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統日報有限公司.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038356141-3 hualien.info@gmail.com

政治

焦點、府會、民代、鄉市鎮、廣場

綜合

社會、一般、工商、生活、廣場

美食

餐廳、小吃、飲品、特產

生活

百貨、美容、旅遊、休閒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運動醫學會為跆拳國手運動傷害檢查

台灣運動醫學會為跆拳國手運動傷害檢查

記者吳思怡/報導
  為確保運動員之安全與健康,提昇其運動功能與成績表現,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協同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團隊,為26位少年跆拳道國家代表隊選手,進行運動傷害防護及檢查,提供運動員及教練最堅強的醫療後盾。讓選手隨時保持最佳狀態,迎接賽會的挑戰,幫助選手在賽場上全力以赴,締造最佳成績。
  骨科運動醫學專家暨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李宏滿表示,由金牌教練陳詩欣帶領之跆拳道選手,將於六月四日在越南胡志明市舉辦第二屆亞洲少年跆拳道錦標賽,可以說是國際體壇的一大盛事,教練團與小國手於花蓮展開為期五天的賽前集訓。為預防運動傷害及延長其運動生涯,協同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執行秘書劉冠麟醫師、慈濟大學體育發展中心溫蕙甄教授、復健科物理治療樊志成主任及黃貞茹老師、慈濟大學物理治療系陳柏村老師共同為跆拳代表隊選手作比賽前健檢及心理支持。
  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執行秘書劉冠麟醫師表示,提醒參賽選手賽前注意事項之外,本次健檢是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成立後第一次對外提供服務,這次健檢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年輕選手曾經有過運動傷害,現場除了給予醫療的諮詢,更請慈濟大學溫蕙甄副教授指導如何正確做伸展運動,讓集訓工作發揮最大效益。並期許這些選手在健康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為個人及國家爭取最佳成績。

圖: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團隊與少年跆拳道國家代表隊教練、26位選手合影。

骨折才知骨鬆 提早顧骨本別當老骨頭

骨折才知骨鬆 提早顧骨本別當老骨頭

記者吳思怡/報導
  別以為腰痠背痛是媽媽的通病,如果家中年邁母親時常喊全身痠痛,小心不是因為經年累月做家事所引起,而是「骨質疏鬆症」在作祟。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彭成桓表示,骨質疏鬆症好發七十歲以上長者,但很多人忽略了停經後的婦女也是骨質疏鬆症的大宗。骨質疏鬆一旦發生,便很難復原,而且骨質疏鬆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是慢慢進行,等發現時都已經很嚴重了。
  今年四十五歲的梁小姐停經十年以上,去年滑倒後,後背劇痛,且痛到幾乎無法行走,前來花蓮慈院就醫。經檢查發現年紀輕輕的梁小姐,骨質疏鬆嚴重,所以一跌竟造成第二腰椎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彭成桓表示,停經的婦女容易罹骨鬆,主要是因為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撐,導致骨質含量會快速減少,一旦脊椎受到低能量的擠壓(自站立或坐著的高度跌落地板的能量),導致椎體瞬間被壓垮,患者通常會承受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甚至駝背變形。
  骨頭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三十五歲以前達到最高峰,之後即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變成中空疏鬆。彭成桓表示,由於骨質疏鬆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像是在診間經常遇到婦女平時身體狀況穩定,但一不小心走路跌到、屁股著地造成髖關節骨折、彎腰抱小孩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打個噴嚏造成脊椎骨折等,才知道自己骨質疏鬆。
  由於骨鬆最大後遺症就是容易骨折,依發生部位不同,對生活造成輕重不一的影響。彭成桓表示,骨鬆一直沒有治療,就會每天生活在骨折的風險中,目前常見骨折好發部位為脊椎、髖部、遠端橈骨以及近端肱骨,其中又以脊椎和髖部骨折傷害最大,以髖部骨折為例,一年之間女性死亡率高達15%,相當於晚期乳癌死亡率,實在是不可輕忽。
  彭成桓建議,若確診為骨質密度T值介於-1至-2.5之前的患者,屬於骨質密度疏少,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接受治療並持續追蹤。目前已有不同的藥物能預防停經後婦女骨鬆現象,如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而根據國外文獻資料研究顯示,調節女性荷爾蒙受體的藥物在預防骨鬆的同時,也能使骨頭恢復停經前的活性,安全性佳;不過彭醫師補充,治療骨鬆前需與專業醫療團隊討論,確認患者自身狀況,才能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預防骨質疏鬆症須由年輕開始,飲食習慣採取高鈣對骨骼的健康尤其重要。彭成桓提醒民眾,除了要少抽菸、喝酒外,還可以補充含有鈣、鎂、維他命D的鈣片來維持,也要多補充含鈣食物,例如:豆類、深綠色蔬、海帶等,並每天至少曬太陽10分鐘來增加維生素D合成,以增加腸道對鈣的吸收,達到骨骼保健的效果。

圖:骨質密度檢測。












圖: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彭成桓。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花蓮慈濟醫院、長弘生技、美時製藥合作 本土開發惡性腦瘤標靶新藥臨床試驗即將展開

花蓮慈濟醫院、長弘生技、美時製藥合作
本土開發惡性腦瘤標靶新藥臨床試驗即將展開

記者吳思怡/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長弘生物科技公司與美時化學製藥於5月22日下午簽訂共同開發合作備忘錄,三方結合標靶新藥Cerebraca wafer及美時自主開發之腦癌學名藥Temozolomide合併治療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is, GBM),臨床試驗將在六月展開。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長弘董事長周姵妏與美時業務處處長官世昌於5月22日下午二時於慈院和氣會議室舉行簽約記者會。慈院研究部團隊、慈濟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技術長張嘉佑以及慈濟志工等多人蒞會見證。
  惡性腫瘤持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美國癌症協會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以及美國腦瘤病例登錄中心 ( 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CBTRUS ) 報告顯示,每年約有兩萬筆的腦瘤新病人被確診,而臺灣每年約有600名惡性腦瘤新病例,以最近2014年的統計,惡性腦瘤738例中有339例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是相當惡性的腦部腫瘤,腫瘤一個月內最快可長大十六倍,此擴散程度迅速又難以根除的原發性腦瘤經切除後復發率非常高,一旦確診通常已是晚期,而確診為四級GBM的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只有十二至十八個月,五年存活率更只有百分之三點四。醫學上現有治療惡性腦瘤的方式包含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效果仍有限。
  長弘生技於五年前技轉花蓮慈濟醫院與國立東華大學之關鍵技術,開發治療腦部惡性膠質(Glioblastoma)瘤標靶抗癌藥物Cerebraca wafer;Cerebraca wafer會緩慢釋放擴散至周邊腦組織,清除手術未摘除乾淨的腫瘤細胞,藉由抑制DNA修補基因MGMT使得對Temozolomide產生抗藥性的惡性細胞能再度被Temozolomide殺死。目前,Cerebraca wafer已取得臺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多國專利;二○一六年八月起更陸續通過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 (FDA)及台灣衛福部 (TFDA) 之新藥臨床試驗許可,並於今年一月簽約委託花蓮慈院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
  美時的化學治療藥物Temozolomide已於臺灣上市超過五年,亦是美時首個行銷至全球抗癌藥物,此次與長弘生技新藥開發團隊及花蓮慈濟醫院的合作,可望有效降低Temozolomide的抗藥性。對於此次跨學界、產業界的合作,美時總經理王憲政表示,相當榮幸且樂見新藥療法幫助更多癌症病人改善生活品質。
  林欣榮院長指出,慈院癌症醫學中心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團隊在腦瘤的治療上醫術精湛,神經外科邱琮朗主任所帶領的團隊在腦瘤摘除手術與治療臨床經驗豐富,三方合作的成果令人期待。
  花蓮慈院於今年一月起先後與國璽幹細胞公司、臺灣粒線體公司、美商永生臍帶血公司簽約合作,計畫執行「以自體脂肪幹細胞(ADSC)腦部移植治療陳舊性腦中風」、「運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巴金森病」以及「以人類臍帶血單核細胞治療腦中風」等人體試驗,治療腦部惡性膠質瘤的新藥臨床試驗則將在六月開始收案。

圖:(右起)長弘生物科技董事長周姵妏、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與美時化學製藥業務處處長官世昌簽訂合作備忘錄。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玉醫之職場心理健康促進系列活動

玉醫之職場心理健康促進系列活動

記者潘青/報導
  每次經過護理站,總是看見護理人員和照顧服務員出出入入忙碌不停。長期持續的工作,很容易讓大家的身體出現各式各樣肌肉痠痛、肌肉僵硬的疲勞症狀。大部分的時候,透過適當的休息,大家的體力會恢復,情緒也會保持穩定。但有時候,即使表面上休息了足夠時間,但還是會感到疲憊、體力沒有足夠恢復、睡眠品質不佳。這時候若又回到職場上班,就很容易累積身體的不舒服,久而久之,也可能影響工作表現和情緒。也就是說,大家很容易不知不覺中,累積了工作壓力相關的身體痠痛和緊張、疲憊的情緒,如果沒有辨識出來,去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這些跟壓力相關的情緒和身體不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讓大眾在職場或在家裡,對待別人時失去耐心,工作時忘東忘西、工作效率下降,自己也可能變得不快樂。
  要怎麼知道我們可能已經承擔了過度的壓力呢?一般人比較容易注意到,身體痠痛、胃痛、最近經常感冒、睡眠不足這類的身體反應;卻不容易注意到,自己變得容易發脾氣、懶散無法集中注意力、經常有挫折感、力不從心…這類的情緒反應,兩者可能都跟承受的工作或家庭壓力是有很明顯相關的喔!所以,當民眾太常出現這些身體不適的症狀,或者情緒的反應,都要提醒一下自己,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是否要好好調適與紓解我們的壓力了!
  壓力對我們並非不好,而是長期承擔過度壓力,又沒有好好的紓壓,才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衛福部玉里醫院辦理職場心理健康促進活動時,該院同分享了每個人喜愛的舒壓方式,包括:吃美食、睡飽飽、騎腳踏車、約朋友釣魚、打籃球、在家追劇、跟家人去旅行、散步遛狗、星期天做禮拜…,各式各樣、動態靜態、不同喜好的活動,活動當日的午餐聚會大家開心的大笑,打打自製保齡球,健康的宣洩壓力,看看新聞聊聊天,然後再各自回到病房繼續下午的工作,讓職場的同仁感覺相當美好。玉里醫院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提醒每個人,要常常好好愛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樣才能穩定的、長久的把彼此都照顧好。

圖:玉里醫院辦理職場心理健康促進活動,午餐時大家分享紓壓方式。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婦癌預防大發現 黃體素有效防治卵巢癌

婦癌預防大發現 黃體素有效防治卵巢癌

記者吳思怡/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告2014年女性十大癌症,卵巢癌排名第七,而且由於缺乏早期診斷和早期預防手段,卵巢癌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之首,5年生存率僅為30%,已成為婦女生命和健康一大威脅。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HGSOC)是卵巢癌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程度最高,預後非常差,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主任朱堂元表示,大約85%左右的卵巢癌患者都是死於HGSOC。
  許多現代女性在學業、事業、家業衝突下,選擇了少生、晚生,或者是不婚不育,除了造成了少子化的國安、社會、經濟危機之外,也直接影響了婦女的健康,造成了女性癌症(乳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及女性文明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症、月經疾病)的飆升。由朱堂元主任領導的花蓮慈院婦女癌症防治中心團隊,最近一系列的研究發現,排卵過勞與月經過勞是卵巢癌發生的元兇與幫凶,並發現避孕藥其中的黃體素是現代女性好發癌症的剋星。
  朱堂元主任表示,在前期研究中(發表於2015年11月癌症病因學(Carcinogenesis)期刊),已經發現週期性排卵過程中會釋出具有基因毒性的氧化反應物質(ROS),導致輸卵管繖部上皮細胞產生DNA斷裂,並可能導致p53病變,並證明卵泡液具有高度致癌性,為卵巢癌的元兇。
  在另一項研究中(發表於2016年12月病理學(Journal of Pathology)期刊),更進一步發現腹腔中殘留的血紅蛋白(hemoglobin,Hb,來源於上一個月經週期經血倒流產生),是卵巢癌起源的幫兇,血紅蛋白可以逆轉上述卵泡ROS之基因毒性反應,避免產生突變的輸卵管繖部上皮細胞發生凋亡,卻讓細胞因而累積更多DNA損傷,最終走向癌變。
  朱堂元主任表示,排卵致癌以及經血倒流助癌的研究發現,在國外許多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和綜合分析(meta-analysis) 已有明證。其中尤以可以抑制排卵又可減少經血量及經血倒流的口服避孕藥預防卵巢癌的研究最為全面與透徹。
  「如果排卵與經血倒流是卵巢癌的元兇與幫凶,然而二者都是有月經的婦女常有的現象,為何只有少數人才會罹患卵巢癌?」朱堂元主任表示,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使用口服避孕藥即使不到一年的時間,也可以明顯的降低卵巢癌的發生風險。而避孕藥經過幾十年來的改良,其中雌激素的成分逐漸減少,而黃體素濃度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雖然口服藥雌激素的含量逐漸下降,但是它對卵巢癌的保護作用一直沒變,推測是因為避孕藥中的黃體素成分能夠清除已經形成的初期癌前期病變。而月經週期中位於排卵後的黃體期所分泌的黃體素(Progesterone, P4),以及口服避孕藥中的黃體素成分都可能產生清除的角色。
  花蓮慈院婦癌防治中心團隊發表於2017年3月細胞學報(Cell Report)期刊的論文指出,黃體素(P4)透過黃體素受體的作用,經由TNF-α/RIPK1/RIPK3/p-MLKL訊息通路,能誘導p53缺失小鼠的輸卵管上皮細胞發生壞死 (necroptosis)而剝落,而且不會損傷正常的輸卵管上皮細胞。這一現象同樣也發生在p53缺失的人類輸卵管繖上皮細胞中。此一清除機制可以有效地清除輸卵管上皮中已發生p53缺失的細胞,阻止輸卵管上皮細胞進一步癌轉化。
  朱堂元主任表示,這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可直接導向卵巢癌的預防措施,包括減少排卵次數(防止卵巢過勞)及減少行經次數及經血量(行經過勞)之初級預防,以及不定期增加黃體素(內分泌除癌法)之次級預防。抑制排卵防止排卵過勞,及停止月經避免行經過勞均可藉由懷孕、哺乳等的生理方式達成。
  另外,懷孕期血中黃體素濃度為生理濃度的數百倍,更是上天賜予最佳的除癌方式。對於疏於懷孕或為不孕所苦的現代女性,則可以口服避孕藥達到抑制排卵、減少月經,並定期提供黃體素,一樣可以達到初級預防、次級預防卵巢癌的目的。
  最後,朱堂元主任提醒,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使用口服避孕藥預防卵巢癌的方式,建議還是要由專業醫師評估,依照醫師指示的用量及頻率使用,才能發揮最適合的效果。另外,朱主任也分享一項綜合分析顯示,口服避孕藥從1960年代上市到2008年止,至少已經預防的20萬例卵巢癌的發生及10萬例的死亡。預估往後每一年可減少3萬名卵巢癌的發生。

圖:花蓮慈院婦癌防治中心團隊,左五為婦產部主任朱堂元醫師。












圖:口服避孕藥。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臺灣運動醫學學會卅周年慶年度大會

臺灣運動醫學學會卅周年慶年度大會

記者張麗英/報導
  臺灣運動醫學學會6日於慈濟醫院召開卅周年慶年度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花蓮縣長傅崐萁在縣府副秘書長李宏滿的陪同下出席致意。傅縣長表示,近年來路跑運動已蔚為世界潮流,盼運動醫學學會大力推展保健觀念,辦理健康講座深耕校園,讓健康觀念向下紮根。
  傅縣長以自身經驗為例,過去年輕體力充沛,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身體略有疼痛也甚少理會,但年長後韌帶拉傷等後遺症逐漸浮現。他呼籲國人要注意身體健康,定時做健康檢查,並聽從醫生囑咐治療疾病,才能走更健康長遠的道路。
  縣府副秘書長暨臺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李宏滿表示,本屆學會周年慶移師美麗的東臺灣舉行,主題是「好山好水好講題、有學有玩好輕鬆」,讓學界同好透過集思廣益、深化交流,並在健康城市花蓮好好充電。花東縱谷是路跑及破風運動的熱門路段,經過充實的課程及大師交流,醫界同好以花蓮為起點前往體驗,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當天學會探討議題有超低溫(-110°C)的作用對競技運動訓練-急性恢復再生之反應機制、體醫融合-大健康產業的市場機遇、臺灣運動醫學學會發展史、運動科學與再生醫學、軟組織治療之世界趨勢、貼紮肌貼實務介紹與執行、樂靈芝運動與飲食、老年人運動處方、路跑及自行車賽事之運動傷害預防治療與處理、青少年運動傷害治療、基層運動傷害治療、中醫骨傷科學、運動傷害後處境之選手現身說法等。

圖:臺灣運動醫學學會在花蓮慈濟醫院召開卅周年慶年度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傅縣長出席並合影。

停經出血別輕忽 困難子宮內膜癌手術

停經出血別輕忽 困難子宮內膜癌手術

記者吳思怡/報導
  今年五十七歲的鄭女士,停經四年後,日前因陰道異常出血到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龐渂醛的門診就診,經龐醫師超音波檢查發現,鄭女士的子宮內膜異常厚,切片和影像檢查結果是早期子宮內膜癌。龐醫師提醒,陰道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典型症狀,超過90%病人均有此症狀,且通常在停經後出現,婆婆媽媽不可輕忽。
  近年來台灣婦女罹患子宮體癌的比例攀升,其中子宮內膜癌更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台灣盛行率最高的婦癌。警覺性很高的鄭女士說,停經後身體都沒有不適,這次卻出現類似月經的點狀出血,長達一周,覺得不太對勁才趕緊就診,沒想到居然是罹患子宮內膜癌,令她相當震驚。龐醫師透過達文西機器人手術進行婦癌分期大手術,切除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手術過程不但不必輸血且傷口小,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恢復狀況良好,第三天就能出院休養。
  因為鄭女士的子宮前壁有肌瘤擋著子宮頸,加上右側的子宮旁也有顆又大又深入骨盆的肌瘤,手術的困難度很高。龐醫師表示,與一般腹腔鏡手術相比,達文西微創手術發揮了機器手臂的優勢,藉著3D呈現方式與十倍大的手術視野,加上仿真手腕的器械設計,達文西可在狹小範圍進行精密各種角度靈活的手術動作,讓他可以輕鬆地先切除了肌瘤後再切子宮,不僅失血量少,能更完整保留神經、血管等構造。即便病灶或陰道穹窿傷口在骨盆最深處,也可籍著360度旋轉的持針器,各種困難的縫合動作、角度都難不倒達文西手臂。
  針對子宮內膜癌的手術,除了切除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外,骨盆及主動脈旁的淋巴結摘除是腹腔鏡手術的最大考驗。龐醫師表示,過去婦癌手術對於淋巴結的切除是憑手術醫師的經驗來進行,挑戰性極高,除了要切除病灶,還要注意癌細胞是否沿著淋巴、血管蔓延各處,如果淋巴結切除不足,可能導致癌症期別不正確,會影響後續的治療,但淋巴結切得太多,又有可能會傷及大血管引起大出血,甚至是傷及輸尿管,術後發生淋巴水腫(lymphocele)等併發症。手術同時還要保護其他輸尿管、血管、膀胱等重要器官,都增加婦癌手術的挑戰性。
  雖然台灣腹腔鏡技術已經很先進,但面對難度較高的手術或肥胖患者等特定狀況時,達文西機械手臂的表現往往更優越。龐醫師表示,達文西手術可以讓醫師不用長時間站著開刀,較專心於手術中,手術病人更安全外,在達文西手術系統中特有的螢光系統導引下,能讓醫師把可疑的前哨站骨盆淋巴結看得一清二楚,協助醫師精準地清除骨盆與主動脈的轉移淋巴結,降低病患出血量,讓後續治療順利進行,大幅降低病患手術風險。
  最後龐醫師呼籲民眾,子宮內膜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癒機會很高。尤其是停經之後的婦女,如果有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就應該要找婦科醫師做檢查外,即便沒有任何異常,建議三十歲以上的婦女,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四十五歲的婦女每年接受自費婦科超音波掃描。

圖: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龐渂醛醫師。


















圖:達文西手臂的螢光系統導引,讓醫師看得更清楚。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23歲25公斤罕病患者重拾健康心跳

23歲25公斤罕病患者重拾健康心跳

記者吳思怡/報導
  只有25公斤重的徐先生,今年23歲,患有先天性罕見疾病畢耳氏症候群(Beals Syndrome)與先天性心臟病。日前,徐先生因心跳異常緩慢,每分鐘只有二十至三十下,而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由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收治。張懷仁醫師確診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建議置放心律調節器。徐先生卻有嚴重胸部脊椎側彎、心臟偏右側、加上心臟血管異常,患有發生率僅0.3%的「持續性左上腔靜脈」,大幅增加手術的困難度。經過一個月的沙盤推演,張懷仁醫師與醫療團隊於四月中成功為徐先生置放心律調節器。徐先生術後復原良好,短短一星期的住院期間,更增胖了2公斤。
  「手術隔天,起床就覺得身體很不一樣,都不會喘了。」病人徐先生從小患有先天性罕見疾病畢耳氏症候群(Beals Syndrome),與先天性心臟病,曾接受手術治療,定期每半年至他院小兒心臟科門診追蹤。約莫一年多前,他院檢查發現,徐先生的心跳異常緩慢,一般人的心跳為每分鐘六十至一百下之間,而徐先生只有二十至三十下,經心電圖檢查確診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他院醫師原本建議至北部大醫院置放心律調節器。建議置放心律調節器。因無法舟車勞頓到北部就醫,徐先生病況拖了一年,後經介紹轉診至花蓮慈院接受治療。張懷仁醫師回憶到,徐先生初次看診時,幾乎是「氣若游絲」。
  張懷仁醫師表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是造成徐先生心跳緩慢的主因。一般心跳需要「過五關」,包括竇房結、房室結、希氏束、左右分束與柏金斯氏纖維。徐先生的「第二關」房室節「故障」,導致「第一關」竇房結傳出的訊號,無法成功往下傳遞,造成心跳異常緩慢。一般人走路、爬樓梯時的耗氧量增加,心跳必需增快來提供足夠氧氣供應;徐先生的心跳跟不上,造成運動不耐,身體承受不了,稍微一動就會「很喘」。臨床上的治療方式為執行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
  但是徐先生患有先天性罕見疾病畢耳氏症候群(Beals Syndrome),是一種結締組織異常的遺傳性疾病,導致生長發育遲緩,並伴隨心血管方面的併發症。徐先生雖然已經23歲,卻只有25公斤、132公分高的身形,加上嚴重的胸部脊椎側彎、胸腔窄小、心臟偏右側、加上心臟血管走向異常,患有發生率僅0.3%的「持續性左上腔靜脈」,也就是比一般人,多了一條胚胎期未退化的左上腔靜脈,大幅增加手術的困難度。
  為了讓徐先生在最安全的情況下執行手術,張懷仁醫師與醫療團隊近一個月的沙盤推演,多方考量。一般心律調節器的置放,只需施行局部麻醉,考量徐先生的身體狀況,張懷仁醫師與麻醉科合作,讓徐先生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裝置心律調節器。四月中旬,花蓮慈院醫療團隊成功為徐先生完成心臟節律器置放,手術時間不到三小時,傷口僅三公分。徐先生隔天就轉出加護病房,在普通病房觀察四天後就順利出院,住院期間還增胖了2公斤。
  徐先生說,接受心律調節器置放前,早上起床、走路的時候,都會很喘很不舒服,運動量也越來越少。感恩花蓮慈院醫療團隊,讓他重拾健康心跳,恢復正常生活作息。一旁照顧徐先生的媽媽,也感恩的說,他院醫師最初建議到北部大醫院就醫時,家人都很煩惱,一來是舟車勞頓,二來是有工作在身無法遠行,「還好有花蓮慈院,讓花蓮的民眾就近就能接受高水準的醫療服務。」
  協助指導醫療團隊的黃水坤顧問醫師,本身是心電生理國際權威。曾在美國行醫超過四十年的他表示,不曾看過這麼多種異常病況集結於一身的個案,更開心花蓮慈院擁有超高水準的醫療技術,為東部民眾解病苦。
  張懷仁醫師提醒到,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常見於七十歲以上的長者,若沒有儘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易因導致心臟衰竭而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會致命。徐先生裝置的雙腔型人工心律調節器,電池壽命可達八至十二年,每年需固定回心律調節器特別門診追蹤,檢查電線功能和電池剩餘電量。

圖:張懷仁醫師為患者裝置心律調節器後的X光照。














圖: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