但盡量避免油炸,需特別注意,豆腐不可與菠菜同食,因菠菜中的草酸會會影響豆腐中鈣的吸收,此外,豆腐加工品常添加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質,應為了健康少量攝取。

圖:豆腐能抑制膽固醇,對於女性更年期及便秘的老人也是很好的食物。

成人過動症被低估 醫師籲重視

成人過動症被低估 醫師籲重視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針對常被忽略的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開辦門診,發現約有近70%的個案確診,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就醫。
  昨天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在兒童之中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過去認為症狀在長大後會改善,但最新研究顯示,有約60%的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且以注意力不足為主。
  黃隆正表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有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面對問題時沒耐心等症狀;生活功能、工作及學業表現易受影響,離婚率也較高。
  他說,患者會忘東忘西、做事丟三落四,有長期挫折感,因此常合併憂鬱焦慮症狀,就醫時常未被確診。另外,很多人認為此症不會在成人身上發生,容易被忽略。事實上,只要正確診斷,給予適當藥物及行為治療,就會有很大改善。
  黃隆正指出,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101年開辦國內第一個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別門診,至今累積近100名主訴注意力不足的個案,確診比例約70%。
  黃隆正說,他從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雖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接受治療人數逐年增加,但仍遠低於社區中的盛行率;且個案接受治療的發生率與盛行率都在13歲至18歲以後急遽下降,顯示此病在國內可能被低估,治療率普遍不足,尤其女性及成人的個案最多。這項先驅性研究結果也已在今年4月登上國際期刊。
  他說,並非只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造成注意力問題,需要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可先以國際衛生組織發展的自填量表進行初步自我篩檢,若發現符合症狀不少,就要考慮接受進一步評估。

吃辣能燃燒脂肪、延長壽命

吃辣能燃燒脂肪、延長壽命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有些食物若不加點辣,就是會少一種味道,但辣椒除了能夠拿來提味之外,美國的最新研究還指出,辣椒還能增加壽命!
  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顯示,老鼠體內負責感受疼痛的蛋白質TPRV1越少,老鼠的壽命就會越長,而實驗中讓老鼠吃下辣椒素,則能減少TPRV1的生產,減少疼痛感,更能夠使壽命延長。其中,在母鼠的身上,壽命能延長百分之十六,公鼠則能延長百分之十二,更令人振奮的是,吃辣椒素的老鼠,可以不必運動,就能夠燃燒體內的脂肪,另還可減少罹糖尿病風險與預防腦力的退化!
  研究人員指出,若長期攝取含辣椒素的食物,像是咖哩,可以阻斷TRPV1的生成,並且提高新陳代謝,防止老化。研究結果刊登在《細胞》期刊。
  但也提醒民眾,吃辣適可而止,否則吃太多則可能會傷腸胃及口腔黏膜!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血壓爆衝如雲霄飛車 嗜鉻細胞瘤所致

血壓爆衝如雲霄飛車 嗜鉻細胞瘤所致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新竹市一名49歲女性患者,因難以控制的高血壓造成消化不良、腸胃不適、體重減輕及心悸等現象,經醫院以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下方有一顆將近6公分的腫瘤,轉診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接受治療,確認病患的腫瘤是源自右側的腎上腺,而診斷出病人是罕見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因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不易診斷,且10%的嗜鉻細胞瘤有惡性轉移侵犯的可能,小心別忽視這些沉默的器官,問題一發生即可致命。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部伍嘉偉醫師表示,患者先由心臟科及腫瘤科診斷,再轉由內分泌科給予藥物治療,待腫瘤穩定後進行腹腔鏡手術,順利摘除腎上腺瘤,患者目前已恢復良好。
  腎上腺腫瘤為不常見的疾病,而其中較危險的嗜鉻細胞瘤更是罕見,在台灣的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大多發生於中年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裡面充滿了導致血壓爆衝的賀爾蒙,會持續且大量釋放兒茶酚胺等激素,會發生持續或陣發性的高血壓,也容易出現倦怠、頭痛、心悸、多汗、焦慮等症狀,也可能發生代謝問題、腸胃不適、體重減輕,嚴重的則併發症如器官衰竭或中風等。
  伍嘉偉醫師表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裡面的賀爾蒙具有導致血壓爆衝的特性,患者血壓會猶如雲霄飛車一般,傳統的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必須在腹部留下一道20~30公分的傷口,導致出血多、傷口大,術後恢復也較緩慢。近年來腹腔鏡手術的進步,傷口長度大幅減少,術後的復原也快速許多,手術的併發症及死亡率均已較先前大幅下降,也成為腎上腺腫瘤手術的主流。除了以藥物控制血壓之外,切除腫瘤是目前較標準的治療方法。

女性睡太多或太少 傷腦損記憶力

女性睡太多或太少 傷腦損記憶力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女性睡太多、睡太少對大腦都不好,特別是睡眠時間長短劇烈改變,更會對大腦產生傷害。美國重新研究發現,中年人如果睡眠時間太短、太長,老年記憶力很容易變差,老年人也是一樣,睡眠時間長短與記憶力息息相關。
  研究也發現,當睡眠時間長短產生很大變化,記憶功能也很容易日漸低下。
  美國布里根婦女醫院錢寧網絡醫學部講師伊莉莎白‧狄佛絲團隊研究發現,與每天睡眠七小時相比,女性睡眠時間一天如果少於五小時或超過九小時,記憶力退化就會比較嚴重,記憶力會比實際年齡差上兩歲左右,無論中年、晚年都一樣。研究還發現,當女性每天睡眠時間長短差兩小時以上,像今天睡六小時、明天睡八小時,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記憶力也容易越來越差。
  這項研究含括一萬五千兩百六十三名女性護理人員,這些人年齡都超過七十歲,最初接受評估時,都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憂鬱症病史。研究人員比較他們睡眠時間長短與記憶力之間的關聯性。
  狄佛絲表示,如果想在老年保持記憶良好,就要多注意平常睡眠習慣。建議一天睡眠時間七小時最為理想,最能幫助保持老年記憶力。若有睡眠障礙,除了接受治療,最好也要檢查一下認知功能受損狀況,以及早發現是否有異常。

甲狀腺癌術後定期追蹤吃藥 年存活率高

甲狀腺癌術後定期追蹤吃藥 年存活率高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十年存活率約八、九成,不過仍有患者因遲疑追蹤,八年內即使手術三次切除,最後癌細胞仍轉移不治。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主治醫師暨正子中心主任諶鴻遠表示,曾收治一名外島老師,她三十多歲時發現罹患甲狀腺癌,切除病灶後患者覺得甲狀腺癌存活率高,加上就醫不便,對每年持續追蹤有些遲疑,結果術後不到十年因再度復發而切除淋巴腺轉移。
  醫師指出,術後必須做放射性碘一三一治療及每年定期追蹤掃描,追蹤甲狀腺癌是否有轉移或復發,不過老師仍輕忽檢查,本來至少要每年做一次的追蹤檢查,她又拖了好幾年才去做,癌細胞從頸部轉移到腰部脊椎處,導致下半身癱瘓,最後病情不斷惡化甚至轉移至腦部,最終不治。
  醫師表示,甲狀腺癌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年輕女性,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三至十位的確診案例。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原因仍不明,一般而言,女性的發生率高於男性。甲狀腺是一個很表淺的器官,很容易為人察覺和發現。通常腫瘤大到看到或觸摸得到時,九成是良性的結節。
  男性甲狀腺癌病患十年存活率較女性差,約在七成左右,但因為整體預後較其他癌症為佳,許多患者常以為癌症的威脅已遠離,輕忽持續追蹤病情的重要性。台灣每年平均約有兩百多人因甲狀腺癌過世,死亡率佔罹癌者的一成左右,諶鴻遠醫師分析,門診中的甲狀腺癌死亡案例,大部分是罹癌五至十年卻未定期追蹤的患者為主,由於忽略追蹤,往往癌症復發或轉移時仍不自知,導致治療上的困難。
  甲狀腺癌患者在手術和放射碘治療後,需長期服用甲狀腺素維持新陳代謝的正常,不過傳統在進行約二十八天的追蹤檢查期間,需暫時停止使用甲狀腺素,造成恍神、疲憊,發胖。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主治醫師暨正子中心主任諶鴻遠表示,恍神、疲憊、代謝異常,發胖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症狀發生時不建議開車,以免有安全的疑慮。此時患者會覺得心理壓力大,臨床上有患者甚至出現行為反常,出現搶劫、偷竊的行為。
  諶鴻遠醫師表示,許多女性甲狀腺癌患者在罹癌時已結婚生子,身負親職重責,或正值衝刺事業、力求職場表現的時刻,停藥副作用恐為她們的生活帶來劇烈的影響。如經醫師評估,使用人工甲促素,則可以緩解副作用。
  醫師臨床上遇到一名患者是原物料貿易的國際業務,需與全球三個時區的買賣方接洽進行即時交易,患者每半年需停止服用甲狀腺素4週,接受定期追蹤檢查,了解甲狀腺癌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跡象,但醫師告知停藥的副作用相當強烈,在這二十八天中,會出現注憶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極度倦怠等情況,患者於是在定期追蹤檢查前施打人工甲促素。
  每年五月二十五日是世界甲狀腺日,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秘書長陳涵栩醫師表示,甲狀腺癌無明確危險因子,患者仍須定期追蹤檢查,才能避免癌細胞復發或轉移仍不自知的危險情況。

長期臥床易骨鬆 上肢運動來鍛練

長期臥床易骨鬆 上肢運動來鍛練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美國NASA去年曾誠徵志願者參加一項物理實驗,只需要躺在床上70天,就能賺得台幣50多萬元的薪水,主要就是為了研究模擬太空人在旅程中需要長時間冬眠的健康狀況。然而,其實在每個人的家庭中,可能都有如同太空人生活般的「太空阿公」、「太空阿嬤」!
  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達270萬人 ,推估約有10萬名長者需長期臥床,研究顯示,長期臥床者由於肢體活動不良,骨流失狀況與太空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相當,連續半年臥病的病人骨密度約流失25%,等於狂掉了1.5個T值。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270萬人,約佔總人口11%,預期到了2040年,比例將一舉突破30%,由於骨質疏鬆症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依推估每5位就有1位為骨鬆患者,因此提早透過健康介入以積極提升骨密度,避免骨折發生,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資料顯示,台灣目前約10萬名長者屬重度失能或需長期臥床,這群人的活動力差,長期下來導致骨流失及肌力低落,不僅為骨鬆骨折高危險族群,若一旦跌倒,其癒後更可預期較差。黃兆山醫師還表示,在運動對骨骼健康研究中,荷重撞擊運動與骨密度有直接關係,長期臥床者由於肢體活動不良,無法進行基本的行走等負荷體重之運動,骨流失狀況與太空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相當。
  研究發現,太空人長時間處於微重力下會導致鈣質從骨頭中流失,待的時間越長、流失的越多,11週的太空航行時間下,跟骨的骨礦質量平均流失了4%,平安返抵地球後,更需要半年24週的時間才能恢復流失骨質的一半。黃兆山醫師指出,另外的研究顯示,患者若連續臥床11週,骨密度大約下降5% ,這群太空阿公或太空阿嬤的骨密度變化狀況與在微重力外太空工作的太空人相當,並且若持續臥床24週,相當近半年,骨密度竟流失高達原本的25%,等於T值下降1.5,十分驚人。

保骨防跌來練功
1.輪椅族上肢運動
  【壓肩運動】雙腿與肩同寬。手握啞鈴或水瓶、砂袋等,雙手向上推出。數到3後放下休息,再次重複多次。
  本運動有助增強腕部骨密度、強化上臂後測和背部肌肉力量。

2.臥床族上肢運動
  【壓胸運動】雙膝彎曲,雙腿張開與髖同寬,手握啞鈴或水瓶,先彎曲肘部,緩緩向上抬舉。數到3後放下休息,再次重複多次。
  本運動有助增強腕部骨密度、增加脊椎骨密度、強化胸、肩、背肌肉。

圖:長期臥床者由於缺乏運動,骨密度會很快流失,骨折風險遠大於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