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守護臺九線 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

守護臺九線 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 
 記者吳思怡/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承接「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簡稱IDS計畫),提供秀林鄉居民定期的巡迴醫療服務,懷著一份感恩與疼惜的心,陪伴秀林鄉親走過十年,服務超過五萬人次。18日上午,花蓮慈院舉辦「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成果分享,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副組長邊子強、花蓮縣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以及秀林鄉衛生所護理長林月寶也到場一起分享喜悅。
  花蓮縣秀林鄉,面積1641平方公里,相當於六個台北市,是全臺占地面積最大的鄉鎮,人口一萬五千人中,八成以上是原住民。93%是山地,村落間在地形的阻隔下,只有一間衛生所與十來間診所。從2004年開始,花蓮慈濟醫院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承接「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由家庭醫學科、小兒科、復健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眼科、胸腔內科等專科醫師與護理團隊,每天在秀林、崇德、和平、天祥等九個部落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有需要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進去!」花蓮慈院院長高瑞和以靜思語譬喻IDS巡迴醫療服務,其實就是把醫療服務、將愛與健康送到秀林鄉,十年來,每週的醫療服務從不間斷。家庭醫學科主任葉日弌表示,十年來,花蓮慈院十五個專科團隊在秀林鄉提供了五千七百個專科門診,服務超過五萬人次,與當地民眾培養出信任感,不僅解決鄉親因為交通產生的求醫問題,也走進民眾身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避免讓小病拖成大病。
  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也表示,IDS計畫彌補了山區居民就醫不便,深入社區提供就近性、方便性、感動性的醫療服務,從花蓮市區到和平要一個多小時,有時下雨、颱風,路上有落石,IDS醫護團隊依然風雨無阻的守護秀林偏鄉民眾的健康。
  「定期看診不是天天駐守,真正的便利要落實在地化。」從2006年開始,家庭醫學科邱雲柯醫師加入IDS團隊後,帶動和平村鄉民發展出「社區自我照護模式」,最特別的就是訓練部落鄉民承擔「社區藥箱志工」的工作,邱醫師會在社區藥箱志工家中備有應急的常備藥,讓民眾在沒有醫師的情況下,也能有自我照顧的能力。邱雲柯醫師與鄉民真誠的互動,建立起居民的信任,當地的居民也因此為他取了「莫那」的原住民名字。
  邱雲柯醫師說,實際走入偏遠地區後,發現偏遠地區與都會區民眾發生的疾病別,其實差異不大,只是因為就醫習慣與交通因素,導致偏遠地區民眾疾病的嚴重性較高,每當現場發現異常,請民眾到醫院做精密檢查時,往往十個病人只有不到兩位會到醫院檢查。所以,要守護部落居民健康,不是光靠巡迴醫療的醫護團隊與衛生主管機關,因此,花蓮慈院IDS團隊結合衛生所與社區將衛生觀念落實當地,也從中發現學童有齲齒與頭蝨的問題!
  邱雲柯醫師表示,其實頭蝨不算是嚴重的醫療問題,也並不罕見,在英美國家也有頭蝨問題,而整個花東偏遠地區的頭蝨問題,是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經歷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強孩子們平日所學的健康知識,並鼓勵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衛生觀念從學校出發,延伸到家庭、社區,花蓮慈院除了提供藥物與篩檢服務,還結合慈濟基金會的資源,在社區校園裡設立熱水器,便利社區民眾與學童用藥及清潔,用行動關懷秀林鄉親的健康。
  高瑞和院長表示,花蓮慈濟醫院承接秀林鄉IDS計畫,深入鄉鎮,提供各項醫療服務,讓偏鄉民眾一樣也能獲得醫學中心等級的照護,不僅在2008年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豐碩的成果也吸引了新加坡衛生部照護聯合中心前來取經。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副組長邊子強也表示,每個鄉鎮都有他的特性,IDS不是套用固定的模組,而是要用心打造專屬的醫療服務模式,在花蓮慈院IDS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十年來滿足了鄉民的就醫需求,未來希望能結合預防醫學與社區健康促進方向,二十年、三十年持續落實部落居民的健康關懷。

圖: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副組長邊子強、花蓮縣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以及秀林鄉衛生所護理長林月寶一同參與花蓮慈院的「IDS巡迴醫療十年有成」成果分享會。(花蓮慈院提供)
圖:九月IDS巡迴醫療場次。(花蓮慈院提供)

0 意見:

張貼留言