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統日報有限公司.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038356141-3 hualien.info@gmail.com

政治

焦點、府會、民代、鄉市鎮、廣場

綜合

社會、一般、工商、生活、廣場

美食

餐廳、小吃、飲品、特產

生活

百貨、美容、旅遊、休閒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攝護腺炎患者 4成感染滴蟲

攝護腺炎患者 4成感染滴蟲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三十五歲男性上班族,最近幾個月來因解尿次數增加、持續尿意感、以及排尿困難,但經診斷後攝護腺並無明顯肥大,但攝護腺有局部壓痛,且攝護腺液內白血球數有異常現象,經醫師建議自費檢查滴蟲感染,結果呈現陽性。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表示,滴蟲可能引發攝護腺炎。當年輕人出現頻尿、攝護腺疼痛,恐怕是攝護腺感染滴蟲。有關攝護腺炎與滴蟲的相關性,經去年門診統計,1031名攝護腺炎病患進行滴蟲檢測,其中有424人呈現陽性,約占四成。
  林儒廷表示,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相當高,每六位即有一位可能罹患攝護腺炎,大部分病患也沒有經過嚴密的檢驗,長期性的服用抗生素治標不治本,若發現長期治療沒有成效,建議考慮做滴蟲感染的檢驗,找出病因,提早治療。
  由於滴蟲感染很難被發現,須經特殊篩檢才能驗出,且有些患者可能不會有症狀,一般醫師多診斷為攝護腺炎,而非滴蟲感染。林儒廷提醒,多喝水,少憋尿,避免刺激性飲品。若有攝護腺炎症狀,長期治療沒效果,建議做滴蟲檢查。

兒童慣性喝夜奶 當心不到2歲就蛀牙

兒童慣性喝夜奶 當心不到2歲就蛀牙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齲齒是兒童常發生的口腔疾病,據衛福部國健署2011年公布數據,台灣5歲兒童蛀牙比例竟高達79%,是侵害學童最多的口腔疾病。然而,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乳牙遲早會換牙,所以乳牙齲齒都沒關係,重點在於恆牙,其實乳牙一旦不健康,將影響發音與咀嚼,也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良,甚至影響日後恆牙的發展。
  一般嬰兒是從6~9個月開始長乳牙,在嬰兒還未長牙前,家長應常用紗布沾溫水,清潔嬰兒的口腔黏膜及舌頭,一方面保健口腔,同時訓練小朋友張嘴,等長牙後,潔牙工作才方便進行,另外,1歲多將近2歲的嬰兒,常因為口腔清潔不確實,或習慣晚上喝奶,含著奶瓶就睡著了,很容易出現蛀牙初期的症狀。
  因此提醒民眾,應每半年塗氟1次外,應養成減少甜食攝取、飯後睡前刷牙習慣,每半年到一年至牙科診所檢查牙齒,才能真正降低齲齒發生。

花蓮慈院端午節實施假日門診

花蓮慈院端午節實施假日門診
 記者吳思怡/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將在六月二日(星期一)端午節假期實施假日門診,分別由蔡世滋醫師、賴佩君醫師提供內科及小兒科門診服務,看診時間由上午九點至中午十二點。當天需要門診服務的鄉親,可到院或透過電話專線掛號,掛號請選擇小兒科賴佩君醫師、風濕免疫科蔡世滋醫師。急診部照常,全年無休。
  此外,花蓮慈濟醫院在六月二日端午節當天,中午十一點至十二點半於門診大廳,將邀請住院大德與家屬體驗「端午立蛋」習俗,立蛋成功者還有精美結緣品,歡迎社區民眾與花蓮慈院一同溫馨慶端午。

婦人分泌物多 輕忽竟罹子宮頸癌

婦人分泌物多 輕忽竟罹子宮頸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58歲的溫小姐,前年因陰道分泌物變多到婦產科看診,當下醫師建議進行抹片檢查,沒想到檢驗結果異常,要求需前往複檢,但她遲遲沒再去複檢,半年後,分泌物變多還出現血絲,到院檢查後竟是子宮頸癌。
  發現當下,醫師要求盡早治療,溫小姐一想到治療期間會掉髮,就無法鼓起勇氣,但家中3個兒子和老公不斷的告訴他,說你是我們的支柱,我們4個男人都無法失去妳,因而鼓起勇氣接受治療,讓她成功戰勝病魔,現在自己除了會告訴親友踴躍做篩檢,先生更因而發願,只要有公益活動需要他支持將全力配合,感謝老天爺讓她的太太再次活著陪伴家人。

男人長壽病 按氣海穴防排尿困難

男人長壽病 按氣海穴防排尿困難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攝護腺又稱作前列腺,是「唯有男人才有的器官」,中醫師指出,台灣50歲以上男性多有攝護腺肥大毛病,其健康與否雖然不一定直接影響壽命,但平日除應多喝水不憋尿外,亦可多按壓「氣海穴」,或是用「山海鮮湯」藥膳緩解,可擺脫「男人長壽病」的困擾。
攝護腺 男人下半身的痛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中醫師陳潮宗指出,攝護腺肥大也稱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瘤,是男性中老年人引起排尿困難的一種常見疾病,與內分泌失調,性激素紊亂有關;症狀包括尿流變慢變細、解尿困難、尿流中斷、頻尿、血尿、急迫尿,甚至急性尿瀦留。
  一般而言,男性在40歲以上,至60歲左右的人,容易患前列腺肥大症,尤其患有糖尿病的男性併發攝護腺腫大的人更多,主要因為糖尿病人容易引起微血管硬化,漸進影響內分泌,及容易發生前列腺慢性發炎等風險。

氣海穴補氣 防排尿困難
  取穴:臍下正中1.5寸處。
  作用:尿儲留,胃下垂,補氣等。
  方法:用4指指腹,按柔此穴1次5分鐘,1天3次,皮膚稍紅蘊即可。

前列腺增生 開刀非唯一
  中醫師陳潮宗強調,攝護腺肥大好發銀髮族群,為男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但並非每一個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嚴重者,如急性尿瀦留、嚴重血尿、腎積水、腎功能受損等,就必須手術,不需手術者,可用藥物控制治療、減輕症狀,並用食療藥膳來改善病情。

山海鮮湯 老男人養生藥膳
  材料:牛膝20公克,車前子、王不留行各25公克、蛤蠣1斤,鹽、薑適量。
  做法:
  1.將蛤蠣吐沙、洗淨。
  2.再把牛膝、車前子、王不留行裝入紗布袋內。
  3.將藥材與蛤蠣肉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
  4.小火煎煮半小時,取出藥袋加精鹽調味。
  功效:滋陰清熱、軟堅利水,適用於攝護腺肥大、小便淋漓澀痛,及手掌、腳掌心、胸口都覺煩熱但體溫卻反映不出來的五心煩熱症。

防攝護腺肥大小撇步
  1.慎用壯陽食品及藥物,以免攝護腺肥大及充血加重。
  2.少吃辛辣、咖啡及刺激性食物,戒除菸、酒,以免誘發急性尿滯留。
  3.吃蔬果雜糧,補充維它命C、E及鋅,少吃油膩食物,可預防攝護腺肥大。
  4.多喝開水、少憋尿,避免尿路感染,並保持排便通暢。
  5.性生活要有規律,最好是單一的性伴侶,以免誘發感染,加重病情。
  6.不要久坐不動,應適度運動改善循環。
  7.熱水坐浴,每日用溫熱水坐浴10至20分鐘,可達到消腫和止痛的作用。
  8.一旦有排尿不正常現象出現時,應即早就醫,以早期診斷,早日治療。

甜菜根好處多!甜菜紅素能抑癌

甜菜根好處多!甜菜紅素能抑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在英國的超市中,一定可以發現一種看起來是紫紅色、像是蘿蔔般的蔬菜,那就是深受英國人歡迎的「甜菜根」,在亞洲被歸類為生機飲食的甜菜根,其實在西方國家早已不稀奇,近幾年多項研究發現甜菜的健康功效,讓它逐漸成為火紅養生蔬菜,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及美國「Live Strong」網站內容介紹,甜菜根具有5大促進健康的好處,只要注意別生食以免消化不良等問題。
1.有助降低、穩定血壓
  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的「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的研究內容指出,甜菜植物中有一種有機硝酸鹽,是幫助降低血壓的關鍵物質,硝酸鹽能幫助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氣體的濃度,進而幫助放鬆平滑肌、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甜菜根中的硝酸鹽含量約為一般蔬菜的20倍之多。

2.可降低罹癌機率
  甜菜根中一種「甜菜紅素」(Betacyanin)色素,是具抗癌性的極佳抗氧化劑,在2011年美國華盛頓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甜菜紅素」可以抑制攝護腺癌或是乳癌細胞的腫瘤成長,不過針對甜菜根對於防癌的直接關連性,尚須進一步實驗證實。

3.增進大腦血液循環
  維持腦袋良好的血液循環是幫助刺激人類認知能力的好方法,甚至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的產生;2011年北加州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研究報告指出,甜菜根可以減緩失智惡化速度,原因出自於甜菜根可改善血管的擴張作用,其中的高含量葉酸是主要原因,約2~3個小甜菜根,就可以到達成人每天建議攝取標準的7成。

4.增加體力、耐力
  英國《BBC》新聞曾報導,每天飲用500毫升的甜菜根汁,就可以幫助增加16%的體力,甜菜根的硝酸鹽會轉化成一氧化氮,在作用過程中降低了吸氧量,讓運動較不會疲累;規律的飲用甜菜根汁,對於運動員長期的體力訓練來說,有加分效果。

5.高纖解決消化問題
  甜菜根含有的甜菜鹼(betaine)可以保持胃的酸鹼中和,當胃酸過多時可以抑制,太少時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保持中和。另外,約100克的甜菜根(2~3顆)就可以補充人體一日所需10%的纖維量,促進腸道消化作用。


圖:甜菜根是富含營養成份的蔬菜。
圖:將甜菜根打成甜菜汁,對運動員體力有加分效果。

高雄爆發本土登革熱首例 3人遭感染

高雄爆發本土登革熱首例 3人遭感染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疾病管制署公布今年入夏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為居住於高雄市前鎮區草衙里的45歲男性,無國外旅遊史,且經該署檢驗確認,個案活動地也有3名民眾出現登革熱疑似症狀,經採檢送驗後確定感染,顯示已有群聚疫情發生。高雄市衛生局已加強當地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以防止疫情蔓延。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指出,個案5月24日出現發燒、疲倦、肌肉痛及全身痠痛等症狀而前往診所就醫,其後因症狀未見改善,次日再赴醫院就醫,5月26日由醫院通報疑似登革熱病例。
  根據疾管署疫情資料統計,今年截至5月28日,共有18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其中14例為去年本土疫情,發病日在2月6日前。境外移入病例共65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34例,馬來西亞17例,菲律賓6例,新加坡3例,諾魯2例,泰國、柬埔寨,以及法屬玻里尼西亞各1例。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已進入夏季及梅雨季節,環境中非常容易產生積水容器,若未及時清除恐將成為病媒蚊孳生源,會增加登革熱流行風險。目前已進入登革熱流行期,他呼籲,務必加強家戶內外環境管理並經常巡查,回收不需要使用的閒置容器,落實孳生源清除,避免孳生病媒蚊。

防深層靜脈栓塞 每天多高抬貴腿

防深層靜脈栓塞 每天多高抬貴腿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平日心肺保健,請多「高抬貴腿」!醫師指出,久坐、久站不動,是現代人老毛病,不僅容易造成下肢腫脹,誘發深層靜脈栓塞症狀,若延宕治療,更易引發致命的肺栓塞;建議每天應高抬下肢2至3次,每次5至10分鐘,就會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臟、頭部大受益處,減少用藥機會。
  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中毅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每到了傍晚,腳掌小腿逐漸腫脹,甚至連鞋子都穿不下,可能就得小心,因為這正是「深層靜脈栓塞」症狀之一,如果未能適時治療,恐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常見局部性疾病,長途搭機,久坐不動,就可能導致症狀加劇;研究發現,每坐1小時,深層靜脈栓塞風險即增10%,尤其患者不只發生在飛機上,包括:教職、餐飲業、專櫃人員、上班族等需久坐久站者皆為高危險群。
  深層靜脈栓塞症狀包括:下肢水腫、發熱、疼痛,常從腳趾一路往上腫,甚至到小腿、大腿。甚至有部分患者腳部腫脹,時間長達半年,甚至更久;症狀嚴重者,腳部持續腫脹,甚至腫到皮膚冒出水泡,滲出水來;且大部分患者,易延誤治療時機,民眾應提高警覺。
  就有一名20多歲的年輕廚師,一天得站10多個小時,常腳腫、起水泡,但他當作是一般水腫及皮膚不適自行擦藥處理,沒想到愈來愈嚴重,不僅腫脹程度不減,患處竟也轉黑、破皮,才趕緊就醫,確診是「深層靜脈栓塞併發血栓後症候群」,及時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才避免再反覆復發。

用藥2階段 小心交互作用
  基本上,深層靜脈栓塞治療傳統以抗凝血藥為主,患者需住院5至7天,接受注射及傳統抗凝血藥2階段治療。但由於傳統抗凝血藥容易與食物、藥物交互作用,需要嚴密監控出血風險,適時調整劑量。劑量如過高,恐有大量出血風險,但劑量太低,則擔心治療無效。
  不少醫師因擔心出血風險,用藥較為保守,導致使用劑量不足或療程不夠,無法達到治療目標。臨床上約有1/3患者因為無法獲得適當治療,復發風險高,也易造成如血栓後症候群嚴重併發症,反覆發作、慢性疼痛、患處皮膚變色、皮膚潰爛,甚至組織缺血壞死,導致截肢。

單一藥物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有別於傳統繁瑣的兩階段治療流程,5月1日起,衛福部核准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單一藥物療法,大幅降低傳統治療上的不便,包括:使用簡便,不必住院,劑量固定,不需反覆調整劑量,不需監測,且與其他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機率偏低,大幅降低出血風險。最重要的是,藥效作用快速,2至4小時內即達血中治療濃度,可以降低32%復發風險。

防深層靜脈栓塞 2點叮嚀
  1.多抬高腿:平常應避免久坐、久站、久臥,不管在辦公室或是客廳,應該每小時起身動一動,每天應高抬下肢2至3次,每次5至10分鐘,且要多補充水分。
  2.主動檢查:孕婦、肥胖者以及曾經中風、接受骨科、婦產科、直腸外科骨盆腔手術、癌症患者都屬於深層靜脈栓塞高危險群,如發現單側下肢腫脹、鞋子變緊,甚至穿不下,建議儘速至心臟血管科就診,接受超音波檢查,觀察血管阻塞狀況,由醫師評估最好的治療方式。

圖:久坐或久站可能導致深層靜脈栓塞,腳部腫脹是警訊。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疾管署:腸病毒第3例重症出現

疾管署:腸病毒第3例重症出現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昨(28)日公布今年第3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也是首例感染「克沙奇A16型腸病毒」所致的重症;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指出,該名2歲半男童在5月初時發燒,並出現典型的手口足症口部症狀,後因全身頻繁抽搐而住院治療,其家人也曾出現輕症症狀,應為彼此互相感染。
  羅醫師表示,克沙奇A16型重症並不常見,自2003年至今僅有約10例,在2010年7月後就不曾傳出重症病例。克沙奇A16型重症與其他腸病毒相同,易感染5歲以下兒童,常出現高燒不退、嘔吐不止、嗜睡、手腳無力、全身肌肉無故收縮等症狀,但不若腸病毒71型致命,幾無患者死亡。
  「國內腸病毒流行疫情持續攀升,家長及教師仍需留意學童健康狀況,」疾管署主任劉定萍指出,全台幼稚園上週有459班次停課,其中以桃竹苗地區最多,中部居次;腸病毒急診人次近1千5百人、門診逾2萬4千人,較上上週增加3至4成,感染病毒多以克沙奇A型為主,今年傳出的3例重症,分別為克沙奇A2型、A16型及腸病毒71型。
  劉定萍強調,中國腸病毒重症病例逾8千5百例,患者仍持續增加,香港及日本疫情已趨緩,但由於這3個地區流行的多為腸病毒71型,民眾不能掉以輕心;韓國疫情也還在高峰,但流行病毒與我國類似,患者多為感染克沙奇A16型。

眼窩疼痛卡卡 腫瘤比眼球大恐失明

眼窩疼痛卡卡 腫瘤比眼球大恐失明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眼窩猶如「眼球的家」,但若出現眼球凸出、轉動卡卡的,就應小心眼窩腫瘤在搞怪。眼科醫師表示,眼窩腫瘤發生原因不明,臨床分為惡性與良性,據統計,台灣每年約發生30多起這類病灶,惡性佔1/3、良性佔2/3,不僅會影響視力,甚至會有殘障失明的高風險,千萬不可小覷。
  新北市署立雙和醫院眼科主任沈筠惇醫師指出,門診中,曾收治一名59歲的中年男性,因眼窩疼痛、視力模糊而至眼科就診,後經診察確定為良性眼窩腫瘤,發現腫瘤位於眼窩神經內側,腫瘤大小約3公分,比眼球還要大,不斷擠壓,幾乎快把眼球擠出眼眶。
  另有一位69歲的年長者則是因右眼凸出、眼球轉動有異,曾赴多家醫院尋求診斷,後來選擇在雙和醫院接受治療,患者問診反映說,當時尋求不同醫師的建議,經比較後選擇在雙和醫院接受冷凍取出手術,終保留眼球視神經。
  眼窩位於眼球後方,空間緊密,一旦罹患眼窩腫瘤,因腫瘤長在眼球後方,會出現眼睛疼痛、眼球轉動困難、視力模糊、複視、眼睛密合困難,或是眼睛凸出等表現,若不予治療的話,長期下來,視力終究要喪失。
腫瘤躲眼窩 冷凍取出免開刀
  沈筠惇醫師強調,眼眶冷凍腫瘤取出術是將眼眶的骨頭鋸開,擴大眼球挪移的空間,將眼球挪開後,從空隙間置入冷凍器械,直接黏取腫瘤組織後取出。從外表看,傷口約只有1至1.5公分。
  基本上,由於眼窩腫瘤存在於眼球後方,且眼球旁是由骨頭包圍,沒有手術介入的空間,為保護眼球,也不能先將眼球取出,再取後方腫瘤,因此大部分眼窩腫瘤手術,是經由開顱方式,打開腦蓋後,取出腫瘤。

冷凍腫瘤取出術 少開顱風險
  治療眼窩腫瘤,多半需大費周章打開頭骨後取出腫瘤。雙和醫院改變手術路徑,從眼眶旁進入,採用冷凍方式取出腫瘤,減少開顱風險。相較開顱手術,從眼眶取出腫瘤,因視野與操作範圍小,手術較為精細,醫師操作所需的純熟度更高,但手術破壞性較小,也可減少開顱的風險與併發症。
  臨床上,眼窩惡性瘤,需要施行「眼窩剜除術」,將眼窩包括:眼球、視神經、外眼肌、淚腺等組織全部剜除,若是續發性或轉移性腫瘤,則除了手術以外,有時還要輔以放射治療或化學療法。總之,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防範眼窩腫瘤最好的方法。

喝酒臉紅 胃食道逆流恐致食道癌

喝酒臉紅 胃食道逆流恐致食道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喜歡吃檳榔的「紅唇族」、喜歡抽菸的「癮君子」,加上喜歡喝酒的「乾杯族」,以上三種習慣都有,而且經常出現火燒心、吞嚥不適,以及動輒一飲酒就臉紅的人要小心了!可能食道已發生病變,成為食道癌的高危險族群!
  一名60多歲台商,是一位老菸槍,每天至少2包菸,且長期需要喝酒應酬,每次喝完酒臉都會紅得像關公,5年前因摸到脖子的腫塊,前往耳鼻喉科就診,證實下咽部有腫塊。經醫師建議增加消化道內視鏡的檢查,意外發現除了下咽腫瘤,還有6公分早期食道癌,透過內視鏡合併治療後現已痊癒,即使未來就算頭頸部癌治療成效好,仍可能身陷食道癌奪命的風險!
菸+酒 罹食道癌機率高常人42倍
  衛福部最新發表癌症登記統計,食道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9,食道癌仍佔男性癌症死亡的第6位,僅民國100年就新增2000多個案例,當中竟有高達7成發現時已為晚期,在國內的5年存活率僅有1成多,且近10年無太大突破。
  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導致食道癌主因,而且喝酒會臉紅的罹患風險比其他人還高出14倍。高雄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文醫師指出,原因是喝酒會臉紅的人,體內缺乏一種代謝酒精的酵素,因此長期有喝酒習慣食道癌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抽菸加上喝酒,得到食道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42倍,若再加上嚼檳榔,機率更高達195倍。

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引發食道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菸酒、檳榔外,胃食道逆流也有可能引發食道癌。根據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調查指出,7成民眾不知胃食道逆流有食道癌化的可能性。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暨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陳冠仰主任特表示,胃食道逆流更是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的誘發因子,但國內目前竟有9成民眾從未聽過巴瑞特氏症。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腸胃科鍾承軒醫師指出,門診觀察胃食道逆流患者數目近年來已取代消化性潰瘍,成為腸胃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飲食西化與運動的缺乏,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口越來越多,加上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使得近年來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據統計顯示,10多年前的胃食道逆流比例約為7%,但是近幾年上升至25%左右,10年來增加了逾3.6倍。
  根據國外研究,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病人中,10~15%有「巴瑞特食道症」,而巴瑞特食道症病人發生食道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0-60倍,而發生率是一般人的100倍。
  什麼是巴瑞特食道症?巴瑞特或巴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是下食道之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所取代的一種病變,巴瑞特食道症形成的機轉目前並不明確,在臨床上,具有巴瑞特食道症的人日後較容易得食道腺癌。

改善胃食道逆流日常保健:
  1.儘量戒除酒、菸、茶葉、咖啡、檳榔。
  2.避免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的食物或飲料,如高油脂食物、酒精、咖啡、含咖啡因的飲料(如:濃茶、可樂等)、巧克力、碳酸飲料等。
  3.避免在睡前2小時內進食,不要吃油炸食物。
  4.保持愉悅心情,避免壓力。
  5.減輕體重,因為過多腹部脂肪增加腹內壓力,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而造成逆流,體重減輕可以改善症狀。
  6.飯後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跳躍或倒立等。
  7.睡覺時頭部抬高30°,可以減少胃酸的逆流。
  平常有抽菸喝酒習慣,又喜歡吃燒烤油炸食物的民眾,如果發現有「吞嚥疼痛、困難」、「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胸口疼痛」、「聲音沙啞及咳嗽好不了」等症狀,應該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及早透過內視鏡檢查能提早發現癌前因子,及早接受治療阻止食道癌的癌變風險。

炎夏狂喝冰飲 當心胃食道逆流報到

炎夏狂喝冰飲 當心胃食道逆流報到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夏季來臨,炎熱的天氣讓人忍不住買杯冰飲來降降火,但你知道對於腸胃道不好的人,長期喝冰品將導致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提升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廖祥琳指出,濕熱氣候配上人手一杯冷飲的風氣,以及長期飲食不節制的習慣,很容易讓胃食道逆流會反覆發生。

胸口灼熱、胃痛 可能胃食道逆流
  廖祥琳解釋,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計有胃部灼熱、胸口灼熱、胃痛、胸悶、打嗝噯氣、咽喉至食道有異物感,以及吞嚥困難。患者容易感到飢餓,吃點東西會舒服些,但吃太多又腹脹。引發的長年咳嗽、咽喉有異物感,會常清喉嚨使得聲音沙啞、出現口臭,甚至氣喘發作。

中醫治胃食道逆流法寶多
  中西醫治療胃食道逆流稍有差異,中醫除選用具制酸效果的中藥,更注重探討起因為何。基本上來說,脾主升清,相當於現代所謂的腸蠕動與吸收。脾功能發生障礙,就會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
  他表示,治療時應著重腸子的功能調整,一旦恢復,胃的和降順暢,就不會有胃酸上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因為腸胃連動,許多患者除了胃酸還有下腹脹的困擾,此時宜以健脾消導的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治療。至於長期胃酸排空遲緩可能傷及胃黏膜,甘露飲、益胃湯有助修復。
  除了服用中藥,常按摩內關、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效果也不錯。除此之外,放慢進食速度、不要過晚進食,迴避易引發胃酸的食物,減重,墊高枕頭入睡等生活上的調整,都有益於改善病情。廖祥琳特別提醒,中醫治療胃酸有五大時機,包括停藥後仍反覆發作;胃酸伴隨慢性咳嗽、氣喘、胸悶;胃酸伴隨腹脹、大便偏軟;空腹時胃嘈痛,吃太多又腹脹;胃酸雖可被藥物抑制,仍常感覺胸悶、異物感。患者切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懷孕一定要中藥進補?安胎4迷思

懷孕一定要中藥進補?安胎4迷思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為了腹中寶寶的安全,避免流產或早產,孕婦在懷孕期間存在一些迷思,包括不能發生性行為、需藥膳進補、需大量補充葉酸或懷孕初期不能運動等,但真的是如此嗎?就讓專家來解答。

迷思1:懷孕期間不能有性行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胎兒狀態在懷孕早期3個月還不穩定,約25%準媽媽會有陰道出血的現象,包括不知道自己已懷孕的流產婦女在內,約每6名孕婦就有1人發生流產。而許多人認為性高潮會引發子宮收縮、出血或流產,因此初次懷孕的準媽媽常將性行為當成禁忌。
  其實,懷孕初期也不是不能發生性行為,但要遵守沒有出血、沒有腹痛、不能太激烈、太深入、太頻繁、時間不能太長等原則。正常情況下,1個星期發生1次性行為,不致於會引發太大問題。

迷思2:懷孕期間一定要進補?
  國人普遍有「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三天兩頭幫孕婦燉補,以滿足母體和胎兒的營養所需。不過,周宗翰中醫師認為,除了氣血虛弱的孕婦需中藥調理之外,其他準媽媽只要適當進食即可,若高澱粉、脂肪或加工食物吃太多導致過度肥胖,不僅會行動不便,還會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的可能,進而增加難產機率。
  另有些孕婦因怕胖,飲食特別清淡,但中醫師提醒孕婦每天應攝取足夠的營養和各類維生素,寶寶的發育才會健全。即使產後減重不容易,也不建議用口感較好的水果完全取代蔬菜,因為水果屬性往往偏寒,會降低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且過量攝取會影響正常進餐,恐導致營養失衡。

迷思3:補充葉酸預防流產?
  過去醫學認為孕婦補充葉酸可降低胎兒腦神經管缺損的機率,另國際醫學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刊登的荷蘭研究也曾發現,高濃度葉酸可降低血中類胱胺酸的濃度,進而減少流產的風險,導致許多準媽媽在懷孕後開始大量補充葉酸。
  不過,胎兒在媽媽懷孕12周以前還只是個胚胎,營養來源並非媽媽,而是卵黃囊,卵黃囊要到12周之後才會形成胎盤,供輸胎兒營養,所以要預防流產和畸形,必須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補充葉酸,才能發揮效果。而懷孕後補充,只能當做補充媽媽的維生素。

迷思4:懷孕期間不能運動?
  礙於胎盤和胎兒不穩定的原因,準媽媽們常在懷孕期間被限制運動,但目前有越來越多人鼓勵孕婦做運動,以幫助順產,究竟孕婦能不能做運動呢?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在懷孕初期,胎盤著床多不穩定,孕婦易有出血、子宮收縮不正常等異常症狀,需減少運動,能臥床休息就多休息。
  但過了不穩定的3個月後,沒有上述異常症狀者,可多運動。如果準媽媽在孕前已有運動習慣,可將運動量減半;平常就沒運動的準媽媽,選擇散步就好。

新發現!癌症屬新陳代謝疾病

新發現!癌症屬新陳代謝疾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癌症研究有突破性發現。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是一種對於葡萄糖的新陳代謝變異的細胞,跟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研究還指出,只要抑制關鍵酵素與致癌因子結合,就可以對癌細胞斷糧,讓腫瘤縮小三分之一,未來研究抑制方法成功後,有機會取代傳統的化療,可能將癌細胞逆轉為正常細胞。
  電療、化療,讓癌症患者身心都承受極大的痛楚,但以後癌症有機會可以逆轉,有新的治療方式。國衛院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癌症其實就像糖尿病一樣,屬於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葡萄糖代謝變異。簡單來說,一般正常細胞,可以透過一種PKM1酵素,分解葡萄糖,轉化為能量及二氧化碳,但是癌細胞當中,卻有致癌因子JMJD5,會跟PKM1酵素結合,讓葡萄糖大多變成了乳酸,促使腫瘤生長。只要抑制致癌因子作為標靶,甚至可以讓腫瘤縮小三分之一,有機會以新的方式治療癌症。
  也因為癌症是新陳代謝疾病,均衡飲食、多運動,能夠預防。罹癌時也要少吃甜食,避免癌細胞過度生長。健康生活,就是預防癌症、控制癌症的不二法門。

治療中斷 頭皮乾癬竟變紅皮症

治療中斷 頭皮乾癬竟變紅皮症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乾癬是種因自體免疫導致慢性發炎的皮膚病,沒有傳染性,卻容易因壓力和作息不規律而反覆發作,拖延不治療,會讓病灶面積不斷擴張,嚴重會導致全身性紅皮症,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常人高。醫師提醒,「趨吉避凶」是穩定控制乾癬的原則,呼籲患者謹守「治療3不曲」,有機會脫離「癬」境,回歸正常的生活。
  罹患乾癬超過20年的大葉大學洪姓教授,年輕時因忙於研究工作,睡眠時間少、精神壓力大,開始出現頭皮屑的乾癬症狀,卻因忙碌的教職工作,治療走走停停,久而久之,乾癬越長越快,病灶面積不斷擴張,甚至蔓延到臉部。而且,外用藥膏塗久了,脆弱的皮膚變得越來越薄,最後竟演變成乾癬中最嚴重的紅皮症,全身上下幾乎「體無完膚」。
  洪教授指出,乾癬皮膚一碰就痛,就連洗澡都很辛苦,一般男性平均洗澡時間10分鐘就能完成,自己光是洗澡、擦藥的時間,加起來就要超過1小時;皮膚外觀的改變,也常被誤認為傳染性皮膚病,甚至被列為游泳池的拒絕往來戶。種種的不適和壓力,讓他假日幾乎宅在家,甚至有些憂鬱的傾向。

乾癬皮屑如雪紛飛 心血管共病風險高
  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表示,乾癬皮膚上的病灶只是疾病的結果,原因來自體內的發炎反應。臨床症狀上,皮膚呈現界線分明的紅色斑塊,合併銀白色皮屑脫落,好發部位通常在頭皮及四肢關節及外側處。乾癬成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是先天遺傳,也可能是後天誘發,如生活壓力、作息不正常、抽菸、喝酒、藥物過敏、重大外傷等。
  目前台灣的乾癬患者約有10萬人,許多患者為了遮掩病灶而限制行動範圍,容易出現社交、交友、工作的困難,並因此產生憂鬱、沮喪等負面情緒。據國外研究指出,乾癬病患因疾病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大,憂鬱傾向較正常人高出39%、焦慮狀況增加31%。
  此外,乾癬也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疾病。研究發現,乾癬患者罹患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的機率,分別比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中重度乾癬患者平均壽命比起一般人減少3至4年。

乾癬難根治!「治療3不曲」戰勝癬境
  乾癬的棘手之處,在於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只能透過生活管理和適當的治療控制病症。邱瑩明醫師表示,乾癬患者應「趨吉避凶」,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適度抒解壓力,遠離菸、酒等可能造成惡化的危險因子,且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遵守不使用偏方、不中斷療程、不輕易放棄的「治療3不曲」原則,接受正規治療,未來可望戰勝「癬」境。
  治療上,除了有傳統的外用藥物、口服藥物和照光治療,目前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給付的生物製劑,可降低乾癬過度活化的免疫系統,但適用需經事前審查和申請。醫師提醒,無論是哪一種治療方式,都應先經醫師評估,且患者應長期接受治療,才能真正擺脫乾癬。

慢性蕁麻疹 多與壓力有關

慢性蕁麻疹 多與壓力有關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蕁麻疹是國內常見的皮膚病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說,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急性蕁麻疹來的快去的也快,常常發得全身都是,但不到半天就消失;慢性蕁麻疹則是反覆發生,並且超過6週以上。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根據台灣的研究顯示,有高達7成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是長期處在心理壓力大的生活情況,適當的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病情有很大的幫助。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說,很多人以為蕁麻疹大多是由食物引起,其實要讓皮膚產生過敏反應,透過皮膚壓迫、磨擦都有可能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樣的疹子。
  朱家瑜說,慢性蕁麻疹絕大部分不是因為對外來過敏原過敏引起,很多是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

端午安心吃粽 痛風病患謹記4招

端午安心吃粽 痛風病患謹記4招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端午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開始準備應景的粽子,使得香味四處飄散,但對於罹患痛風的民眾而言,卻被醫師交代要忌口,因為痛風發作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的尿酸濃度忽高忽低、上下震盪所引起。
  為避免痛風發作,在此提供4招預防急性發作,讓民眾在端午佳節時,也能好好享受粽子,大快朵頤。
  (1)喝水:尿酸要經由腎臟藉著小便排出體外,因此,喝足夠的水就可以讓你立於不敗之地,且以最近的天氣來說,一天的水量大約是2000~2500c.c.即可,此外,若是不愛喝水的民眾也可選擇淡淡的檸檬水等,重點是不能含果糖,因為果糖代謝後會變成尿酸,尿酸愈高痛風發作的機會也相對增加。
  (2)秋水仙:秋水仙在痛風的治療上扮演兩種重要的角色,低劑量(每天0.5 毫克)可以預防痛風的急性發作,至於高劑量(每兩小時0.5毫克直到有併發症發生,如嚴重腹瀉、心律不整、肌肉酸痛等)是用來治療急性痛風發作的,所以,遇到特殊場合無法忌口時,就可以利用低劑量的秋水仙來暫時渡過難關。
  (3)避免藥物假期:久病成良醫,相信不少慢性病患會自己調藥,如很久沒發作就不吃等因素就自行停藥,但痛風發作的要件就是體內的尿酸上上下下,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情,千萬別擅自停藥,若因此而導致急性發作,豈不是得不償失。
  (4)避免喝酒:酒對痛風患者而言幾乎就是禁忌,目前能容許的是一天二盎司(約60c.c.)的紅酒,其餘的酒品一概敬謝不敏,尤其夏天大家最愛的冰鎮啤酒更是務必要割愛。

豆腐防心血管疾病 適合減肥、便秘者

豆腐防心血管疾病 適合減肥、便秘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豆腐最主要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還含有10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胺基酸、磷、鈣等等,近年科學家更發現豆腐渣中有抗癌物質-異黃酮,豆腐原料中的大豆含有豆固醇,能抑制膽固醇,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而豆腐中的類黃酮,對於女性更年期雌激素分泌不足有幫助,對便秘的老人來說也是很好的食物,食用豆腐時應避免與草酸高的食物一起吃,譬如菠菜、竹筍,以免影響鈣吸收。
  豆腐主要以大豆製成,營養豐富,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一塊豆腐中,蛋白質就佔了將近34%,還有維生素B1、B2、E、K、礦物質鎂、鈣、鐵、鋅、磷等等,能增加食慾、有助骨骼生長、發育,豆腐的營養價值和牛奶相近,對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是很好的代替品。
  過高的膽固醇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豆腐中的原料大豆含有豐富的豆固醇,能抑制膽固醇,常吃豆腐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美國科學家發現,豆腐渣、豆漿渣有多種抗癌物質,新鮮的豆腐經冷凍之後,會產生一種酸性物質,會破壞人體積存的脂肪,凍豆腐經過冷凍,但營養不會被破壞,適合減肥的人。
  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不足,豆腐中含有大量類黃酮,多吃豆腐能補充雌激素,類黃酮溶於水,而最好的類黃酮補充方法是喝豆漿;研究發現,豆腐中的豆固醇能抑制肉類食物中的膽固醇,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病息息相關,因此喝豆漿、吃豆腐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豆腐對於便秘的老年人很好,但盡量避免油炸,需特別注意,豆腐不可與菠菜同食,因菠菜中的草酸會會影響豆腐中鈣的吸收,此外,豆腐加工品常添加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質,應為了健康少量攝取。

圖:豆腐能抑制膽固醇,對於女性更年期及便秘的老人也是很好的食物。

成人過動症被低估 醫師籲重視

成人過動症被低估 醫師籲重視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針對常被忽略的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開辦門診,發現約有近70%的個案確診,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就醫。
  昨天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在兒童之中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過去認為症狀在長大後會改善,但最新研究顯示,有約60%的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且以注意力不足為主。
  黃隆正表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有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面對問題時沒耐心等症狀;生活功能、工作及學業表現易受影響,離婚率也較高。
  他說,患者會忘東忘西、做事丟三落四,有長期挫折感,因此常合併憂鬱焦慮症狀,就醫時常未被確診。另外,很多人認為此症不會在成人身上發生,容易被忽略。事實上,只要正確診斷,給予適當藥物及行為治療,就會有很大改善。
  黃隆正指出,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101年開辦國內第一個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別門診,至今累積近100名主訴注意力不足的個案,確診比例約70%。
  黃隆正說,他從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雖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接受治療人數逐年增加,但仍遠低於社區中的盛行率;且個案接受治療的發生率與盛行率都在13歲至18歲以後急遽下降,顯示此病在國內可能被低估,治療率普遍不足,尤其女性及成人的個案最多。這項先驅性研究結果也已在今年4月登上國際期刊。
  他說,並非只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造成注意力問題,需要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可先以國際衛生組織發展的自填量表進行初步自我篩檢,若發現符合症狀不少,就要考慮接受進一步評估。

吃辣能燃燒脂肪、延長壽命

吃辣能燃燒脂肪、延長壽命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有些食物若不加點辣,就是會少一種味道,但辣椒除了能夠拿來提味之外,美國的最新研究還指出,辣椒還能增加壽命!
  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顯示,老鼠體內負責感受疼痛的蛋白質TPRV1越少,老鼠的壽命就會越長,而實驗中讓老鼠吃下辣椒素,則能減少TPRV1的生產,減少疼痛感,更能夠使壽命延長。其中,在母鼠的身上,壽命能延長百分之十六,公鼠則能延長百分之十二,更令人振奮的是,吃辣椒素的老鼠,可以不必運動,就能夠燃燒體內的脂肪,另還可減少罹糖尿病風險與預防腦力的退化!
  研究人員指出,若長期攝取含辣椒素的食物,像是咖哩,可以阻斷TRPV1的生成,並且提高新陳代謝,防止老化。研究結果刊登在《細胞》期刊。
  但也提醒民眾,吃辣適可而止,否則吃太多則可能會傷腸胃及口腔黏膜!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血壓爆衝如雲霄飛車 嗜鉻細胞瘤所致

血壓爆衝如雲霄飛車 嗜鉻細胞瘤所致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新竹市一名49歲女性患者,因難以控制的高血壓造成消化不良、腸胃不適、體重減輕及心悸等現象,經醫院以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下方有一顆將近6公分的腫瘤,轉診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接受治療,確認病患的腫瘤是源自右側的腎上腺,而診斷出病人是罕見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因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不易診斷,且10%的嗜鉻細胞瘤有惡性轉移侵犯的可能,小心別忽視這些沉默的器官,問題一發生即可致命。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部伍嘉偉醫師表示,患者先由心臟科及腫瘤科診斷,再轉由內分泌科給予藥物治療,待腫瘤穩定後進行腹腔鏡手術,順利摘除腎上腺瘤,患者目前已恢復良好。
  腎上腺腫瘤為不常見的疾病,而其中較危險的嗜鉻細胞瘤更是罕見,在台灣的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大多發生於中年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裡面充滿了導致血壓爆衝的賀爾蒙,會持續且大量釋放兒茶酚胺等激素,會發生持續或陣發性的高血壓,也容易出現倦怠、頭痛、心悸、多汗、焦慮等症狀,也可能發生代謝問題、腸胃不適、體重減輕,嚴重的則併發症如器官衰竭或中風等。
  伍嘉偉醫師表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裡面的賀爾蒙具有導致血壓爆衝的特性,患者血壓會猶如雲霄飛車一般,傳統的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必須在腹部留下一道20~30公分的傷口,導致出血多、傷口大,術後恢復也較緩慢。近年來腹腔鏡手術的進步,傷口長度大幅減少,術後的復原也快速許多,手術的併發症及死亡率均已較先前大幅下降,也成為腎上腺腫瘤手術的主流。除了以藥物控制血壓之外,切除腫瘤是目前較標準的治療方法。

女性睡太多或太少 傷腦損記憶力

女性睡太多或太少 傷腦損記憶力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女性睡太多、睡太少對大腦都不好,特別是睡眠時間長短劇烈改變,更會對大腦產生傷害。美國重新研究發現,中年人如果睡眠時間太短、太長,老年記憶力很容易變差,老年人也是一樣,睡眠時間長短與記憶力息息相關。
  研究也發現,當睡眠時間長短產生很大變化,記憶功能也很容易日漸低下。
  美國布里根婦女醫院錢寧網絡醫學部講師伊莉莎白‧狄佛絲團隊研究發現,與每天睡眠七小時相比,女性睡眠時間一天如果少於五小時或超過九小時,記憶力退化就會比較嚴重,記憶力會比實際年齡差上兩歲左右,無論中年、晚年都一樣。研究還發現,當女性每天睡眠時間長短差兩小時以上,像今天睡六小時、明天睡八小時,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記憶力也容易越來越差。
  這項研究含括一萬五千兩百六十三名女性護理人員,這些人年齡都超過七十歲,最初接受評估時,都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憂鬱症病史。研究人員比較他們睡眠時間長短與記憶力之間的關聯性。
  狄佛絲表示,如果想在老年保持記憶良好,就要多注意平常睡眠習慣。建議一天睡眠時間七小時最為理想,最能幫助保持老年記憶力。若有睡眠障礙,除了接受治療,最好也要檢查一下認知功能受損狀況,以及早發現是否有異常。

甲狀腺癌術後定期追蹤吃藥 年存活率高

甲狀腺癌術後定期追蹤吃藥 年存活率高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十年存活率約八、九成,不過仍有患者因遲疑追蹤,八年內即使手術三次切除,最後癌細胞仍轉移不治。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主治醫師暨正子中心主任諶鴻遠表示,曾收治一名外島老師,她三十多歲時發現罹患甲狀腺癌,切除病灶後患者覺得甲狀腺癌存活率高,加上就醫不便,對每年持續追蹤有些遲疑,結果術後不到十年因再度復發而切除淋巴腺轉移。
  醫師指出,術後必須做放射性碘一三一治療及每年定期追蹤掃描,追蹤甲狀腺癌是否有轉移或復發,不過老師仍輕忽檢查,本來至少要每年做一次的追蹤檢查,她又拖了好幾年才去做,癌細胞從頸部轉移到腰部脊椎處,導致下半身癱瘓,最後病情不斷惡化甚至轉移至腦部,最終不治。
  醫師表示,甲狀腺癌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年輕女性,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三至十位的確診案例。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原因仍不明,一般而言,女性的發生率高於男性。甲狀腺是一個很表淺的器官,很容易為人察覺和發現。通常腫瘤大到看到或觸摸得到時,九成是良性的結節。
  男性甲狀腺癌病患十年存活率較女性差,約在七成左右,但因為整體預後較其他癌症為佳,許多患者常以為癌症的威脅已遠離,輕忽持續追蹤病情的重要性。台灣每年平均約有兩百多人因甲狀腺癌過世,死亡率佔罹癌者的一成左右,諶鴻遠醫師分析,門診中的甲狀腺癌死亡案例,大部分是罹癌五至十年卻未定期追蹤的患者為主,由於忽略追蹤,往往癌症復發或轉移時仍不自知,導致治療上的困難。
  甲狀腺癌患者在手術和放射碘治療後,需長期服用甲狀腺素維持新陳代謝的正常,不過傳統在進行約二十八天的追蹤檢查期間,需暫時停止使用甲狀腺素,造成恍神、疲憊,發胖。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主治醫師暨正子中心主任諶鴻遠表示,恍神、疲憊、代謝異常,發胖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症狀發生時不建議開車,以免有安全的疑慮。此時患者會覺得心理壓力大,臨床上有患者甚至出現行為反常,出現搶劫、偷竊的行為。
  諶鴻遠醫師表示,許多女性甲狀腺癌患者在罹癌時已結婚生子,身負親職重責,或正值衝刺事業、力求職場表現的時刻,停藥副作用恐為她們的生活帶來劇烈的影響。如經醫師評估,使用人工甲促素,則可以緩解副作用。
  醫師臨床上遇到一名患者是原物料貿易的國際業務,需與全球三個時區的買賣方接洽進行即時交易,患者每半年需停止服用甲狀腺素4週,接受定期追蹤檢查,了解甲狀腺癌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跡象,但醫師告知停藥的副作用相當強烈,在這二十八天中,會出現注憶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極度倦怠等情況,患者於是在定期追蹤檢查前施打人工甲促素。
  每年五月二十五日是世界甲狀腺日,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秘書長陳涵栩醫師表示,甲狀腺癌無明確危險因子,患者仍須定期追蹤檢查,才能避免癌細胞復發或轉移仍不自知的危險情況。

長期臥床易骨鬆 上肢運動來鍛練

長期臥床易骨鬆 上肢運動來鍛練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美國NASA去年曾誠徵志願者參加一項物理實驗,只需要躺在床上70天,就能賺得台幣50多萬元的薪水,主要就是為了研究模擬太空人在旅程中需要長時間冬眠的健康狀況。然而,其實在每個人的家庭中,可能都有如同太空人生活般的「太空阿公」、「太空阿嬤」!
  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達270萬人 ,推估約有10萬名長者需長期臥床,研究顯示,長期臥床者由於肢體活動不良,骨流失狀況與太空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相當,連續半年臥病的病人骨密度約流失25%,等於狂掉了1.5個T值。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270萬人,約佔總人口11%,預期到了2040年,比例將一舉突破30%,由於骨質疏鬆症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依推估每5位就有1位為骨鬆患者,因此提早透過健康介入以積極提升骨密度,避免骨折發生,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資料顯示,台灣目前約10萬名長者屬重度失能或需長期臥床,這群人的活動力差,長期下來導致骨流失及肌力低落,不僅為骨鬆骨折高危險族群,若一旦跌倒,其癒後更可預期較差。黃兆山醫師還表示,在運動對骨骼健康研究中,荷重撞擊運動與骨密度有直接關係,長期臥床者由於肢體活動不良,無法進行基本的行走等負荷體重之運動,骨流失狀況與太空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相當。
  研究發現,太空人長時間處於微重力下會導致鈣質從骨頭中流失,待的時間越長、流失的越多,11週的太空航行時間下,跟骨的骨礦質量平均流失了4%,平安返抵地球後,更需要半年24週的時間才能恢復流失骨質的一半。黃兆山醫師指出,另外的研究顯示,患者若連續臥床11週,骨密度大約下降5% ,這群太空阿公或太空阿嬤的骨密度變化狀況與在微重力外太空工作的太空人相當,並且若持續臥床24週,相當近半年,骨密度竟流失高達原本的25%,等於T值下降1.5,十分驚人。

保骨防跌來練功
1.輪椅族上肢運動
  【壓肩運動】雙腿與肩同寬。手握啞鈴或水瓶、砂袋等,雙手向上推出。數到3後放下休息,再次重複多次。
  本運動有助增強腕部骨密度、強化上臂後測和背部肌肉力量。

2.臥床族上肢運動
  【壓胸運動】雙膝彎曲,雙腿張開與髖同寬,手握啞鈴或水瓶,先彎曲肘部,緩緩向上抬舉。數到3後放下休息,再次重複多次。
  本運動有助增強腕部骨密度、增加脊椎骨密度、強化胸、肩、背肌肉。

圖:長期臥床者由於缺乏運動,骨密度會很快流失,骨折風險遠大於常人。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觀察腳健康!9個徵兆透露警訊

觀察腳健康!9個徵兆透露警訊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每天照鏡子,觀察臉上的小細紋跟肌膚,然而是否有注意低頭審視自己的腳呢?腳部不但也需要保養呵護,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傳達身體健康警訊的一個地方,美國知名《時代》雜誌(TIME)報導指出,不論是腳趾甲、腳的皮膚,或是腳發出的疼痛訊號,都可能是身體潛在問題的重要警訊,大致可分為以下9項常見症狀。

1.腳部變得光滑無毛
●身體循環代謝問題
   腳原本在腳趾附近會有些許的毛髮,如果某天突然發現它變得光滑無比,那表示身體的新陳代謝機能下降,導致血液無法流至身體末梢部位,給予毛囊養份。也有可能是心臟無力的表徵,可請醫師幫忙測量脈搏與檢查心臟功能。

2.腳常常抽筋
●營養不足、體內水分不足
  抽筋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嚴重的話可能是基因缺陷造成的腳部問題,輕則只是因為身體的養分不足。如果是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抽筋狀況,那就表示水分攝取不足而引起的肌肉收縮;多攝取還鎂、鉀、鈣等礦物質的食物,也能改善抽筋狀況。如果已經抽筋,可將腳放入熱水中,並慢慢將腳趾往自己的部位伸展,即可緩解。

3.腳的傷口好不了
●糖尿病、皮膚癌
  如果腳的傷口過了好久都無法痊癒,卻又找不出來特定原因,小心可能是糖尿病的警訊,血液中血糖值的不穩定,可能會造成神經受損,使得腳部對於疼痛或是任何神經觸感都變得遲鈍甚至無感,嚴重的話就會有需要截肢的可能。
  另外,傷口難以癒合也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身體任何一處都有可能是皮膚癌的發生部位,因此身上的小傷口也別輕忽,如果長時間都沒有痊癒,記得諮詢皮膚科醫師。

4.腳部冰冷沒溫度
●甲狀腺功能低下
  撇去女性常會有的手腳冰冷不談,如果在炎炎夏日,腳卻還是像在冷凍庫一樣冰冷,怎麼樣也暖不了的話,就有可能是身體甲狀腺低下的緣故。如果你是超過40歲的中年人,更要注意此一問題,其他徵兆還有包括掉髮、易疲勞、體重快速下降、憂鬱等。

5.腳趾突然腫大
●痛風或其他發炎問題
  腳趾等關節處是痛風發作的部位,還會有疼痛腫大的感覺,其他相關的發炎疾病也有可能造成腳趾關節腫大,必須盡速就醫。

6.拇囊炎(Bunions)
●遺傳性的足部缺陷
  拇囊炎可能是因為穿到不合腳的鞋子,但更多時候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遺傳的骨結構導致大拇指被擠向其他腳趾而形成,建議多練習赤足行走、活動關節,出外換雙好走的鞋子。

7.腳跟疼痛
●足底筋膜炎
  從床上坐起來,腳底板一接觸到地面,或是從椅子上站起來時,就會明顯感受到腳部韌帶的疼痛感,且不論穿著拖鞋、涼鞋還是工作鞋,只要走路或站立越久,疼痛感就越強烈。醫師會建議暫時不要從事激烈運動或是長時間走路,並選擇適合的鞋子。

8.皮膚脫皮、發癢、脫屑
●真菌感染
  長時間穿著不透氣的鞋、襪,腳部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中,就會容易有真菌感染的問題,也就是俗稱的香港腳。可以塗抹抗香港腳的軟膏治療,並盡量保持腳部乾燥清爽。

9.指甲泛黃
●真菌感染/指甲油沉澱
  仔細觀察指甲,發現他竟然泛黃了?別太驚慌,首先先仔細思考一下是否有塗指甲油的習慣?如果指甲油沒卸除,沉澱太久也會造成指甲顏色變暗黃,也會隨著年齡增長,指甲變得斑駁泛黃。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與香港腳一樣是真菌感染。

捷運砍人犯 恐患思考知覺障礙

捷運砍人犯 恐患思考知覺障礙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台北捷運車廂內發生大學生持刀砍殺人事件,震驚社會,嫌犯目前還在接受警方偵訊,犯案動機目前仍然不太清楚,但是,警方之前透露嫌犯的說法,表示自小學開始即有「想幹一番大事」的想法,但是個人卻無任何精神方面就醫紀錄。精神科醫師表示,嫌犯有可能與電影《美麗境界》片中主角一樣,罹患思考知覺障礙,才會犯下這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
  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雖然在國外常聽聞有嫌犯在校園或公共場合犯下瘋狂連續殺人的案件,但是在國內卻是第一件如此令人震懾的連續殺人案件,實在非常遺憾。如果身邊周遭的人能夠在嫌犯透露類似「想幹一番大事」的說法時,而馬上敏感度提升,並帶嫌犯進行身心健檢,或許就能避免如此遺憾發生。
  楊聰財醫師表示,嫌犯可能有4種精神障礙之一的問題,包括:對於周遭環境充滿敵意與憤怒,第二是充滿不安全感即有思考知覺障礙,第三是有情緒障礙有挫折感,甚至有想同歸於盡的想法,最後是要考慮是否有毒癮影響腦部思考的問題。
嫌犯可能與《美麗境界》主角類似症狀
  在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中,內容描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最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納許。楊聰財醫師表示,片中主角固執相信自己的一套理論,且無法跟他人有良好的人際互動,所罹患的正是精神分裂症中屬於思考知覺障礙的部分,係指會在思考過程中產生偏差,導致無法接受正確的訊息,或產生錯誤判斷,進而影響日常生活。
  鄭姓嫌犯也有可能罹患類似思考知覺障礙,對外界產生幻覺妄想,以為別人不讓自己快樂,自己也不會讓別人好受的異於常人的想法。
  醫師提醒,家中或是身邊有人發生行為或言論有異狀時,一定要提高警覺與敏感度,早一點發現,帶他進行身心檢查,了解患者的狀況,並且早一點診治,或許就不會發生類似這起事件的死傷遺憾了。

經痛有如分娩痛?忍痛不是辦法

經痛有如分娩痛?忍痛不是辦法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吾家有女初長成,家長可別疏忽了家中女兒的月經來潮,尤其若有經痛問題,更應該注意,以免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就有一名年近30歲女子,長期被經痛所困擾,每次月經來潮,就有如分娩般,疼痛不已!直到結婚後想生小孩,她因為害怕不孕,才去找中醫師檢查,結果診斷出是因子宮肌腺瘤導致的經痛,進而用中藥調理,經過5個月治療,腺瘤已縮小了將近1公分。
  收治這名女子的中醫師劉筱薇表示,這名女子因為經痛長期有在吃西藥止痛藥,並曾去給西醫做診治,結果被診斷出為子宮肌腺瘤;最近因為想要生小孩,很害怕會不孕,進而在去年10月時,來門診想要以中醫治療。
  劉筱薇指出,這名女子的經痛情況非常嚴重,開始給與科學中藥與水煎藥治療,但她仍會搭配西藥止痛藥,以前止痛藥總要吃好幾顆,但目前只是每個月來月經時吃一、二顆即可。
  劉筱薇說,中醫對於疾病的治療會依據每個人不同的脈象與證型;而痛經主要可能由瘀滯造成,造成瘀滯的主因分為寒、熱、虛、實等等不同症型,而經痛很嚴重的女性多屬寒濕體質,由於她又有子宮肌腺瘤的病況,器官功能下降,循環也變差,甚至還有營養不良的情形;因此,用活血化瘀、溫陽利水的中藥方做治療,而這名女子在接受中藥治療後,她的子宮肌腺瘤由原本5公分,已縮小了1公分。
  婦女的月經順不順、會不會經痛,是女性健康的最大指標!婦女平常就應該要有良好的養生保健觀念和方法,以免出現嚴重的婦女疾病!藉由中藥來治療相對而言更為天然,目前就有知名中藥廠推出含十七種天然中藥材的沖泡包,成分除傳統四物外,另添加具活血化瘀功能的桃仁、可排除體內多餘水份的茯苓,另含有止痛效果的延胡索、香附及甘草,除了可改善經痛,還可補血,使氣血更順暢、臉色更紅潤。

少用手機 吃核桃 避免失憶成腦鬆族

少用手機 吃核桃 避免失憶成腦鬆族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壓力過大、3C產品過度使用、生活作息失調等問題,恐讓現代人腦力提早衰退。根據國外研究指出,現代年輕人腦力有提早退化的跡象,記憶力衰退的幅度,更超過55歲以上的老年人。國內一份調查也顯示,台灣更有42%民眾自覺記憶力衰退,顯見台灣人正逐漸邁向腦鬆族危機,醞釀一股「失憶海嘯」,民眾不得不好好正視此項問題!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發現,成年人記憶與其他心智衰退可能提早幾十年發生,以往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的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的情況,現在有可能提前至中壯年(30~44歲) 就開始走下坡。另一份國外調查指出,年齡在18~34歲之間的美國年輕人比55歲以上的人更健忘,更顛覆了老年人記憶力比年輕人還要較差的刻板印象。

腦部記憶需時間 一分神恐失憶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婷毓也曾表示,近期來主訴記憶力變差的患者越來越多,研判是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太多,導致腦部無法有效記憶,因而讓這些患者近期來增加了兩成以上。
  她指出,記憶的過程先要一個登錄的動作,之後才能儲存於特定的腦部區域,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夠提取出來,想起需要的資訊。因此在登錄的過程中,如果受到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干擾都可能影響記憶過程和記憶力,而現代人無論手機或是平板,還是電腦視窗越開越多,都讓許多民眾的記憶力跟著大幅下滑。

多吃核桃 有助腦力
  營養師劉怡里也說,記憶力衰退的主因,多與生活工作壓力有關,因此,要預防健忘情形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工作和生活壓力、適度運動,同時把握飲食原則,才能達到改善、預防的效果。而劉怡里就提倡每日吃一湯匙核桃,就能有助於預防記憶力衰退。
  她解釋,核桃,外型不僅像人腦形狀,實際上也因為富含三大健腦營養素而能夠達到增強記憶力、健腦益智的功效,對於不喜歡吃魚或素食者,植物性油脂的堅果類是最佳的攝取來源,其中核桃即富含Omega3脂肪酸,是十分方便健康的食品,一天一小把就足夠,年輕成年人適當攝取Omega-3脂肪酸,可幫助改善、提升記憶力;此外,核桃當中的優質蛋白提供腦部營養,能提升腦部的靈敏度與判斷力,此外更含有多種抗氧化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C、E能幫助維持腦部氧氣供給、活化思緒。
  此外,若依精神科的觀點來看,記憶力衰退確實與現代民眾過度腦部多工有關,黃醫師說,如果二十至三十歲的民眾,對於記憶力或注意力不足,感到非常困擾,且明顯出現焦慮情況,在公司又位居要職,就要考慮到神經內科進行看診。而精神科主要會採以行為治療的方式,例如少用手機、只在固定時間看手機並且把提示聲音關掉,都能減少分神的機會。

圖:核桃富含Omega3脂肪酸,可助腦部活化改善記憶力,一天一小把的量即足夠。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情緒過度反應 臟腑易氣機大亂

情緒過度反應 臟腑易氣機大亂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當情緒過度反應時,常常會干擾到正常的身心狀態。中醫師林美儀表示,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影響到身體,但是若情緒過度反應時就會造成身體相對應不良反應,進而導致人體臟腑氣機大亂,最後就可能衍生疾病。
  所謂氣機指的是氣的運動,氣透過不同運動以便進行不同作用,傳統中醫把氣的運動形式分為升、降、出、入等四種,如肝氣升、膽氣降、脾氣升、胃氣降,至於肺氣則是既可宣發又可肅降,而人的心氣、腎氣則是既可升又可降。
  林醫師舉例指出,如果民眾過度歡喜的話,容易造成心氣渙散,進而導致精神不能集中,也就是發生喜則氣緩的情形;如果民眾突然驚嚇的話,容易造成心氣紊亂,進而導致驚慌失措,也就是發生驚則氣亂的情形;如果民眾勃然大怒、怒不可抑的話,容易造成性情暴躁,進而導致面紅耳赤,也就是發生怒則氣上的情形。
  林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民眾思慮過度的話,容易損傷脾臟,進而影響到脾的正常功能,甚至還可能造成心神不安,像這種情況就是思則氣結;如果民眾悲傷過度的話,容易造成意志消沉,像這種情況就是悲則氣消;如果民眾恐懼過度的話,容易導致臉色蒼白、頭昏或昏倒,像這種情況就是恐則氣下。
  醫師建議,可以準備有助於養心除煩的小麥粥、蓮子粥,以便調養好自己的情緒。

長期抗戰控血壓 醫:勿擅自停藥

長期抗戰控血壓 醫:勿擅自停藥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長期服用降血壓藥不致傷腎,擅自停藥反而可能造成慢性腎衰竭。德國科隆大學醫學榮譽教授厄蘭德厄德曼19日應心臟學會邀請,分享國際高血壓治療趨勢時表示,該疾病已有多達129種藥物可供選擇;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林幸榮解釋,高血壓成因複雜,患者常需服用不只1種藥物,而減量或停藥應由醫師判斷,否則可能引發腎臟病等併發症。
  全球有13.5%的人口死亡與高血壓有關,到2025年時,患者將達15.6億人,年滿55歲者逾9成都有高血壓,」厄德曼表示,即便患者只有高血壓症狀,但引起中風、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心臟衰竭及末期腎臟病的機率,也較常人高出許多,且血壓「超標」越多,併發症越嚴重;特別是舒張壓正常、收縮壓異常升高的「單純收縮性高血壓」患者風險最高。
  儘管高血壓患者日益增加,但厄德曼強調,臨床已證實只要將收縮壓降低2至5毫米汞柱,就能降低14%的中風及9%的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林幸榮指出,目前臨床上多希望將正常人血壓維持在收縮壓140、舒張壓90毫米汞柱以下,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中風、慢性腎臟病患者則應保持在收縮壓低於130、舒張壓低於80毫米汞柱。

合併症患者難控制
  國健署在2007年針對全台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調查報告顯示,20歲以上成人罹患高血壓比例為28%;前成大附醫院長陳志鴻表示,近年在中國、台灣、印尼、泰國的跨國研究中發現,國內高血壓患者穩定控制血壓比例僅47.8%,主因係多數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狀況不佳,服藥後穩定者僅占23.1%。
  陳志鴻解釋,患者常因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藥物「吃一輩子會傷腎」而擅自停藥,但未按時服藥反而會出現蛋白尿、慢性腎衰竭等症狀,甚至衍生為視網膜病變、腦中風、冠狀動脈硬化、左心室肥大及心臟衰竭等併發症。另有患者擔憂血壓穩定後繼續服藥恐致血壓過低,陳志鴻澄清,除非有心臟衰竭或內出血狀況,否則一定要按時服藥,血壓才可能長期保持穩定。

病因複雜藥物多
  「是否停藥、減量或增量,都應由醫師判斷,」陳志鴻指出,過度緊張或天氣變化都可能導致血壓短暫「飆升」,因此血壓長期穩定患者若突然量到特別高的數值,卻未出現頭痛、心絞痛、眼睛痛、盜汗等不適症狀,可稍作休息後再量一次,而不應「馬上吃藥降血壓」。
  林幸榮表示,目前已有利尿劑、血管擴張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血管張力素轉換酵素抑制劑、腎素抑制劑、第2型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抑制劑,以及各式交感神經接受器阻斷劑等治療選擇,且有6成患者必須每日服用2種以上降血壓藥;「高血壓病因太過複雜,才需要不同種類藥物治療,」他說,「患者病因各不相同,切忌與親友『共享』降血壓藥。」

幼童沐浴 破除4大NG觀念

幼童沐浴 破除4大NG觀念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夏季天氣越來越悶熱,小朋友好動、跑來跑去、滿身大汗,此時父母擔憂小孩幼嫩的肌膚被悶出紅疹,於是急著帶寶貝去沖涼,讓身體恢復清爽,但1~4歲幼童稚嫩的肌膚可禁不起再三的搓揉清洗。幼童到底該如何正確沐浴,皮膚科醫師提出4個錯誤觀念,並說明正確照護幼童肌膚的小秘訣。

迷思1:幫幼童清洗肌膚,清洗時間越久越乾淨?
  醫師解答:幼童肌膚抵抗力不足,清洗太久易乾燥。
  臺大醫院皮膚科邱品齊醫師說,幼童肌膚的抵抗力不足,因皮膚正處於適應環境的階段,且角質層的功能較差、皮膚較薄,容易發生乾燥問題,皮膚相對成人而言,較脆弱、防禦功能也不足。因此,替幼童洗澡時需留意水溫控制,水溫不宜過熱、因水溫過高,皮膚越容易乾燥,同時留意幼童洗澡,切勿洗太久,3~5分鐘即可。
  邱醫師提醒,幼童皮膚容易發生乾燥問題,是因其皮膚層較薄、水分容易流失導致,對此,可於洗澡過後,擦點保濕的產品,如乳液、凡士林,增加肌膚鎖水度。

迷思2:幼童專用沐浴乳完全不傷皮膚?
  醫師解答:2個小秘訣避免過度刺激。
  父母挑選幼童沐浴產品時,應慎選成分,要以不添加香料者為主要重點,如此一來,市面上約有7成沐浴乳產品,就可先排除。
  再者,挑選溫和度高的產品,可由成分表去分辨,看產品是否屬於胺基酸類或糖苷類的界面活性劑,此2類產品較為溫和,不易破壞幼童的稚嫩肌膚。

迷思3:藥皂幫幼兒肌膚殺菌消毒,益處多?
  醫師解答:大錯特錯!不當使用 皮膚更易發紅、脫皮、過敏。
  有些家長擔憂小朋友清潔不夠乾淨,反而不當使用藥皂,認為可能可以達到除菌、消毒的功效,對此,邱品齊醫師破除迷思,說明幼童根本無須使用到藥皂,因為幼童並不像成人會接觸髒汙,若沒必要,盡量不要使用,以免傷害他們柔嫩脆弱的皮膚層。
  此外,邱品齊醫師更指出,不當使用沐浴用品,恐使皮膚皺褶處容易出現發紅、脫皮等症狀,嚴重還會引起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或全身發癢,不可不慎。

迷思4:夏季幼童容易流汗 洗越多次澡越好?
  醫師解答:洗愈多次皮膚愈容易乾燥。夏季快來臨,父母擔憂幼兒流汗,引發汗疹,不免會想多清潔幾次,讓幼童肌膚乾淨、清爽。對此,邱品齊醫師提醒,幼童的肌膚較稚嫩,若過度清潔、頻率過多,恐使肌膚更容易乾燥;若是真的汗流不止,建議用毛巾擦乾取代,再換上新的衣服,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蘆筍清涼生津 防癌調節免疫力

蘆筍清涼生津 防癌調節免疫力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溽暑夏天,吃蘆筍是最好的選擇,不僅能清熱止渴,更有防癌效果。中醫師指出,蘆筍熱量低、蛋白質高,主要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所含的β-胡蘿蔔素比菠菜多,也含有豐富的鐵、維他命C、維他命E及葉酸,不僅是很好的抗氧化食物,更是防癌聖品。
  中醫師吳明珠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歐洲人已普遍食用蘆筍,羅馬人把它當成強身食品,德國人至今都認為它有治療高血壓和利尿之效。西方醫學雖沒把蘆筍當療藥,但也承認它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及礦物質,有助於人體保持健康。

「龍鬚菜」蛋白質含量高
  中醫藥理學稱蘆筍為「龍鬚菜」,和百合一樣,都是百合科植物,性寒、無毒,有益脾、肺及胃,能健脾益氣、滋陰,生津解渴,尤其是化療、放療後的患者,因為惡心嘔吐、口乾舌燥食不下嚥,建議吃些蘆筍湯,或自製蘆筍汁,有改善效果。
  基本上,蘆筍對抑制腫瘤效果很好,適用於胃癌、大腸癌、以及肝癌:另蘆筍的蛋白質含量很高,有9種必需胺基酸,其中所含的天門冬醯胺酸,在體內氮的代謝作用中,居重要地位,所以,蘆筍有良好的消除疲勞功效。

蘆筍食用須煮熟
  中醫師吳明珠強調,蘆筍含有豐富的組織蛋白,能使細胞生長正常化,並能緩解癌症分化增生機會,且能防禦放、化療對癌細胞的副作用,不過,食用時必須煮熟,不可生食,且新鮮蘆筍不能存放5天以上。
  蘆筍外型柔軟細嫩,吃起來脆甜可口,特別是蘆筍裡含有木糖寡糖,具有與纖維一樣的效果,能幫助排便;致癌物質不易留存腸道,還能讓益菌增生,營造好的腸道環境,是很好的防癌食物。但提醒民眾,蘆筍尖端處普林含量較高,痛風發作時應避免食用,尿酸過高的病人也要節制食用量。

圖:蘆筍蛋白質含量高,有9種必需胺基酸,有益身體健康還可抗癌。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年輕女打鼾 中風風險高5倍

年輕女打鼾 中風風險高5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國內研究分析13年健保資料庫首次發現,20-35歲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女性發生中風率是同齡女性4.9倍,此外風險也比年長者高。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志誠日前發表「呼吸中止症的中風風險」研究報告。這項研究運用健保資料庫內容,分析1997年-2010年被診斷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2萬9961人,對照組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11萬9844人。台灣醫界曾推估,平均每100人就有4人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Syndrome, SAS)與憂鬱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症有關。
  張志誠表示,這次研究是透過大型的資料庫系統,有別於過去的研究,探討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與未來中風率是否存在性別及年齡差異,過去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老年人中風率高有關,不過研究發現年輕人風險率偏高。
  張志誠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率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37%,控制性別及合併症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率還有19%。
  他說,最重要發現是,研究看到年輕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20-35歲)中風機率比同年齡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女性高出4.9倍風險,此外,也比其他年齡層女性及男性的風險高出許多。
  張志誠解釋, 20-35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女性本身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困擾者比同齡女性高,因此,日後中風率增加。
  張志誠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定義是指在睡眠時,正常呼吸是持續平穩,若連續中斷10秒,且伴隨血中血氧養濃度下降,若中止次數頻繁,則嚴重度會增加,影響白天工作及學習表現。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國際「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期刊,結論也引起國際媒體關注並報導。研究成員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總執行長許重義。

圖:近來女性睡眠打鼾有年輕化的趨勢,研究發現,日後中風機率較常人及年長者高。

天天喝綠茶 老年癡呆症風險降3成

天天喝綠茶 老年癡呆症風險降3成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若害怕老了之後,記憶衰退,罹患癡呆症,那喝綠茶也許是不錯的預防方法!根據日本的最新研究指出,每天有喝綠茶習慣的人,罹患痴呆症的風險較常人低30%。
  喝茶好處多,相信許多民眾早已知道,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金澤大學研究團隊,經過了長達六年的追蹤調查發現,每日有喝綠茶習慣的60歲以上老年人,157人中僅有18人患癡呆症,而沒有喝綠茶習慣的老年人,138人中,則有43人患癡呆症,機率明顯較高。
  雖目前能得知,綠茶的確能夠防止老年癡呆症的產生,但目前尚未能進一步的了解是哪些原因,能防止癡呆症的產生,其中的有效成分,還須待了解清楚。

圖:喝綠茶好處多,還能降低失智症風險。

睡不好易憂鬱 試試助眠妙招

睡不好易憂鬱 試試助眠妙招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上周驚傳中天新聞主播在自家住處輕生,疑因自我要求太高、壓力大,日前也曾與好友同事透露晚上常常睡不好,睡眠不足加上工作壓力大,更容易讓人引發憂鬱低落情緒,有想不開的念頭。事實上,睡眠不但能幫助人體恢復精神,也是維持大腦處理工作、讓人思緒清晰的重要階段,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提供多種睡前助眠小撇步,擁有安穩一夜好眠,白天才有更好的戰鬥力!

《環境篇》
  1.保持臥室黑暗
  哪怕是在臥房裡的一盞小夜燈,或是黑暗中鬧鐘散發出來的微弱光線,都可能會是影響你睡眠的惡魔,可以試著在睡覺時戴上紓壓眼罩,幫助隔絕外界光線,可以更好睡。
  2.睡前1小時關掉電源
  不管是電視、音響、手機…,各種3C產品都讓他們休息1小時吧!這些電子產品散發出來的光線會干擾大腦,讓大腦誤以為還在工作時間,難以進入休眠狀態。
  3.房間漆成冷色系
  房間給人的第一印象取決於整體的色調觀感,將房間的牆壁改成藍色或是綠色,選擇冷色調如綠色、藍色、紫色等,根據色彩學來說,都是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讓人更好睡的顏色。
  4.保持房間安靜
  如果妳是較敏感的人,電器的運轉聲或是手錶的滴答聲都會成為惱人的聲音,半夜三更聽到這種規律的聲音更是會變得異常大聲,擾人清夢;因此在睡前先確定電腦不會自動更新、鬧鐘也選擇不會很大聲的種類。

《身體篇》
  5.穿上襪子
  有些體質較虛冷的人,特別是在冬天天氣寒冷,就算擠在被窩裡了,四肢手腳還是特別冰冷,難以安穩入睡;因此在睡前先套上厚毛襪,也是幫助身體保暖的小方法。
  6.睡前泡熱水澡
  泡澡是最能幫助放鬆紓壓的方式,可以幫助提高身體新陳代謝,還能讓身體體溫升高,更容易入睡。此外,泡澡也是給自己一段安靜私人的時間,沉澱一整天忙碌的心情,並計畫隔天事項,睡覺時就不容易胡思亂想。
  7.換個新枕頭
  有慢性過敏疾病例如鼻過敏的人,枕頭中可能藏有許多塵螨,或許是使他們半夜流鼻涕、打噴嚏甚至咳嗽的元兇,床單與枕頭最好每周清洗一次,或是換個新的枕頭,對於助眠也有幫助。

12類高危險族群 特別注意骨質密度

12類高危險族群 特別注意骨質密度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骨質密度就是指人體骨頭當中的體積、質量。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張棋楨表示,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就應注意自身骨質密度,以及對骨密不利因素,包括體重太輕、鈣質攝取太少、不曬太陽、長期抽菸、飲酒過量、有家族病史、長期不運動、服用某些藥物、甲亢或副甲亢、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洗腎患者等十二類高危險族群。
  張醫師指出,根據醫學研究顯示,人的骨質密度在三十至三十五歲的時候會達到最高峰,過了四十歲之後骨質密度會緩慢、平穩的逐漸流失掉,大約是一年一個百分點左右。此外,婦女停經後流失速度可能會加快,大約為二至三個百分點左右。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一旦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通常在早期階段多半沒有明顯的症狀,直到病情持續進展到症狀明顯時才逐漸發現這種病症。當症狀明顯時,患者的自覺性症狀包括腰桿挺不直、駝背、身高變矮等。
  如果骨質疏鬆症持續發展而不理會的話,患者容易發生腕骨、髖骨、脊椎骨等部位骨折。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因骨質疏鬆症而導致骨折的患者當中,發生髖骨骨折的婦女常常因為活動不便而翻身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出現褥瘡、泌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青少女憂鬱比例高 宜培養運動興趣

青少女憂鬱比例高 宜培養運動興趣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根據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的整理,所公布之「大台北地區青少女憂鬱情緒程度、壓力源及紓壓方式」顯示,大台北地區青少女約每4位就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換言之,約高達11萬名就讀國、高中職的青少女為憂鬱情緒所苦,比例高於青少年。調查進一步顯示,時常或總是讓青少女產生壓力或負面情緒的事件,除了考試、課業表現、同儕關係、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外,「身材外貌」成為其主要壓力源的排序也越來越高。

多數青少女 靜態活動解憂
  每日照鏡子微笑一分鐘,改變自我認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指出,董氏基金會歷來以青少年為對象進行的調查顯示,有明顯憂鬱情緒的女生比例高於男生。女生選擇的紓壓方式多為靜態包括「聽音樂、唱歌」、「找朋友說」、「睡一覺」、「看電視電影」及「看課外書籍或漫畫」。她建議青少女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及找紓壓的同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說明,青少年受賀爾蒙影響,身體快速成長,情緒與個性也產生改變,這個年齡的孩子較容易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而產生壓力與負面情緒,青少年有壓力時容易表現出易怒,衝動性攻擊或叛逆行為,成人應當協助青少年辨識及處理負面情緒。

培養運動興趣 有效解憂鬱
  她說最近有個國中女生因突然不想上課、出現憂鬱症狀而來看她的門診,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孩子在學校受到嘲笑,對自己外表沒自信,因此陷入憂鬱。所以她建議這個媽媽要帶著孩子培養興趣,媽媽就帶著孩子到海邊騎腳踏車,藉由運動改變了體態,也讓自己找回快樂。
  詹醫師強調,現在的青少年容易低估自己,對自己沒自信心,傾向於負面思考。應教孩子客觀評估自己,「夠好就好」,別因太高標準的要求而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可以從培養運動習慣、接觸樂觀正向人、事、物,鍛鍊正向思考等方面著手來改善壞情緒。

圖:青少女常因同儕關係、外貌、課業表現而有壓力及負面情緒。圖為法國電影中的青少女主角。

標靶藥物有效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標靶藥物有效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經常覺得疲倦、氣色不佳,不見得是工作太累造成,一名50歲的中年男性,這半年來常喊累、體重下降,總覺得肚子脹,還以為是工作太忙所致。他在妻子的建議下進行健康檢查,才發現白血球數異常偏高,立刻轉至醫院檢查,確認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徐思淳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初期症狀不明顯,會出現輕微發燒、倦怠、貧血頭暈、腹脹等,甚至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易被忽略,一旦沒有即時發現或錯失治療時機,轉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很可能讓病情難以控制,大幅縮短存活時間。
  這名50歲的男子起初無法接受自己罹癌的診斷,不過在醫師及家人鼓勵下,接受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中途雖曾因白血球、血小板低下暫停服藥,但在不斷追蹤、調整用藥治療後三個月,病情獲得初步控制。
  國內CML發生率約10萬分之一,徐思淳指出,過去患者聽聞罹患白血病,總覺得是絕症,害怕自己來日不多。CML過去都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才能根治,但在口服標靶藥物問世後,由於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極佳,而且副作用小、服用方便,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逐漸像控制慢性疾病一樣。
  在用藥選擇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效果比一代好,而且部分副作用較輕微。
  患者可以持續追蹤、按時服藥,達到最佳療效,創造未來接受停藥試驗的契機。

肝硬化只能等死?藥物+飲食可逆轉

肝硬化只能等死?藥物+飲食可逆轉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病三部曲,許多人認為病症發展至肝硬化已無藥可救,只能默默等著死神到來。但是,醫師表示,早期肝硬化具有可逆性,只要經長期藥物治療、抑制肝炎病毒,搭配適當的保肝飲食,有機會讓肝硬化逆轉勝,不陷入肝病三部曲的魔咒,人生從黑白變彩色!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陳健弘表示,從長期的臨床試驗報告中發現,肝硬化並非是全然不可逆的。若患者處於初期肝硬化的階段且未出現其他合併症狀,經至少5年的規律性服用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治療,有機會改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情況,也能降低肝癌發生率。但若肝硬化病症已惡化,合併出現腹水、黃疸、食道靜脈曲張等症狀,目前只能等待肝臟移植手術的治療。

初期肝硬化患者這樣吃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正確的保肝飲食觀念也能降低肝臟所承受的壓力,累積肝硬化逆轉勝所需的營養素和能量。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陳慧君建議,未出現合併症狀的肝硬化初期患者,飲食應確保足夠的熱量攝取,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應適度補充蛋白質,以免蛋白質攝取不足而傷害身體。每天的蛋白質需求量應為每公斤體重1.2公克,也就是說60公斤的肝硬化患者,每天蛋白質需求量為72公克。
  此外,天天攝取30至35種食物,適量攝取油脂,不亂服用偏方,每天吃4至6餐,睡覺前吃些含醣的點心幫助增加熱量、預防蛋白質被快速分解,不喝酒精性飲品,也都是防止早期肝硬化惡化的飲食密碼。

晚期肝硬化飲食少鹽+多蛋白質
  至於已經出現腹水、水腫、營養不良、黃疸、食道靜脈曲張等合併症的末期肝硬化患者,雖然疾病不太可能逆轉,但仍可透過飲食減輕不適反應。陳慧君營養師表示,若出現腹水,患者的飲食應減至每天只攝取2000毫克鈉,相當於5公克鹽;若腹水情況更嚴重,則需再減鈉至1500毫克。正常人的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可超過2400毫克、約6公克鹽。
  若因膽汁分泌不足影響脂肪消化,導致腹瀉的肝硬化患者,飲食必須選擇不需和膽汁作用的特殊油脂。此外,肝硬化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問題,需注意蛋白質食物的補充,若患者出現蛋白質不耐、吸收差的現象,建議可減少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例如鴨血、豬肉、雞肉、魚和蛋,改而提高植物性蛋白質、豆類和豆製品、牛奶和乳製品的攝取量,必要時也可補充支鏈胺基酸的攝取。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最新資料顯示,肝癌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每年約有8千人因此失去寶貴生命,其中80%合併肝硬化;此外,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死亡人數約5千人,相當於每天有33人死於肝病。醫師感嘆,雖然台灣的肝病防治和醫療技術在國際間首居一指,但卻因民眾對肝病的認識不夠深化,因輕忽而延誤治療,導致每年仍有這麼多人死於肝病。
  有鑑於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預計出版一系列肝病叢書,針對肝硬化、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肝細胞癌等5大肝病議題編寫專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肝病的預防、治療、飲食和日常生活照護,讓民眾更瞭解肝病,遠離肝病之苦。此系列書籍,目前已出版《肝硬化全書》,未來預計每半年再出版一本新書。

蛇毒血清珍貴難製 恐難提供動物

蛇毒血清珍貴難製 恐難提供動物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日前有媒體報導,南投某校的校狗小黑奮勇對抗眼鏡蛇,反被毒蛇咬一口,不過因為解毒血清限用於人體,導致最後小黑毒發身亡,讓不少師生難過。對於此事,許多人盼政府未來能釋出人用蛇毒血清,減少憾事。
  衛福部疾管署13日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千多人不慎遭蛇吻,血清以救人為優先,不過,疾管署也表示,同意先釋出目前人用供應無虞的抗鎖鏈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給動物使用,但其餘蛇毒血清暫不考慮放行。

抗鎖鏈蛇毒血清 可供動物使用
  疾管署說,蛇毒血清以救人為優先,且血清製造不易,以最多人遭咬的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為例,一年至多能生產3300瓶,根本不夠用。且生產適用於人用的抗蛇毒血清,是利用台灣本地毒蛇免疫馬匹,然後抽取馬血漿進一步純化而成,製備十分不易,產量亦有限。另由於台灣本地常見的毒蛇多屬保育類野生動物,蛇毒取得不易,馬匹亦需仰賴進口,為兼顧實驗動物人道考量,亦無法大量產製。
  疾管署評估,人用抗蛇毒血清中,僅有抗鎖鏈蛇毒血清可酌量供動物使用,至於其他種類的蛇毒血清,仍僅能供人使用。而基於重視動物生命,在經獸醫師開立「處方箋」及「診斷證明書」後,民眾可就近由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銷售供應抗鎖鍊蛇毒血清。花蓮縣在花蓮港辦事處(花蓮市港口路5號),電話(03)822-3106。

腸病毒感染病例週週飆

腸病毒感染病例週週飆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隨著天氣逐漸升溫,腸病毒也日趨活躍,以致感染人數週週提升高,日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最新的疫情監測數字,上周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達805人次,比上周746人次還多,而門診腸病毒就診人次也達1萬3704人,較前上周的1萬2663人次還高,且幼童多因手足口症、咽峽炎等典型症狀就醫,對此,提醒家長要多留心。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腸病毒已進入高峰期,預估未來疫情會週週提升,目前社區流行的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病毒為主,雖然致病力不如腸病毒71型可怕,大多數以輕症表現,但仍有引發重症的風險,所以,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最後,疾管署也提醒家長,應注意觀察幼兒,一旦感染後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應立即送醫治療,切勿拖延時間。

中東病毒擴散 世衛籲各國加強防範

中東病毒擴散 世衛籲各國加強防範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15日警告各國,加強防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沙烏地阿拉伯已有152人因感染這種病毒喪命,如今疫情擴散已引起恐慌。
  世衛緊急事件委員會昨天集結全球醫療與政策專家,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相關議題,會中指出,這種可能致命的病毒已使外界憂慮大增。
  世衛說:「緊急事件委員會指出,就公共衛生所受衝擊而言,情況的嚴重性已增加,但無證據顯示,已產生持久的人際傳染現象。」
  世衛並說,委員會關切的「重點在於,近來的病例大增、傳染防制系統有弱點、重大資訊不足,以及病例可能移出到特別脆弱的國家」。
  因此衛生專家呼籲各國政府、尤其是出現疫情的國家,加強傳染防制政策,並確保全國醫療設施落實這些政策。如今更須讓各政府部門及一般民眾了解,如何對抗中東冠狀病毒。
  感染中東冠狀病毒會出現發燒、咳嗽和呼吸急促等症狀,也可能會致命,特別是老年人和原本就有健康問題的人。

把握3指標6原則 孩童早餐正確吃

把握3指標6原則 孩童早餐正確吃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日之計在於晨,正確的早餐進食方式能讓寶寶沉睡的腸胃道甦醒,還能增強大腦細胞的活力,營養師教你如何聰明把關,選對營養又健康的早餐。

不吃早餐易傷胃
  經過一夜的休息,早晨若是沒有食物來中和胃所分泌的胃酸,很容易使胃黏膜受到刺激,長期下來會增加胃發炎或胃潰瘍的機率。
  早餐餐點應同時具備醣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才能稱得上是一份營養均衡的早餐。

醣類、蛋白質不可少
  食用澱粉類食物時,碳水化合物中的醣類可以提供大腦能量,影響範圍包括思考、記憶、解決問題。蛋白質則是啟動大腦的另一關鍵,可從奶類、蛋豆魚肉類中攝取。

纖維質與水份不可無
  市售早餐通常缺乏維生素與纖維素,可以準備一份容易攜帶的小型水果,例如桃子、蘋果、芭樂或小蕃茄等,讓孩子當作餐後水果或點心,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另外,培養孩子晨起先喝100~200c.c的溫開水,補充睡眠中自然出汗所流失的水份,也有助於喚醒內臟機能運作。

甜點、油炸物不可碰
  食物在經過煎、炸等較高油的烹調方式之後,風味會更佳,可能較能引起孩子的食慾,例如速食、甜甜圈等,這些食物大多含有大量澱粉和糖份,食用過多高脂肪食物,將影響腦細胞功能,使孩子整個上午頭腦感到昏昏沉沉、也變得思維遲鈍,間接影響學習能力和效果。

  最後也提醒家長遵守以下6個原則,就能避免孩子們在早餐時間出現NG狀況:
  1.都要吃早餐:一頓營養均衡的早餐,就能滿足孩子一天當中30%的能量。
  2.用餐時間:吃早餐時務必細嚼慢嚥,也別讓孩子邊吃早餐邊做其他事情,專心進食有助於營養的吸收,也能培養日後外出吃飯穩定坐著的好習慣。
  3.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營養素能幫助寶寶減少肥胖問題,促進消化,防止便秘,讓孩子更有活力。
  4.種類豐富:一頓營養早餐應該包括4種以上的食物,要綜合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
  5.零食替代:不宜以零食代替早餐。
  6.盡量清淡:避免吃炸、煎、炒等高油、重口味的食物,並多補充蔬菜。

每月講手機15小時以上 腦瘤機率多3倍

每月講手機15小時以上 腦瘤機率多3倍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每個月接聽或撥打手機超過15個小時以上的人要注意了!根據法國研究指出,絕大多數的人每個月講手機時間大約是平均值2.5個小時,但商業界人士由於需要手機聯絡工作事項、決策、開會等,接收、撥打手機可能會超過2.5個小時,研究指出,每個月接聽或撥打手機超過15個小時以上的人,其罹患腦瘤的機率也比常人多出3倍的風險。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法國波爾多大學(the Bordeaux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以2004年到2006年間,法國政府部門中有253人罹患神經膠質瘤、194人得腦膜瘤,再以892位身體健康的民眾進行比對。
  結果發現,手機高用量者比起少用的人得到腦瘤機率多出3倍的風險,像是商業界主管、銷售人士等,容易超過每個月的平均值2.5個小時,研究表示,一生若講手機超過900小時者屬手機高用量危險群,容易罹患腦瘤。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英國醫學會《職業病及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中。

圖:每個月接聽或撥打手機超過15個小時以上的人,罹患腦瘤的機率比常人多3倍。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寶寶衣服穿太多反致皮膚病

寶寶衣服穿太多反致皮膚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老人家有一句話是:給小孩吃補不如給他穿暖!於是,按照傳統的帶法,寶寶一出生就要包得嚴密,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會很注意他們的手腳是否冰冷,做為穿衣多寡的標準,而且習慣給寶寶多穿一件,就怕他們受涼感冒。

人的體溫會隨環境調整
  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登欽表示,「冷」是一種感覺,穿衣多寡其實不見得與那個國家的氣候有關,反而與「風土民情」更為相關,是被養成的。例如德國許多爸媽會在下雪的天氣裡,帶著才2、3個月的寶寶出門遊玩,也不見德國寶寶因此特別容易感冒。人體有其適應力,會隨著環境調整,所以,給寶寶穿著的最大原則就是「舒爽」,穿少當然不行,穿得太多也不好。

寶寶的生理特徵
  許登欽醫師表示,就生理學來看,寶寶的體表面積比大人來得大(體積與體重的比例),因此散熱快。但是因為嬰幼兒的皮下脂肪比大人厚,所以「保溫」的能力其實是很好的,依其生理特徵來看,寶寶並不需要穿特別多才能保暖。
  許登欽醫師指出,在他的臨床經驗中,不乏見到有爸爸媽媽著急地帶著寶寶來看診,說孩子沒感冒症狀卻發燒了怎麼辦?這時候一量,38℃左右,體溫有點高,但是仔細一看孩子包得很緊,身體上還冒出了一顆顆紅點(熱疹),高度懷疑寶寶是穿太多了,導致悶住、散熱不良,此時把孩子的衣著鬆開、減少些,過一段時間再量體溫就恢復正常了,可見穿太多、包太厚,可是會導致寶寶「發燒」的症狀。
  而且,長痱子、熱疹並非夏天的專利,冬天時若幫孩子穿太多,也會導致孩子被悶出一身熱疹,熱疹容易出現在額頭、臉頰、身體、脖子、鼠蹊部、腋下這些部位,在這些悶熱、潮濕的環境下,也可能併發念珠菌等細菌感染,引發更嚴重的皮膚症狀,家長不可不慎。

寶寶的熱從哪裡來?
  主要熱能來源:1.ㄋㄟ ㄋㄟ(食物代謝)、2.肌肉活動、3.基礎代謝。
  主要散熱管道:1.流汗(皮膚)、2.呼吸(呼吸道)3.排尿排便帶走這熱量。

人體調節溫度的方式
  許登欽醫師強調,人是恆溫動物,體溫約維持在攝氏37度左右,不管環境溫度如何,人體有其自然的體溫調控方式,家長一定要信任孩子天生就具有這樣的能力,才能為寶寶穿上最恰當的衣服。

太冷時的體溫如何調節
  當環境溫度太低,人體會肌肉顫抖以產生熱量,還有豎毛肌收縮,產生「寒毛直豎」,收縮毛孔以減少散熱,同時皮膚血管也會收縮,減少散熱,如此可以增加人體的保溫能力。

受涼=感冒?
  其實台灣家長習慣幫寶寶「多」穿一件,就是怕孩子會「受涼感冒」,究竟受涼是否能跟感冒畫上等號呢?
  許登欽醫師表示,曾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一組人將腳泡在冰水裡,並接觸感冒病毒,另一組人身體保持乾燥不受冷,也接觸同樣的感冒病毒,結果發現會感冒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身體是否受涼,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因為接觸到這個病毒的感染。
  不可否認的是,病毒在高溫的環境下較不容易存活,在低溫的環境下會大為活躍,這也是為何冬季是感冒流行的季節。  不過,許登欽醫師強調,感冒的發生需要病毒存在,光是覺得冷而沒有病毒,並不會感冒,受涼不能跟感冒畫上等號。
  不過許多人都有經驗,覺得冷時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許登欽醫師解釋,這可能只是鼻腔黏膜對冷空氣的一種敏感反應,不能視之為感冒。
  因此要預防寶寶感冒,與其注意他有沒有受涼,不如注意別讓寶寶接觸病原。家人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感冒者戴上口罩隔離,比讓寶寶多穿衣服,更能夠遠離病毒的威脅。

寶寶穿衣原則
  許登欽醫師認為,寶寶無須多穿一件,只要跟大人穿一樣多即可。家長習慣摸寶寶的手腳,判斷他穿得夠不夠,不過有些小孩的末梢循環較差,手腳長期是涼冷涼冷的,如果只依手腳溫度幫孩子添加衣物,就會讓他穿得太多。

圖:幫嬰幼兒穿衣應適中,不要因為怕寶寶冷到就穿得過多。

癌症骨轉移疼痛 磁振導航熱治療緩解

癌症骨轉移疼痛 磁振導航熱治療緩解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在疼痛控制中,癌症疼痛是最難解的一環,尤其骨轉移引起的疼痛,可說是蝕骨鑽心,往往難以靠單一治療獲得迅速有效的緩解。醫師表示,熱療法在癌症治療已有多年歷史,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不僅侵入性低、副作用少、治療時間短,更對轉移骨腫瘤患者,提供另一緩解疼痛新選擇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癌症中心」、放射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郭嘉駿指出,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癌症疼痛治療指引」建議,將癌症疼痛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微、中度及嚴重疼痛3級,針對不同程度的疼痛,分別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弱效鴉片類和強效鴉片類止痛藥,以及併用增強止痛效果,或改善副作用的附加藥物。

癌症骨轉移劇痛 有方法緩解
  據統計,大部份癌病的骨轉移主要來自乳房、肺及攝護腺癌。臨床調查也發現,超過50%的癌症病人在病程中會出現骨轉移,是癌症遠端轉移發生的前3名,且常伴隨劇烈疼痛,甚或功能上的缺損,影響癌症病人生活品質甚鉅。
  一般而言,癌症疼痛的治療可分為2個面向:一是針對疾病本身,使用化學/放射治療或外科手術等的醫療處置來殺死癌細胞,達到腫瘤控制的效果;二是針對疼痛發生,利用止痛/鎮靜藥物,或神經手術等的治療方式,來調控痛覺感知,達到疼痛緩解的效果。

熱治療 可增強放射化療效果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癌症中心」、放射腫瘤醫學物理督導鄭秀成表示,熱治療應用於癌症整合療法的一部分可追溯至1970年代。依據腫瘤生物學的理論基礎,接近43℃的熱治療即可清除微觀腫瘤細胞,並且增強血管的通透性和滯留效應,進而增強化學/放射治療的效果。
  而超過56至60℃的熱治療更可使蛋白質變性分解,達到消融巨觀腫瘤的效果。但是,因體內溫度監測困難以及調控技術不成熟,導致熱治療的發展遲滯了一段時間,直至近年醫療科學和影像技術的進步,歐美等先進國家才得以陸續開展其臨床應用。

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 5月底裝機搶先機
  目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癌症中心」,5月底前率先引進的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是利用核磁共振導航,精準定位轉移性骨腫瘤及受其侵犯的感覺神經,再使用超音波聚焦加熱至60℃以上,熱消融目標腫瘤和神經,以同時達到局部腫瘤控制與疼痛緩解的目的,兼顧癌症疼痛治療的兩個面向。
  事實上,美國FDA已於2012年底核准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於轉移性骨腫瘤之適應症,台灣亦於2014年初跟進。根據以往的臨床研究,超過7成的骨轉移患者可於單次治療後72小時內獲得顯著的疼痛改善。除轉移性骨腫瘤外,國際上另有子宮肌瘤、乳癌、前列腺癌等等的局部熱治療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熱療輔助 無法替代外科手術
  督導鄭秀成強調,理論上,只要是對溫度有反應的腫瘤都可以用熱療法來治療,但如果可以用手術切除的腫瘤,仍然是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只有一些無法切除或是腫瘤部位不適合切除時,才考慮以熱療法來治療。
  一般而言,熱療法不能利用太高的溫度,否則容易引起身體正常組織的壞死,但可用持續的加熱時間,來造成腫瘤細胞與正常組織之間的溫度差,而造成腫瘤的壞死目的,臨床最常利用的溫度是攝氏42到43度之間,持續1個小時到2個小時,且在全身麻醉的狀況下進行,因此不會感覺到有任何痛苦。

癌症熱治療4大方向:
  1.局部/深部的超音波或電磁波的聚焦加熱:對一些接受放射治療而發生局部或深部再發時,或骨頭發生轉移而無法藉放射治療有效控制時,均可藉助熱療達到病灶的控制。
  2.胸腔內及腹腔內循環熱水加熱療法:可降低肺癌及腸胃道或婦癌在開刀後的胸腔或腹腔內的再發,延長存活期。
  3.透過胸部體外加熱形成全身熱療法(達39至40度):對一些無法以化學治療有效控制的未期病人,全身熱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4.體外循環加熱,達攝式42度全身熱療法,需全身麻醉:其應用時機,可用於開刀後來預防再發,或全身熱療法時合併化學治療來治療殘餘的全身轉移,有效改善病情。

達文西機械手臂 婦科微創手術新利器

達文西機械手臂 婦科微創手術新利器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孫怡虹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可輔助醫師實行安全的內視鏡手術,病灶較易清除乾淨,失血量微量且易於保留神經組織。對病人而言,有傷口小且較美觀、感染率低、住院天數少、術後恢復快、腸胃也較不易沾黏等好處,可說是婦科微創手術新利器。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孫怡虹表示,傳統的婦科手術,靠著醫師靈巧的雙手和觸覺處理許多複雜的狀況,但越複雜的手術往往需要更大的傷口且可能連帶更多的併發症。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讓醫師能經由幾個不到1公分的小傷口來完成,但最大的限制是靈活度不如傳統手術。
  孫怡虹醫師表示,近年來發展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解決了腹腔鏡手術靈活度的問題,也克服了傳統腹腔鏡鏡頭單一視野的限制,讓醫師可以清楚且準確的進行判斷,進行精細的手術動作,也更容易避開重要的神經組織,達到比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更佳的治療與預後效果。
  孫怡虹醫師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優勢,在於精細動作與微小傷口兼具,給予病人更好的手術品質與治療效果。面對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及根除性子宮頸癌手術,精巧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更容易分辨病灶和正常組織的交界及微細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組織,達到更完整的清除病灶,並減少正常組織損傷的手術成果。
  孫怡虹醫師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並不是全無缺點,例如:觸感不足、手術代價高昂、術前準備較耗時等,一檯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病人需要自費約20萬不等,方能支應機器及耗材的支出,並非一般民眾有能力支付。
  孫怡虹醫師表示,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必需性也是個重要的評估。在緊急甚至危及生命的狀況下,傳統開腹手術往往能更快速的找到病源,處理危機。而一些較單純的手術,使用傳統腹腔鏡就能做的快又好,也不一定需要用到機械手臂。而後期的卵巢癌患者、腦壓高的病人等,也不適合使用機械手臂。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孫怡虹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是一個優秀的內視鏡手術工具,它可輔助醫師實行一個安全又有效的內視鏡手術、病灶較易清除乾淨、失血量微量且易於保留神經組織。對病人而言,有傷口小且較美觀、感染率低、住院天數少、術後恢復快、腸胃也較不易沾黏等好處,如果經濟上或私人保險給付可以支應,可和醫師討論採用達文西微創手術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做出合適的選擇。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中醫養生保健專欄 中醫"燒燙傷"的處理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專欄
中醫"燒燙傷"的處理方法
 文/擇自中醫養生保健協會
  西醫的沖脫泡蓋送其實大有問題:
  小時候電視上常常在宣導“沖脫泡蓋送”,其實反而會造成燒燙傷口不易癒合,尤其第一步的沖冷水更是大錯特錯,因為燙傷的患處一碰到水,反而會讓傷口起水泡,若水泡不小心破掉之後反而更難處理。
  記得高中時有個物理老師說過:「燙傷時要趕緊伸進冰的地方讓熱達到平衡,但千萬不可碰到水或讓冰熔成水,不然會引起水泡。」現在想想不無道理,但也只對了一半:燒燙傷時千萬不能用水去沖它,但若用冰去敷患處,反而會把熱毒往裡面內逼,造成熱毒累積在肌肉裡面,危害反而更大!
  最保險的先行處置:
  泡一杯蜂蜜水喝下去,先護住心主:因為熱毒往往很容易隨著血液直達心臟,尤其是傷在手指時,十指連心,傷到心臟最是快速,所以平時家裡最好準備一罐蜂蜜,以備不時之需。就是因為蜂蜜可以涼心火,所以平時沒事還是不能多喝。
  中醫的處理方法(6種方法挑一種你最方便取得的方法):
  1. 用鹽敷在燙傷處:抓一把鹽直接緊包著患處,一直到不會燒痛為止。其實鹽這麼便宜,家庭主婦可以直接買大包一點的,一旦被燙傷就整隻手插進去,對於非大面積的燒燙傷,很快就可以痊癒。
  2. 直接泡進大黃水中:去中藥店買一包大黃粉,可以直接撒大黃粉於傷處,也可以泡入水中煮成大黃水備用。大黃藥性大苦大寒且“走而不守”,故可以透入肌肉中去除火毒,但切記“大黃水”一定要煮過藥性才會出來,如果單單只把大黃粉泡入水中使用,會徒留水寒之性,如同先前所說直接沖水的壞處。據說某個消防隊自從知道這個方法後,就在分局裡煮好一大缸的大黃水備用,一旦救火時被燙傷就整個人泡進去,效果好的不得了;但對於一般的老百姓,由於怕有醫療糾紛,所以只能留給自己人使用。
  3. 蔥白捶白糖敷在燙傷處:家裡有的蔥白切碎打成泥,再加入一半份量的白糖一起攪成膏狀,敷至患處用紗布之類的包紮,很快就會痊癒且不留任何疤痕。因為蔥白能夠通陽,可以通表入裡(通陰陽),而糖可以直接供應養份至細胞,且把受傷的組織液滲透出來。 師父有一親戚煮菜時燙到了腳,結果腫了數日幾乎不能行走,師父用此方敷於傷處,過了半個小時,地上竟出現了一攤水,而患者也立即消腫可以行走了,故可知此方可逼出受傷的組織液,大概是因為糖的高滲透能力吧!
  4. 黃連燙傷膏:可以自己動手做,或是直接去買一罐放在家中,以備不時之需。黃連也是大苦大寒之品,但藥性與大黃不同之處是“守而不走”,搭配其它藥材可一同瀉火解毒,而膏狀類更方便於燒燙傷之後的調養。 其實燒燙傷若沒有第一時間處理,等到起水泡破皮時就不可用大黃水,因為會痛得你哇哇大叫,這個時候就可以用黃連燙傷膏,留著藥力慢慢清火毒。
  5. 取蚯蚓汁敷在燙傷處:白糖撒在蚯蚓上,蚯蚓就會被脫出水份,取其汁液敷於傷處。家母有次炒菜時被燙傷,適逢連日大雨,家裡的花園被沖出來很多的蚯蚓,於是就取一條試試,一敷在患處,其汁冰涼透骨;蓋取蚯蚓常鑽土中,故可穿經走脈,又得土之氣故可滅火(如同許多動物會在炎夏時翻滾在泥地上,以降低身上的體溫,故云:強火得土,方斂其炎)。
  6. 水生植物,取其汁敷於患處:因為水生植物帶有水的寒涼之性,又植物的真水容易讓人體吸收,所以可以帶著寒涼之氣進入受傷處。據師父述其小時候,鄰童頑皮,不小心把正在煮的熱湯給打翻了,一整鍋湯從頭淋了下來,痛得哇哇大叫,大人們於是趕緊從池溏裡撈出一堆的布袋蓮,打碎出汁敷滿全身,不到一個小時,鄰童又活蹦亂跳,似乎一點事都沒有。
  結論:
  所以說燒燙傷時最忌諱用水沖洗患處,因為熱毒不能出,反而會內攻五臟六腑。有時真的不知道我們是愈活愈進步,還是愈活愈退步了呢?老一輩從生活經驗中學得很多有效的方法,但我們全都沒有傳承下來,反而常常把小小的一個燒燙傷處理得愈來愈糟糕。
  其實在燙傷時,先用衛生紙一類的把油水清乾淨,再用上述6種方法,任挑一種手邊最方便取得的方法處理,若能同時喝一杯蜂蜜水就再好不過了,保證你很快就可以消除燒痛感,好了之後一點疤都沒有。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長期久站拿重物 尿失禁膀胱脫垂

長期久站拿重物 尿失禁膀胱脫垂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五十二歲的陳女士,四十幾歲起出現尿失禁,上下樓梯、打個噴嚏都會漏尿,尿失禁隱忍近五年,甚至出現膀胱脫垂卡在陰道口的問題,至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以陰道前壁修補手術,固定脫垂膀胱,術後重返正常生活。
  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劉昕和醫師指出,婦女應力性尿失禁好發主因跟年紀大有關,停經及生產所造成的骨盆底肌肉及筋膜力量不夠,往往會導致婦女尿失禁;患者通常為超過七十歲的阿嬤,自然產、多產或是產程過長婦女,長期久站、工作需拿重物的,也是好發族群之一。
  陳女士皆自然產,從事的工作因為必須久站,且經常得拿重物,以致尿失禁提早來報到;劉昕和醫師表示,手術採用國外最新式做法,將病患自身陰道前壁稍剝離後當支撐皮瓣,再用不可吸收的線懸吊托起膀胱,把線往上拉吊到恥骨上方,借腹直肌鞘的力量固定拉住線,強度、支撐力比較好,可處理應力性尿失禁,也可以同時改善膀胱脫垂,術後患者下體沒有卡卡,排尿也順暢許多。
  劉昕和醫師呼籲,平時一些小撇步也可預防尿失禁,像凱格爾運動這類的提肛運動,如持之以恆,發揮的效果極大;另外,許多老年人都有尿失禁及膀胱脫垂的問題,但很多人因害怕動手術而從來沒有就醫,希望有症狀發生時,還是至醫院找醫師診治,可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圖:凱格爾運動主要是訓練骨盆底肌肉,可協助改善頻尿及尿失禁、治療腹部下墜感等症狀。

更年期腹部肥胖 7法寶甩油

更年期腹部肥胖 7法寶甩油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肥胖會激發體內的發炎物質,長期影響基礎代謝力,造成多餘脂肪的囤積,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對停經的更年期婦女來說,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腹部肥胖更成為熱潮紅、盜汗、心悸、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候群之外的一大健康隱憂。如何才能幫上了年紀的媽媽們健康減重?營養師提供7大飲食法寶做為參考。
  林雅恩營養師提醒,媽媽們可不要為了減重刻意不進食,這對身體的傷害最大,正確控制體重的方式,應該是從選對食物和均衡不同類食物的份量著手。此外,更年期婦女可再視個人需要,適度補充含鈣、鐵、維生素B群的食物,基本的營養足夠,就可以幫助生理代謝正常,預防肥胖,也能維持神經情緒的穩定。
  如何落實飲食管理到生活中,以達預防肥胖和改善更年期不適的作用?林雅恩營養師建議,首先需從平衡體內各種荷爾蒙做起,每天可依照以下7大飲食原則,合理安排自己的飲食結構。

更年期健康飲食7法寶
1.多補充鈣質食物
  中老年女性的飲食中,普遍缺乏鈣質,易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建議平日要從低糖優酪乳、低脂牛奶、魚類、深綠色蔬菜包括芥藍、芥菜、紅莧菜、皇冠菜、莧菜、紅鳳菜、川七、小白菜、油菜等食材中,補充鈣質。超過51歲的婦女,一天體內需要約1000至1200毫克鈣質。

2.注意含鐵食物的攝取
  各種瘦肉、魚、蛋、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五穀類食物,都是攝取鐵質的很好來源,中年以上婦女每日要攝取至10毫克的鐵質,建議每日肉、蛋、豆、魚類共4份,每份約2至3個手指大小。

3.充足的纖維
  多選用全穀類、全麥、雜糧類的食物,這些食物富含纖維,有助於腸道環保。但需注意的是,女性在增加纖維的攝取時要循序漸進,並且攝取足夠的水分,以避免纖維食物吃太多而引起腹脹、排氣的不適感。建議每日從水果2個、蔬菜3碟開始。

4.每日8杯水
  多喝水可以讓體內保持潤澤,每個人一天該喝多少水,還要看當地居住的氣候、個人的飲食習慣與運動量來決定,通常是建議每天要喝8杯水,也就是1600至2000c.c.。

5.遠離高鹽高糖等加工食品
  高糖份與高鹽分食品通常都是屬於易致癌的高危險品,包括煙燻類、鹽漬類,以及燒烤類的食品,都因為含有高成分的亞硝酸鹽,容易引發癌症,呼籲喜愛這類食品的女性慢慢調整飲食習慣,以輕食料理代替烹煮過久的食物。

6.每日5種顏色蔬果
  每天吃5種顏色的食物,並盡量選擇當地或當季的蔬菜水果,每天的飲食多樣化,身體才有機會能夠攝取到不同的營養素和抗氧化物,增強自我抗衰老的本能。

7.小心反式脂肪食品與控制體重
  擺脫肥胖,除了要遠離可見的飽和性脂肪食物,例如肥肉、炸物和內臟類食物,也要小心藏在糕餅點心裡的反式脂肪,包括早餐店常用的人造奶油乳瑪林、麵包糕餅裡的酥油、三合一咖啡中的奶精,或是奶油球所含的氫化植物油等,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三歲女童感冒意識模糊 檢出糖尿病

三歲女童感冒意識模糊 檢出糖尿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年僅三歲的女童出現腹痛、氣喘等症狀,被當作是感冒,但後來因意識模糊送醫急救,檢查發現她血糖值超標三倍以上,是罹患「糖尿病酮酸血症」,是由第一型糖尿病引起,未來必須終生施打胰島素控制病情。
  台中一名活潑可愛的三歲女童前一陣子因肚子痛去診所看病,經醫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食慾不振,後又氣喘服藥,不但沒有好轉,半夜還出現嗜睡和意識模糊,家人緊急送到澄清醫院急診室,小兒急診醫師郭業文說,經檢查發現女童的血糖值高出正常值三倍,診斷這名女童是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引起酮酸血症,給予大量輸液,矯正酸血症及胰島素治療,三天後狀況穩定,但這名女童必須終生施打胰島素控制病情。
  醫師郭業文說,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兒童型糖尿病」,主要是來自家族遺傳,因胰臟胰島細胞先天性無法分泌胰島素,兒童罹患先天性糖尿病,平常很難發覺,要到病發引起嚴重併發症,如酮酸中毒導致昏迷送醫才發現,醫師呼籲,若有家族性糖尿病,小孩如果有意識改變、嘔吐、倦怠、呼吸急促等症狀,最好也多注意小孩的血糖數值。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停經後陰部異常出血 恐是子宮內膜癌

停經後陰部異常出血 恐是子宮內膜癌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婦女停經後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千萬別輕忽,當心是子宮內膜癌前兆!婦產科醫師提醒,停經後的婦女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都很正常,卻突然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可能潛藏著子宮內膜癌危機!因為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初期症狀都是陰道出血和分泌物增加,子宮頸抹片無法檢測出是否罹患子宮內膜癌,必需進一步做超音波和切片才能確診。
  62歲的陳女士原本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史,不久前發現陰道突然有點狀和帶狀的少量滲血,但因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報告都很正常,以為是更年期的荷爾蒙失調才會出血,拖了半年後出血次數越來越頻繁,甚至從原本的血絲變成血塊,到診所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出現增厚的情況,經轉診接受切片檢查確定是早期子宮內膜癌。
  早期子宮內膜癌 手術切除腫瘤免化療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表示,陳女士身高不到160公分,體重大約90公斤,確診為子宮內膜癌之後,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一顆2公分的腫瘤,在手術摘除病灶過程中發現癌細胞並未擴散,不必再做化療或放射治療,出院後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
  從2011年起,台灣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人數已超過子宮頸癌和卵巢癌,而肥胖、不健康的飲食及缺乏運動是罹癌的主要因子,陳女士的身材較為矮胖,平時又沒有運動習慣,再加上她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比一般人約高出3倍。
  張崑敏醫師強調,當停經後的婦女出現以下症狀時,就要趕快就醫。

  子宮內膜癌初期徵兆
  ● 陰道異常出血的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陰道出血。
  ● 出現異常的陰道分泌物。
  ● 突然出現下腹部疼痛、解尿疼痛、性交痛等症狀。
  ● 子宮出現壓迫感或疼痛感時,要趕快就醫檢查。
  醫師提醒,目前以超音波檢查和子宮內膜切片是揪出子宮內膜癌的最佳方式,只靠子宮頸抹片檢查並無法早期篩檢出子宮內膜癌,提醒婦女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有不正常且持續性的出血,最好要及早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醫師小叮嚀:
  1.平時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適時補充足夠維生素C、β胡蘿蔔素。
  2.身體體重指數(BMI)超過標準體重30%的人,最好要進行減重計畫。
  3.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乳房篩檢。
  4.日常飲食避免經常攝取含高熱量、高動物性脂肪及高蛋白食物。
  5.有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的家族病史,停經晚又接受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的女性朋友,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加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6.做過超音波發現子宮內膜增生的婦女,最好進一步接受子宮內膜切片診治。

青春痘沒顧好 傷疤擴張變蟹足腫

青春痘沒顧好 傷疤擴張變蟹足腫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一名男性青少年時的青春痘處理不當,卻在步入中年時,過去的舊傷口長期結疤擴張成一大片的蟹足腫,因癢痛困擾而就醫。
  書田診所副院長、皮膚科醫師曾興隆報告一名40多歲的男性病例,患者青少年時期胸口長許多青春痘,由於沒有治療、保養,痘痘破裂造成傷口,傷口便結疤成紅色一塊一塊的蟹足腫。
  曾興隆指出,患者過了10多年後,蟹足腫逐漸往兩側擴張成一大片,近日蟹足腫處出現痛與癢,相當不舒服,因此就醫希望能改善,而治療選擇很多,包括注射類固醇、冷凍治療、貼矽膠片、染料雷射、脈衝光等。
  曾興隆說明,蟹足腫是指疤痕不正常增生,呈現暗紅色凸起的狀態,暗紅色凸起的範圍,有可能會向外擴張增生,有時會感到痛、癢。好發於肩膀、背部、胸前、手臂等處,大多因為體質或遺傳的因素造成,因此若有蟹足腫體質者才會發生,若沒此類體質,發生機會極小。
  醫師提醒,有蟹足腫體質者,在接受手術或意外受傷後,應小心照顧傷口,避免感染,並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除疤藥物或用品,降低蟹足腫發生的機率;若發生蟹足腫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疤痕擴大。

圖:青春痘傷疤破裂後若無好好護理,未來可能擴大變成「蟹足腫」,甚至有痛、癢感。

米飯麵條吃越多 越容易生病

米飯麵條吃越多 越容易生病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飲食模式攝取了大量醣類,這種飲食方式會導致血糖及胰島素定期上升,易造成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癌症、老化等,有害人體健康。」江部康二出版的《我想跟著名醫這樣吃,半年瘦10公斤》一書指出:「自人類發明農業以來,生活都以榖物為基礎,但進化所需的時間相當漫長,人類的消化器官尚未適應以榖物為基礎的食物。」因此,人類的身體還不適應大量攝取醣類食物的生活,如果持續下去,將造成許多問題。說得直接一點,「過多的醣類是百病之源」,當我們認為醣類是主食所以每天都要吃時,會離疾病越來越近。
  為什麼過多的醣類食物有害身體健康呢?因為攝取醣類會讓身體暫時呈現高血糖狀態,導致荷爾蒙「胰島素」分泌。血糖會因此進入肌肉細胞成為能源,以肝醣(葡萄糖的聚合物)的形態儲存於體內,但存量畢竟有上限,多出來的血糖怎麼辦呢?
  多出來的血糖會藉由胰島素轉變成脂肪,而脂肪堆積就會造成「肥胖」。胰島素在缺乏食物的年代,是儲備脂肪以避免挨餓的必要元素。但對於現代人而言,可說是「肥胖荷爾蒙」。此外,反覆讓身體形成高血糖狀態,也會傷害血管。長期下來會讓血管變得脆弱,引發動脈硬化等問題。也就是說,醣類進入體內會導致肥胖或動脈硬化,因此我們更該重視限醣飲食的重要性。
精製食物吃太多,「飯後血糖」會不斷狂飆
  人類的身體原本不習慣分泌大量胰島素,相較於人類誕生後的700萬年時光,人類開始攝取榖物(碳水化合物)卻只有短短的1萬年左右。以日本來說,在舊石器時代與繩文時代一直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以動物、魚類、樹果及野菜為糧食。
  舊石器時代始於9萬年前,接著進入繩文時代,而繩文時代從1萬6千年前開始到彌生時代為止,大約有1萬3千年。實際上,日本人開始食用米飯則是彌生時代起3千年,遠比想像中來得短。
  人類開始耕種以保有穩定的糧食供應後,人口有了爆發性成長。到了18世紀,法國研發碳水化合物的精製技術,19世紀則普及全球,讓白吐司等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及加工品變得十分普遍。但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會被人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濃度迅速飆升。食用精製碳水化合物的精緻飲食,和開始農耕前的傳統飲食相比,飯後血糖上升的幅度約多3倍。人類在700萬年的歷史中第一次碰到這種狀況,身體跟不上變化也是理所當然。如果讓糖尿病患攝取醣類,血糖濃度更會飆升到200mg/dl以上,非常可怕。

飲食清淡仍得到糖尿病
  江部康二自述,我在52歲時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因為雙親都有糖尿病史,自以為已經很小心。當然,身為醫師我也相當注重健康,但依舊得到糖尿病。說起我患病前的生活,應該比一般人還健康。平時吃糙米、魚肉和蔬菜,盡可能避免油膩的食物,且很少吃肉,多以魚類為主。運動方面也會積極活動身體,每週和朋友打2、3次網球,還會上健身房。
  我的飲食以健康的日式料理為主,再加上定期運動,同時避免攝取過多熱量,但年過40後,我的肚子卻慢慢變大。我的身高有167公分,學生時期的體重是56公斤,但是,年過40後,我的體重逐漸上升,50歲達到66公斤,已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我在52歲時罹患糖尿病。某次在飯後測量血糖,居然高達240mg/dl(標準是未滿140mg/dl),讓我大吃一驚。隔天刻意在吃完糙米後再量一次,結果血糖依舊居高不下。

不吃主食後瘦10公斤 身體也變好
  如果過著糜爛的生活導致這種下場,可說是自作自受。不過,我每天過著如此健康的生活,卻仍然得到這種結果,我想讀者們應該能體會我受到的打擊有多大。
  因為糖尿病發作,讓我開始執行限醣飲食,結果呢?身體出現大幅度改善,令我自己也瞠目結舌。半年居然就減輕10公斤,回到學生時期的最佳體重。我以親身的經歷,確實感受到限醣飲食法的驚人成效。

圖:米飯麵等醣類主食吃太多,易造成糖尿病等疾病。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午睡會縮短壽命 不睡太久就無礙

午睡會縮短壽命 不睡太久就無礙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白天睡覺會縮短壽命,研究調查的40到79歲的對象,有午睡習慣的人,死亡率高了百分之14。
  劍橋大學的研究調查了16萬人,歷時13年,期間有三千人死亡,研究發現,午睡時間愈長,死亡機率就愈高。
  科學家還搞不清楚其中原因,不過他們發現,成人午睡睡太久,死亡原因多半與呼吸系統疾病有關,包括支氣管炎、肺炎以及肺氣腫,研究推測有可能是午睡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
  研究建議,如果只是想在漫長的工作中,緩解一下疲勞,稍稍恢復精力,小寐便可,午睡不超過一小時,就沒有關係。

腸道掌控情緒 益生菌改善憂鬱

腸道掌控情緒 益生菌改善憂鬱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您時常感到心情低落,甚至憂鬱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學生煩惱課業、人際關係,上班族則有工作壓力,為人父母則操煩家庭經濟、孩子教育等問題。專家指出,腸道掌控人的喜怒哀樂,建議適當食用益生菌,不但可保持腸道健康、少生病外,還可以改善負面情緒,讓心情愉悅。
  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主任、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蔡英傑指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或「腹腦」,多項研究證實,腸道與大腦間有非常密切的雙向連結,且腸道是免疫及神經系統交錯密集的場所,保持腸道健康,心情自然好。
  「情緒是由腸道掌控!」蔡英傑強調,血清素主導人的喜怒哀樂,而血清素由腸道所分泌,因此,人的情緒是由腸道掌控,可調控快樂心情,且腸道菌狀況影響腦部血清素,也就是快樂荷爾蒙的濃度。
  蔡英傑建議民眾,適當食用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可提升免疫功能、代謝功能,甚至神經心理功能,達到改善憂鬱的作用,每天可喝1罐約200至300c.c.的優酪乳、益生菌,增加腸道好菌、提升精神。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強化骨骼 補鈣也要記得補鎂

強化骨骼 補鈣也要記得補鎂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骨骼要健康,鈣與鎂同樣重要!台中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幹細胞中心主任陳甫州表示,鈣和鎂是骨骼組織中是最重要的成份,攝取足量的鈣與美,能讓骨頭既堅硬又有韌性;中臺科技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副教授林明政表示,人體攝取足夠量的鈣質,再攝取適量的鎂,有助於強化骨骼組織,並增加鈣質吸收。
  根據中研院2005至2008針對國人鎂攝取量調查,發現有70%的人沒有達到標準,衛生署建議男性每天應攝取400毫克、女性應攝取300毫克;國外研究則發現,人體的鎂總量約為25至28公克,其中骨頭內的鎂濃度約占鎂總量約66%,身體內鎂儲存量會影響人體的生長狀況、腎功能的好壞以及骨細胞的代謝活性。
  「鈣和鎂是骨骼組織中是最重要的成份!」陳甫州表示,鈣與鎂都是維持人體健康最重要的礦物質,但若只攝取足量的鈣,骨頭雖然堅硬但質地很脆,如果補充適量的鎂,骨頭會變得既堅硬又有韌性,鎂也可協助骨骼組織更有效率的吸收鈣質。
  陳甫州說,國人長期推廣吃鈣補鈣的觀念,包括從吃小魚乾補鈣、吃鈣片、喝牛奶等,卻忽略鎂的重要性。他說,鎂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穀類、堅果類、蛋、魚、肉、牛乳中,尤其穀物中小米、燕麥、大麥、小麥和豆類,都含有相當豐富的鎂,因此均衡飲食非常重要。
  「鈣與鎂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林明政表示,一般民眾都知道骨質疏鬆症與鈣濃度缺乏有關,因此骨質疏鬆症患者大多只會注意補充鈣質,卻不知道鎂濃度不足也與骨質疏鬆症有關。他強調,人體攝取足夠量的鈣質,再輔以適量的鎂,不但有助於強化骨骼組織的硬度與韌性,骨骼組織也會隨著鎂的介入,更有效率的吸收鈣質。
  林明政說,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4個人中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以高齡者與停經後婦女為主要族群。他建議,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適當攝取富含鈣、鎂的食物,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

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 輕鬆擺脫惱人狐臭

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 輕鬆擺脫惱人狐臭
 記者吳思怡/報導
  隨著天氣轉熱,現代「香妃」又要開始煩惱了!夏天容易出汗,到公共場合經常從人群中飄散出一股股刺鼻的味道,其中以狐臭最讓人受不了。花蓮慈濟醫院整型外科主任李俊達表示,狐臭主要是因為體內頂漿腺分泌旺盛引起,而最好的根治方式就是透過「內視鏡頂漿腺刮除術」刮除腋下分泌過剩的頂漿腺,才能除去身上散發的獨特味道。
  隨著氣溫飆高,臺灣潮濕的氣候讓人特別容易流汗,因天生體質而有狐臭的人,總對這股揮之不去的異味感到困擾,甚至自卑並出現社交障礙。李俊達表示,人體的汗腺分為兩種,一般汗腺分布於全身,具有為排熱功能;另一種是「頂漿腺」分布於腋下、肚臍、會陰、乳頭等部位,頂漿腺所分泌的頂漿腺液,一但被細菌分解就會產生異味,特別是腋下多汗處,就成為「狐臭」,受荷爾蒙影響,青春期開始分泌活躍。
  除了常見的腋下會散發狐臭外,部分女性甚至連最私密的會陰部也會散發濃烈氣味,由於位置尷尬,造成的困擾也更加「難以啟齒」。李俊達主任表示,目前醫學上有研究指出,狐臭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其中一個人有狐臭,子女有狐臭機率約一半,如果父母兩個人都有狐臭,則子女有狐臭問題的機率高達80%。有些患者會藉由加強清潔或是止汗劑等外用藥物,可以稍微降低異味濃度,但是這方法卻無法完全根治狐臭。
  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創新,狐臭也能以內視鏡的方式執行,而且比傳統術式更安全,術後恢復更快。李俊達主任表示,採用內視鏡腋下頂漿腺刮除術治療,傷口不僅小於一公分,與傳統的手術方式相比,手術時間不僅短、術後包紮也較簡易,恢復期約1、2天,不需要住院,漸漸成為多數人治療的主流。
  不同於治療多汗症所採用交感神經切除(阻斷)手術,內視鏡腋下頂漿腺刮除術,是專門針對造成狐臭的頂漿腺去除的手術,並不會有代償性出汗的問題。李俊達主任表示,曾經有病人接受交感神經切除(阻斷)手術治療狐臭,但狐臭的症狀卻不僅沒有獲得改善,甚至出現背部、腹部出汗量增加的代償性出汗問題,一天要換上好幾套衣服,令他相當困擾,直到接受頂漿腺刮除手術後,才根除解決惱人的異味。
  李俊達主任表示,有狐臭的人,夏日穿衣服應選擇棉麻透氣、寬鬆的深色衣服,定時刮腋毛、注意腋下的清潔保養,可對減少異味有些許幫助,但若想要徹底擺脫狐臭困擾,動手術還是最方便有效的選擇。

圖:花蓮慈濟醫院整型外科李俊達主任醫師表示,刮除腋下分泌過剩的頂漿腺才能徹底去除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