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開竅」手術半小時解病苦
記者吳思怡/報導身高191公分的傅伯勳,21歲,是位運動健將,擔任大學排球隊的攔中手。傅先生在去年底發生車禍意外,就醫後先處理手部外傷,其他部位經檢查,並無大礙。今年二月中,突發性的失憶加上四肢癱軟,輾轉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由神經外科醫師陳冠斌收治。經診斷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醫療團隊緊急為傅先生進行「穿顱引流慢性硬腦膜下血塊」手術。術後傅先生復原情況良好,已順利出院返家。
傅伯勳說,他是在去年十一月發生車禍意外,到南部某醫院就醫,經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告知無大礙,僅治療手部骨折,當天就出院返家。今年二月中,他忽然出現短暫失憶的症狀;隔天,在回南部老家的途中,突然腦中一片空白,「什麼都不記得、看著手機卻不會打電話、話也不太會說、花了三十多分鐘才走出月台」,突然的失憶加上四肢癱軟,家人將他緊急送醫。
送醫後不久,傅先生就陷入昏迷,心跳僅剩每分鐘三、四十下,醫師表示為腦壓過高,需立刻接受引流手術。家人透過南區慈濟人醫會,聯繫上花蓮慈濟醫院,諮詢神經外科權威林欣榮院長的醫療專業意見,經雙方醫院同意,立即進行轉院動作。經救護車緊急護送轉院,傅先生繞過半個臺灣,在五個多小時後抵達花蓮慈院,由神經外科陳冠斌醫師收治。
陳冠斌醫師表示,傅先生抵院的昏迷指數為12分,屬中度昏迷,經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醫療團隊緊急為傅先生進行「穿顱引流慢性硬腦膜下血塊」手術。術後復原情況良好。
花蓮慈院醫療團隊為傅先生進行的「穿顱引流慢性硬腦膜下血塊」,俗稱「開竅」手術,陳冠斌醫師表示,手術時間快,只需半小時至一小時;手術傷口直徑小於三公分,僅「五元硬幣大小」,傷口在髮際線後方,不影響美觀;病人最快2、3天就可出院。術後,醫療團隊會留置引流管於硬腦膜下腔,導出腦內血水,減低腦壓,引流管在3~4天後即移除。病人在術後10~14天拆線,在門診追蹤滿一個月才算完成治療。
陳冠斌醫師表示,頭蓋骨的內側有一層包覆大腦的硬腦膜,「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硬腦膜間大靜脈竇和大腦之間的橋接靜脈破裂。較常見於65歲以上的長者,因年齡增加,腦部逐漸萎縮,硬腦膜下空間變大,容易因不經意的撞到頭、跌倒等原因而造成病症。
依傅先生的狀況,可能在車禍意外後,舊傷癒合不全,加上本身喜好運動,反覆拉扯腦內橋接靜脈傷口,導致慢性出血。一開始因為沒有特別症狀,病人會不以為意。直到臨界點,腦神經受血塊壓迫,腦壓太高,就會出現語無倫次、癱瘓、瞳孔放大、甚至昏迷等症狀。陳冠斌醫師最後強調,慢性硬腦膜下出血並非不治之症,即早發現、即早接受手術治療,就能順利復原。
「頭部外傷,要持續追蹤滿一個月後,才算是從頭部外傷『畢業』!」陳冠斌醫師強調,即使是腦震盪或是微量腦出血,都需要一個月的觀察期,以避免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創傷後水腦症等問題。陳冠斌醫師也提醒,術後病人短時間內不能進行劇烈運動,必須至少休息一個月,再開始進行緩和的健走等運動。
「他那時候甚至連我都不認得了!」一路陪伴傅先生到花蓮求醫的母親蘇女士說,當時看到兒子,這麼大的人卻一直昏昏沉沉、語無倫次、誰都不認得,「兒子的心跳還一下降很低,手都是冰冷的」,她看了實在很心疼,很怕失去兒子!傅先生回想那段經歷仍然很驚恐,直說「自己真的被嚇到!」母子感恩花蓮慈院醫療團隊的悉心照顧,讓他們這段繞了半個臺灣的求醫經歷,有了最完美的結局!
圖:病人術後與母親合影。
圖:慈院神經外科陳冠斌醫師與病人合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